控制想法的技巧(上篇)

想法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基础。在大脑构思想法或者情节时,我们的身体会马上做出相应的感受或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是和各种判断直接关联的。

想办法放慢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回顾:

1.关注你的行为表现

为什么要反推自己的行为原因呢,显然,如果你时刻不停的回顾自己的行为,寻找其中潜藏的动机和目的,恐怕永远也无法完成对话了,因为你会陷入分析瘫痪而无法自拔。实际上,不必一直这样做。只要意识到自己正在采用沉默或者暴力的方式应对对方,就能及时停止错误行为,寻找解决方法。

不光留意问题,还要诚实的审视自己的行为。当错误的想法迫使你采取暴力应对方式时,你应当停下脚步,想想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行为的。

不但要善于关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陷入错误的应对方式,而且要积极主动的承认这一点。不要沉迷于自我怀疑的泥潭,而是努力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行为。因此当对话陷入僵局时,要马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原因。

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在回顾自己的行为原因时,要迅速从错误行为转移到探索潜在感受。了解自己的感受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学会用更准确的词汇来形容情绪感受。

3.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确定真实感受之后,应当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种感受是否正确?通过质疑感受,我们才能质疑想法。并质疑自己的情绪(真实的)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是否准确。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有时候,无法质疑自己的想法是因为把想法当做不可改变的事实。混淆了主观结论和客观条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而观察者的想法确是千变万化的。

4.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想要区分,必须分析感受得真正源头。 通过关注那些“过激”的措辞来审视自己的想法。

5.留意三中常见的“小聪明”

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摆脱不了干系时,我们经常使用这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了解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措施,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情绪的俘虏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顾名思义,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可以说,此类想法都是这个模式:对方是邪恶的、错误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总之,别人总是做错误或者愚蠢的举动,让我们成为替罪羔羊。

当你提出受害者想法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利用这种方式,你可以明智的避开自己的做法(或是不作为)造成的问题。为了突出受害者想法,你完全忽略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只描述那些高尚的动机。

(2)大反派想法~“都是你造成的!”

在虚构这种想法时,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我们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邪恶目的,然后“正义凛然”地告诉每一个人,仿佛自己是救世主一样。

在受害者想法中,我们会夸大自己的无辜;在大反派想法中,我们会过度强调对方的错误或者愚蠢之处。完全忽略他们身上任何善良中立的意图和突出的表现。

虚构这种想法不但能让我们堂而皇之的指责问题是对方造成的,而且能让我们有充分地理由对这些“坏蛋”为所欲为。

(3)无助者想法~“这事儿我也没办法!”

这种想法的特征是,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得有所帮助。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认为根本没有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以此当做自己不愿作为的借口。例如:说了也是白说,他肯定听不进去;别这样做,没有用…… 如果受害者和大反派想法是为我们做过的事寻找借口,那无助者想法可以说是在为我们消极面对问题的行为寻找借口。

当我们把对方的行为视为习以为常和难以改变的习性时,无助者想法很容易出现。

这种想法通常源自大反派想法,它的负面影响和“傻瓜式选择”差不多。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往往认为,坦诚相告会破坏人际关系,因此还不如保持沉默、得过且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控制想法的技巧(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