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者的视角看家庭教育—家长如何有责任心地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图库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难题,向他人求助就成为通常的办法。比如:工作中,下属会向管理者或同事寻求帮助;学习中,学生会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生活中,孩子会向父母寻求帮助。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施助者帮助求助者解决了难题。但是,对求助者来说,个人能够从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获得多少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则不好说。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施助者提供帮助的方式。

方式一:直接帮。

施助者在了解求助者的需求和基本情况后,根据能力大小,直接给予帮助。

方式二:先问再帮

施助者在方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问”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了解求助者的需求和基本情况后,会先向求助者提问,待回答后,再根据能力大小,给予帮助。

此时,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不就是多了一个“问”的环节吗,两种方式能有多大差别?还真别小看“问”这个环节,奥妙就在于此。

为什么?

我们从管理者视角出发,予以解释。

微软前中国区总裁、TCL公司前副总裁、IBM前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士宏老师强调,优秀管理者在给下属提供帮助时,要遵循“三问一给”原则。

首先,“三问”,问什么?

[if !supportLists]1、[endif]关于**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2、[endif]还有其他可能的做法吗?

[if !supportLists]3、[endif]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做,你认为会遇到什么阻碍?需要得到什么帮助和资

源支持?

其次,“一给”,给什么?

管理者给予必要的指示资源支持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又会产生疑问?管理者何必这么麻烦,直接提供帮助,解决难题的效率不是更高吗?

非也!

原因在于,先问不仅可以让下属对这件事产生责任心,更有助于启发对问题的思考。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的方案,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会用心去做。假如管理者没有先问,而是直接给予帮助,很多时候下属就会认为,这件事是管理者的意图和行为,自己按照上级的意思做就可以了,做得不好,也是上级的原因,自己不用承担责任。如此一来,下属就会缺乏责任心,不用动脑筋去做事情,自然工作能力也不会得到进步。

所以,“三问一给”真正的价值,是要迫使下属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下属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能力提升;二是管理者传递了对下属的基本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这也是人性最基本的一面。

当我们把管理场景迁移到家庭教育会发现,大道至简。家长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其实是无意识、间接的帮助孩子偷了不动脑筋的懒。假如长期用直接帮的方式解决孩子的求助,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不喜欢动脑筋的习惯,进而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所以,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难题,不仅是爱的需要,也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管理者的视角看家庭教育—家长如何有责任心地帮助孩子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