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小城市,就一定比大城市悲哀?

文/肉团儿

一.

“这就是小城市的悲哀!”七年前,同桌玲子说这句话时嫌弃憎恶的神情,让我误以为自己出生成长在一个无比肮脏臭虫集聚的垃圾堆里,至今仍记忆犹新。

她之所以作出如上判断,是基于亲历的一个事实。当时,距离高考仅剩三个月,课业负担加重,大家压力都很大。偏偏她的眼睛出了问题,发炎红肿,瘙痒难受。前往市医院就诊,医生给她打了一星期的吊瓶,花了上千块钱,却不见好转。

玲子急了,家里人也急了,以为是得了重大眼疾,连夜赶往武汉。接待她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师,他翻了翻玲子的眼皮,没好气地说:“就这么个小问题,还来挂专家号?”然后大笔一挥,开了一瓶几十块钱的眼药水。

滴了一两天,玲子的眼睛就全好了,终于可以安下心来投入到备考中了。不过这件事带给她的阴影不小,她毅然决定要脱离生养她的小城,去往能带给她安全感的大城市。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就算是为了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玲子的选择也是没错的。问题是,如果你没钱没势没关系,大城市的医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吧?

好友阿宝夫妇在北京工作了两三年,为了和老公在一起,她怀孕生产都不曾回老家。回想起生孩子时的情景,她觉得最痛苦的就是剖腹产第二天,医生强迫她起床来回行走,疏通五脏六腑,疼得她想死的心都有。

至于原因,对方明确表态,床位不够,希望她赶紧恢复出院。冷漠决绝的态度,瞬间浇凉了阿宝对这座梦想之城的热忱。

大城市的确优质资源集中,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资源紧缺,最后受苦的还是外乡人。

越发拥堵的公交地铁,不断飙升的楼市房价,排了半天队可能也挂不上号的医院科室,就是明晃晃的证明。

那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想待在大城市,甚至愿意赌上一辈子的幸福?

二.

同学雪儿一毕业就单枪匹马跑来深圳,一年后,对这座城市的喜爱让她决定就此扎根。来回折腾好几个月,总算拿到深圳户口。

问她如果奋斗几年,在这里还是买不起房怎么办?她耸耸肩,说那就只能采取下下策了——找一个深圳本地人或者是在深圳有房的外地人结婚。

为了一座城,嫁给一个人,无关乎爱情。这样的雪儿令我颇感陌生,深圳究竟有何魔力或者我们共同成长的小城究竟有多不堪,才让她变得如此“势利”?

她说,她厌恶小城的繁琐的人情世故和道不尽的家长里短,不想让自己被浸染成粗糙短浅的市井小民。而深圳,尽管生活成本高昂,却有着广阔的天地让她成为与小城中的所有人都不同的那一个。

她可以去看演唱会,体验几万人集体狂欢的疯狂;可以参加众多行业大咖的线下论坛,近距离接触各界精英人士;就算是在嘈杂的酒吧,也有机会结交几个奇人怪咖,乐享他们的精彩阅历。这一切都令她着迷,使她倍感激情与活力。

对,雪儿说的不无道理,甚至这些理由也都是大城市吸引外来者的美味诱饵,更成为人们衡量有志之士的标准——敢于闯荡大城市的才是有出息的。

尤其是伴随近几年“逃离北上广深”话题的发酵,相关人士就认为这是年轻人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表现。面对高房价、高压力的大城市,他们不战自退,缴械投降。

可是,如果一个城市让人体会不到幸福感,让人把本该多姿多彩的生活过成暗无天日的生存,那傻傻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三.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更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些回归小城市的人,他们早已体验过大城市的孤独和繁华,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舍弃了前者,最终选择守在父母妻儿身边,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天伦之乐,并没有任何过错!

用所谓的理想、奋斗去绑架他们,不公平!何况只要有心,利用在大城市掌握的技术和资源,在小城市同样能够实现。

一直很羡慕一位学长,他在上海媒体行业工作三年后,考虑到父母年事渐高,而目前自己没有能力把他们接到上海生活,就辞职回家考上所在小城最好高中的语文老师。

一边照料着老人,一边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前往各地采风,回来就码字、写书,并委托之前拓展的人脉进行推广宣传。

等到拥有了众多真正属于自己的读者,那种成就感是他工作几年里前所未有的。

喏,在有些人看不起的小城市,不也上演着一些人的“上位史”。

许多时候,大城市与小城市并非是一道选择题,有对错之分。它们其实更像脚底的鞋,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

合适,面子里子难看点儿你也能接受;不合适,脚挤得难受,面子里子再漂亮,你也不想穿,除非你是受虐狂!

我们要做的,就是勇于尝试,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否定什么。别人的评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以及根据感受做出的不悔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待在小城市,就一定比大城市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