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回了一趟老家,突然才发现老家的秋天多美啊。
天高云远,稻田金黄,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丘。当秋风轻轻一吹,沉甸甸的稻穗哈腰低头,小山丘上的树木沙沙作响。时光在这里,美好如诗。
我在微信上对朋友说感觉在小镇生活才是过日子啊,在城里天天蜗居办公,抬头不见天,四季如一夏,没啥意思。
然后朋友说,所以你决定回家?说到这里,我立马回答,不,回家喝西北风吗?
为什么我回答得那么坚决?不过是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个十年如一日的小镇里,我们似乎无法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回去二字,岂是一念之下就可以草率决定?我想,也许从那年离开家乡求学开始,我们终究回不去了。
可身处繁华似锦的大都市,我们就能找到归属吗?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在这里可能都是做着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每天都要拼尽全力,才可以在时代激流中生存下去。顶峰相见或阶层跳跃,也许需要奋斗一辈子或者至少两代人努力的事情。
我看过很多的人,在一线城市租房打工,供着二三线城市的房子。他们有着统一的想法,就是哪一天赚够钱了就回去那里生活。而“哪一天”始终是未知数。
这几天,我在“中国人的一天”公众号看到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北漂6年的小伙子,在他30年那年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乡下,他修葺房屋、开荒种菜,开启了海边乡村生活。对他来说离开北京有两个原因,一是前途不明朗,二是他发现在北京买一套小房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实际了。
这样的故事,我其实已经看过很多了。比如,有些文章分享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开农场、发展农业,实现归园田居的梦想。可故事看的再多,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故事。但这次让我感触是那些读者的留言,是那么真实动容。
“如果没有小孩这种生活还不错,但是有了小孩就不一样了,各种开支!在农村养活小孩很难!”
“我自己反倒没有勇气回到老家,总觉得回去之后养活不了自己,还有房贷、孩子。”
“也可能是社会倒逼着你走这一步......现在有多少人30出头的年纪,工作岗位不适应,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背着房贷......”
这大概就是北上广漂的真实现状。进退两难,是大多数异乡人的窘迫。可总有些人能在窘迫之中做出抉择。上面说的那北漂小伙子就是其中一人,选择急流勇退也许是出于无奈,因为他说如果时间倒退十年,他还是选择回去北京。但是他却在能人生十字路口中,敢于往前走出一步,这份勇气恰是我们同龄人中所缺乏的。看到他自己亲手修葺的房子、看到他在自己菜园里摘菜......我想这就是勇气的样子吧,无论回乡后是否如意,但起码他有抉择的勇气。
同样的,有一位71岁的陈阿姨的故事也让我动容。年轻时候,她事业有成、家境丰厚,赚下多套房产,举家合力从厦门来到北京。她做了8年的家庭主妇,陪伴孙女成长。可在晚年她遭遇了家庭变故,因与儿子分歧,她失去了对财富的掌控权,一家人不欢而散。她被逼住在出租房,连孙女去向也不知所踪,她成为了独居老人。
即使这样,陈阿姨并没有被支离破碎的现实击垮,她在当代美术馆做起了最年长、最受欢迎的导览志愿者。在那之前,她只是一个每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普通老奶奶,连画廊也不知道是什么。但当我看到她那些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本本备展手册时,我似乎看到了在多少个孤独清冷的日子里,她在台灯前埋头研读资料,她用一笔一划记录着自己对展品的理解,同时也在一笔一划中慢慢获得生活的慰藉。
在视频中,她穿上工作服、站在美术馆里为观众讲解展览作品的画面,让我一刹那热泪盈眶。此时的她,并不是一位面容疲倦的老奶奶,她的眼睛是发亮的,她的脸上是雀跃的,她并不是在讲解作品,她只是在用生命展示她对艺术的热情、对生活苦难的包容以及对生活矢志不渝的热爱。
其实,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勇气。这位70多岁的老奶奶身上,就有着我们所稀罕的品质。这是敢于直面生活困境的勇气,敢于逆流而上、做出人生抉择的勇气。尽管她结束导览工作之后,还是孑然一身的独居老人,但她却在艺术的调节中获得治愈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一个热情奔放、顽强不息的生命体!
为何这位70多岁老奶奶可以做到事情,正值壮年的我们却进退两难呢?这让我思考了许久许久。思考的结论是,对于深陷其中的我们来说,“回去”与“留下”本就是矛盾体,难以抉择。不如就不做选择,不管此刻身在何处或未来将到何处,脚踏当下,勇敢一回。
也许路就在往前走的每一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