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音:踏破草鞋赤脚走,柱杖头上挑日月

出了庐山,重显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杏花江南的池州大地。人都说江南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尤其是在阳春二三月里,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空气中格外放送出一种芳香的气息,让人迷醉,让人沉昏。就是做了3年僧人的重显,也不能不被江南这妩媚而多情的风光悉醉了。

重显前往江南池州,原是为寻找当年马祖道一的弟子南泉普愿的遗迹的。南泉的个性中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吸引着重显。后来重显总结说,南泉有一种诗人般的刚烈和决绝,无论是“斩猫”,还是“取鹅”,南泉普愿都表现出一种强烈和果敢,无怪乎人们总结说,南泉普愿的禅风敏锐,犹如快刀斩麻,一点儿余丝也没有从这一点上来说,重显觉得自己与这位先人有着更多的共通之处。

应当说,重显在宗法上属于云门派,因为他是从云门下二世智门光祚处而得法的。他还记得三个月前向光祚问法时的情形,当时他问光祚:“为什么古人说心中纵然一念不起,依然会有过错?”这个问题重显已经想了很长时间了,是啊,既然一念不起,错又何来呢?智门光祚向他招招手,让他走近些。他以为师父要密授要旨,便愉快地向师父靠拢而来,没想到智门光祚拿起拂尘,突然朝他的头上狠狠敲了三下,他待要再说什么,师父接着又是三下。师父下手太重,以至当时他差一点就痛得失去了知觉。也幸亏师父这几记重敲啊就像他的重祖云门文偃一样,文偃是从睦州和尚处得法的,当时文偃去向睦州问法,却被睦州推出了门外,那猛然关上的大门压断了文偃的脚,文偃从剧烈的疼痛中然警醒,从此觉悟。相同的事件,相同的感觉,连结是相同的,当智门光祚的拂尘在他的头上狠狠地敲狠地高三下之后,重显的理智突然像睛空一般澄澈透明,他终于悟了。于是,他决定离开复州(今湖北天门)出门参学。

南泉山已然没有了普愿的禅院,在那座荒芜的山丘,除了一些断壁残垣,再也看不到当年“曲径通幽、房花木深”的禅门盛状。于是,重显不得不暂栖于池州外的景德寺里,除了偶然给寺僧们讲讲秦僧肇的《般若无知论》,闲下来做几首山水诗,画几笔花鸟画,到也觉得恬淡而闲适。谁也没有想到,在池州这块生的所在,重显竟然意外地遇到了他的旧友知交曾去他与曾会既是同乡又是亲戚,那一年他与曾会一同去京城赶考,在一个小旅店里遇上了后来做了他的剃度师的铣。没想到仁铣的一席话,从此改变了重显的命,使他突然放弃了科考,跟随仁铣出家做了和尚。而会却在那一年中了举人,几年里曾会官运亨通,从知县一直做到池州知州,目前正处在人生得意时期。


交谈中,曾会引用儒家《中庸》、《大学》并引证《房严经》中与禅宗相似的语句询问重显。重显说宗与经教尚且不一,何况《中庸》、《大学》!曾会希望他进一步指出其不一的所在。重显弹指一下说:就看你怎样取舍了。以儒之心则得儒,以禅之心则得。”曾会立即省悟。

老友重逢,说不出的快慰。曾会说:“江南处处皆前,你就留在这里吧,离此不远有万罗山一座,山中珍珠寺正在扩建,寺僧正欲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你去那里如何?”

重显摇了摇头说:“我此来池州,原是为寻找南泉址的,没想到荒芜至此。我已习惯了居无定所的禅能活,我的下一站,是天台,是雁荡,我本已决定明日即刻出发了。”

曾会见重显去意已定,便说:“钱塘的灵隐为天下境,那里的住持珊禅师是我的旧交,你可去投珊禅师,他一定会重用你的。”

当下曾会就给珊禅师写了一封举荐信,并嘱他说:“灵隐虽为钱塘第一重刹,但那里人才匮之,珊禅师看了我的信,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第二日,重显果然就与曾会挥手作别,离池州顺江而下,往江浙而去。二人的再次见面,是在3年之后。3年之后,曾会出任浙江节度史,他想起3年前与自已分别的旧友重显,便决定去灵隐寺晤他。

住持珊禅师以僧家的礼仪接待了曾会。曾会便向珊禅师打听起他的好友重显,然而珊禅师却浑然不知曾会说,3年前我曾给禅师写过一封举荐信,禅师还记得吗?然而珊禅师说,他从未收到来自节度使的信件。

在3000人的灵隐僧众中,曾会终于找到了在厨间做着火头僧的重显,望着重显那一身油腻的僧袍,曾会真是感慨万千,他既为重显的甘于淡泊而钦佩,又为重显柱梁为薪而惋惜。问起3年前托他捎给珊禅师的信件,重显说:“行脚之人,当随遇而安,何必多此一举呢。”说时,重显将原信奉出,只见那信依然如故,封口的蜡油还一层未动呢。


不久,苏州吴江太湖小岛上的翠峰禅寺正缺住持,经曾会举荐,重显便前往担任住持。

翠峰寺为他的到来特意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法会前来闻法的僧众达1000多人。重显登上法座环视着会场说:“如果是真正本色的禅僧,就不必登上这高高的法座了”,重显说着,用手在空中划了一轮,又说:“各位请随着山僧的手指看吧,就在现时,无数个佛和佛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就在各位的心中,各人须仔细地观瞻啊。如果有人连这个也看不到,谁又有办法能让你得法呢?当年佛举鲜花,迦叶微笑佛说我有正法眼藏,付于摩诃迦叶。如果佛真有正法眼藏,就在今天传付给大家。自悟佛性者,纵然是瓦砾也会生出金光;向外驰求者即令是真金也会褪色啊!”

这时有人问道:“久闻禅师主张看话头(守住一句话参禅),那么,请问什么是能够见到佛性的话头呢?”

重显向僧众说:“大众,请记住这僧的话头。”重显认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作为话头,只要一门深入地参下去,必有后果。

又有僧问:“能说得再明白些吗?”

重显说:“苦啊,苦啊!”

又有僧问:“到底什么是佛呢?”

重显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半合半开,成团成块,西竺僧人与此隔绝,禅界学人也多违背,任他千古万古长漫漫,充满沟壑却无人领会。”重显用禅杖顿了一下地面说:“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吧。”这家乡,即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禅宗虽然一直遵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原则,但在实际弘传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文字,经过唐末五代至北宋几百年的演变,正式形成所谓“文字禅”。雪窦重显在向门下僧众的传法过程中十分重视引述和发挥前人的语录公案,尔后再作出自己的评判,雪窦重显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如在举出达摩见梁武帝那一段公案后,雪窦重显问大家说:“请问现在有祖师吗?”接着又自说自话:“有啊,唤来与老僧洗脚好吗?”

他在举说他的老师智门光祚的一段公案:“智门,如何是佛?智门回答说,踏破草鞋赤脚走,柱杖头上挑日月。”后评判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表达了对他老师的极力赞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禹音:踏破草鞋赤脚走,柱杖头上挑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