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思维:感知数据

“感知数据”是数据思维课的第一大部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拆解:

    (1)转行:如何培养数据敏感度

    (2)背景:为什么孤独的数据没有意义

    (3)推理:怎么发现数据隐藏的信息

    (4)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数据感受不一样

    (5)估算:为什么要敢于不精确

    (6)映射:数据究竟是什么?

===================================================================================================================================================

(1)转行:如何培养数据敏感度?

        如何通过练习提高自己对数据的敏感度呢?三个方法:

                ① 量转型。思考、谈论和使用一个东西时,有意识地把过去定性的方式转变为定量的方式。

                ② 量定义。如果一个事物的性质是用某一方面的量来定义的,就搞清楚它具体是怎么定义的。

                ③ 对应值。在量定义的基础上,为事物确定一个明确的量的标准。

(2)背景:为什么孤独的数据没有意义?

                ① 背景不同,数据代表的意义就不同。只有确定了数据的背景,才能准确理解数据的意义。

                ② 掌握数据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信息呢?第一,理解事物的属性;第二,理解事物的相对情况;第三,理解当事人的意图。

(3)推理:怎么发现数据隐藏的信息?

            单一的一个数据包含的信息也不是那么少,我们需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三个方法:

                ① 数学推断。先利用数学知识做出假设,然后进行推断。

                ② 逻辑推理。从各个领域的规则和限制条件出发,进行合理化推测。

                ③ 切换视角。在不同的视角、关系下观察数据,数据就会发出不同的隐含信息。

(4)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数据感受不一样?

                ① 如果从人这一端来看,人的生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我们在面对同样的数据时,产生不同的感觉、解释和观点。

                ② 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理倾向差异、文化属性差异、价值立场差异。

                ③ 由于人自身的差异而导致对数据感知的差异,既是正常的,也是要警惕的。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特点当成全人类的特点,大家对数据的感知可能真的不太一样。

(5)估算:为什么要敢于不精确?

                ① 对数据精度的过分迷恋是一件要警惕的事情。根据目标确定需要什么精度的数据,才是好的数据思维。

                ② 估算能让我们在知道很少信息的情况下得出相对靠谱的数据。估算时要做到两点——敢于不精确,但不能太离谱。

                ③ “二八法则”和“1%法则”是两个非常好用的估算技巧。

(6)映射:数据究竟是什么?

           对于“数据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 数据是对现实世界实体的映射,是在某种方法之下对实体的数字化表达。

                ② 数据需要元数据来说明、描写和记录它的关键特征。

                ③ 不要把数据容器和数据本身混淆,也不要以为数据自动蕴含信息。数据中蕴含什么信息,需要有数据思维的人专门处理。

====================================================================================================================================================

感知数据模块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思维:感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