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健身、学英语,我什么都想做,怎么办?”

1.

让钱冉产生“什么都想做”的想法源于一个打卡群。

她偶然得知这个打卡群,群内有专人监督记录每日成员的打卡内容,请假2次以上者,罚,全勤者,奖,专治懒癌和拖延症患者。

她毫不犹豫申请加入。对方询问她的打卡意向,以便将她安排进合适的群,群别分别有“英语打卡”、“早起打卡”、“练字打卡”、“健身打卡”、“读书打卡”以及“其他类别打卡”。

她突然怕了。

不是怕坚持打卡,而是产生了对“我什么都想做”的惧意。

健身肯定是必选项啊,身材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情;英语也确实丢了好一阵子了,如果进一个群里互相监督,也许能重回英语水平的巅峰?阅读打卡也想试试,没人监督的日子,读书总是可有可无,也许打卡能有所改观?

“我什么都想做,怎么办?”我收到她的微信语音,听出了无助的语气。

其实“什么都想做”的慢性病,早也不是她一个人的孤单了。在如今知识型资源愈加垂直扁平化的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去汲取自己人生的补丁包,升级换代为另一个强大的自己,本无可厚非。可难就难在,时间给每个人24小时的公平仍然纹丝不动,不会因为你贪学一些就多分你1分钟。

怎么办呢?

2.

你首先要接受一点,“放弃,未必是投降。

当你什么都想要的时候,小心你已经被你的贪心拉进了迷宫,此时的你大概丧失了方向感,认不清楚最近的路究竟是哪一条。

多目标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一个分支,研究多于一个目标函数在给定区域上的最优化。又称多目标最优化,常记为VMP。在数学上,对于问题(VMP),可以通过分层序列法求出最优解,简单讲就是对多目标规划的各个分目标按其在问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出先后次序。

那应用进生活里,对于你想做的多目标事件,不妨直观地列出来每一条心愿的投入和收益,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找到合适的目标项。

投入所代表的,不一定仅仅是金钱,还可能包括你的时间、精力,也可以是潜在的机会成本。收益,同样可以被分解为技能加成率、潜在收益率、甚至是满足感的获取度等等构成的几项指标。把对你最重要的这些条件,量化评分,再结合分值排序去考虑和比较。

Kristy在某高校参加考试时,无意间经过招生办公室,看到了MBA招生简章,瞬间激起了继续深造的念头,但因为既要工作,又要兼顾照顾好两个孩子,慢慢的,考MBA这件事情演变成了她的精神折磨,使她寝食难安。

后来,她用投入和收益的方式做了比较,自诊自脉,逐渐捋清了思路,实际上,她考MBA不能对事业有显性的提升,更高学历带来的无非是自我证明和虚荣心的满足,可是这背后付出的,却很可能是由于精力不济而对工作的负向影响,以及对孩子成长的缺席。

她也终于明白,其实目前最关键的,并不是拼命去考一个MBA来证明自己,而是认真消化已有的行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继而实现产出和自我价值。

做出放弃决定的那一刻,她没有不甘,只剩下放松。她放弃了一个可能会让自己生活失衡的贪心,却做出一个成本更低但收益却更大的选择。

放弃,也许本身就是收获。

3、精准地分配时间

即使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必做项,时间分配仍然是个技术活。

事情的属性不同,就一定有针对性的高效方法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再进行精准的时间分成。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结合他自身的条件,通过记录、统计和分析,做了多次自我研究和实验,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时间分配方法,并坚持了56年。这套方法使他在有限的生命里精通了多个学术领域,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

对于我们而言,结合自己的生理规律,进行时间投放,也不失为管理时间的有效方法。

我曾经视GRE单词为死敌,用一整个工作日的时间来跟它死磕,到第二天,它说翻脸就翻脸,完全不认识我了。后来,我查了很多背单词的方法论,试验后发现了早上疯背临睡复习,每三天暂停进度复习一轮的效果,堪比打印进我的脑子里!而这样的方式,比此前的死磕,神奇地缩短了四个小时之多!

相比背单词,阅读的碎片化分割就显得十分低效。我习惯把散在每日的半小时阅读时间,凝聚成每周两次的集中阅读时间。每周给自己个完整的时间段,没有电脑也不带平板,包里只带一本书,找个图书馆或者僻静的咖啡馆,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一本书读下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这样长时段沉浸式的阅读,让我跳出细节的纠缠,更宏观地构建知识结构,视野也就逐渐开阔。

所以,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找到与我们生理规律的契合点,寻找你和这件事磨合的高潮点,精准地投以时间,让每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用,大概是能把24小时活成48小时的秘方了。

4、建立资源间的链接

你有没有发现资源实现链接后的奇妙反应?

文叨叨,2016年从百度裸辞。面对陌生的一切,她从0开始,只用了1个月就研发出个人品牌的系统课程,从0到在新领域中月入五万,她只用了5个月。

秘诀在于,她找到了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知识资源的链接。利用曾经图书编辑的经验,她梳理了写作和文案的专业认知体系,创建了付费写作训练课程,又利用她在任产品经理期间积累的产品思维,课程中穿插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活动体验,将她的写作课程运营成一款贯彻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极佳的产品。

在她的精心设计里,学员们不知不觉完成了写作思维的升级,甚至能够写出10万+的爆文。专业的授课内容加上新鲜的用户体验,夯实了用户基础,提升了用户粘度,没有理由不成功嘛。

你看,我们所有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知识,都不是互相隔绝独立的,你可以试着去寻找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尝试将你已有的资源之间,或者是你的目标与现有资源进行链接,从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输出,实现“1+1>2”的奇效。

5.

越是什么都想要,就越是什么都取之不得。

所以当你什么都想做时,不妨先洞悉目标设定的成本和收益,精简目标数,集中精力在最值得的事情上,再针对性地去寻找高效的方法论,实现最精准地时间分配,同时思考资源间可以实现的优势叠加,或许能够事半功倍。

“什么都想做”病友,我知道这样的你,一定是因为对自己有所期许,那就用行动,敬你的可贵理想。

愿你早日康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健身、学英语,我什么都想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