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仁与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仁与人

作者:智旋

人类从洪荒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无论是西方的先哲先知还是东方的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开演出了究竟、宏广、完整的文明体系及教化方便。但文明的传播和对人类的弘化,并不一定随着的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不断进步的相状。进入现代社会,科技和物质的快速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文明的光芒。

东方文明的代表——儒家思想,是这个时代的一道亮光,是早已成熟了的文明。当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时,儒家文化如同一个孤独的隐士,不为现代人所知,甚至被误认为是现代文明的障碍者。然而世界并没有因为科技物质的高度发达而变得更加太平,更加和谐,人心也并没有变得更为安宁,幸福指数也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同步增长。

当我们沉浸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无法自拔时,当我们拿着智能手机,享受一机在手、天下尽知的荣耀时,不知不觉我们已被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所主宰,内心悄然已成荒漠!当我们再次回眸那些珍藏在殿堂楼阁、安放在书柜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闻到那久违、浓郁的书香味时,又仿佛听到那从时光深处传来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千古教诲!

什么是文明?孔子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熏染,我们也许还是“披发左衽”的野蛮人。故文明的定义,没有那么眼花缭乱,其实就是 “把人从动物的本能和习性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教化”。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没有“仁”的内涵,所以儒家精神的核心也就是一个字——仁。有仁即人,无仁则只有人的形相,没有人的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教化“人”变成一个具有“仁”之内涵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没有教化,我们都有动物的习性。动物的习性是什么?追求——外在的快乐、感官的快乐、眼前的快乐!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中的“敏于行”,是对什么“行”而敏锐?观察一下,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五种根识,对着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时,就会任运而起,不假思索,看到喜欢的贪着不舍,不喜欢的排斥抗拒,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就会漠然无思。而动物对外界的敏锐又远远超过人类。

故“敏于行”,并不是对外在事物的习惯追逐。通常“五根”对外在“五境”的任运追逐和执取,表现出的“敏锐”,是凡夫俗子的习性,进一步说是动物的感官反应和本能,是被外在事物牵动的生命无法作主的状态。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能够借助意识的思维能力,造作与习惯相违的身口意行为,改变久染而成的习性,提升心灵,乃至对生命实现超越。这是人道的显著特征,由此实现作为“人”应有的价值。故“敏于行”,敏锐在“行”,此“行”是一个造作善净业之“行”,是超越动物本能的一种敏锐和修习之行。

当今世界,霸道盛行,王道无门。人与人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已被安立为竞争关系,发生争执和矛盾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变对方和外境,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推崇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诉诸于暴力和战争,这些本质上都是动物的习性——即错误地认为外境是苦乐之因的颠倒之见,视感官快乐为究竟的愚痴之见,追求眼前短暂快乐的短视之见。

对治动物的习性靠仁。什么是仁?“仁”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为“二”,代表多数。故“仁”本身就显示了人活在世间,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众多人组成的群体活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关系是“爱”。有弟子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儒家讲的爱,不是由杂染情绪推动的贪爱、溺爱等等的爱,而是“仁爱”。仁爱简别于普通的爱,其特征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在修身基础之上,实现内圣外王,从而实现生命本质上的超越。

仁爱,在五伦关系中不同角色之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状。由此,儒家的仁爱,被人诟病为是不平等的爱、有等级的爱。其实,正因为这种外相上显现出的不平等,才使得我们每个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藉此可以学习而得到提升。由此也显示出,仁爱不仅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美好情感,而是含摄智慧的一种学习方式。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上通“道”与“德”,是对道与德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最好诠释与表达,下达“六艺”,即在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对境中都可以实践并显发“仁”的内涵。

-----

-----

儒家追求“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离苦得乐,而这种离苦得乐又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究竟的离苦得乐。可以体现为三个层面,就个人而言,透由修身而达至人格的圆满,实现内圣;就社会而言,就是规范社会各个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就国家之间而言,实现世界和平,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无论是个体还是人格意义的集团和法人,乃至于国家,其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五伦关系。五伦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唯有学习,才可以实现离苦得乐!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必须透由五伦之间的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懂得学习之道,将“人”改造成“仁”。

遵循五伦关系,必须由“礼”来节制和规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有动物的习性,包括自私、贪婪等等,它们都是“仁”的违品。透由礼来节制并善巧利用人类的欲望,而实现仁。由礼规范和节制之下的五伦关系,是一种个体的修行以及整体的文化传承体系。如果能够纳入这样的一个体系,人的动物本能就会得到改善并逐渐被超越。拒绝或不适应这样的体系,就会得不到圣贤文化的滋润,而甘于凡夫,或者继续堕入动物本性。

儒家思想将“人”变成“仁”,是一个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的过程。儒家文化所显发出来的文明,是最现代、最时髦的文明,由礼规范之下的中国人是最美中国人,由仁爱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才是最普世的价值观。

我们期待儒家文化再度光耀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仁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