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与时间撞车

时间永不停歇,人生有长度,梦想便是这长度的一截。梦想起于人生中某一个时间点,有早有晚,有的刚刚好。

公众号  魏莱巴巴

小A,年已三十,供职于某企业,有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回到家做家务,和爱人一起照看孩子,基本晚上十点以后才有自己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像小A这种男人一样,协调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也有梦想,尤其是当而立之年,追逐梦想的想法逐渐热烈,炽热不灭,焚烧着他的内心。

他想成为一个写作者,哪怕是在路上的写作者,因为他热爱文字,渴望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于是工作之余也在笔耕不辍中度过,他终于找到了简单的快乐,那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要读很多书,写很多文字:只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才有用之不竭的灵感输出。可一天只有24小时: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8小时睡觉。时间比例均衡,时间安排的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出于对工作的尊重,上班时间不可以写作,貌似能挤压的只有生活和睡眠。要想在写作领域有所建树,这些挤出来的时间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梦想与时间撞了车……

他曾尝试每天只睡5个小时,其余时间交给写作,可一周下来却疲惫不堪。“时间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可是挤出了时间,疲惫也不期而至,时间一久,牺牲的唯有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梦想就没有了载体,难道为了梦想英年早逝?妻子和孩子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在没结婚,没有孩子的时候能够发觉自己的梦想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没有梦想的时候有时间,有梦想的时候没有时间。

公众号  魏莱巴巴

也许,很多人该说放弃现在的工作去写作吧。可是,追逐梦想总该先生存吧?否则会饿死在追梦的路上。这就是现实,放弃谋生的营生,追求一个短时间内无法养活家庭的梦想,那种压力一般人是不可承受的,代价太大。

也许小A的梦想掺杂了卑微的现实,可是,这就是现实。小A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普普通通的梦想,并没有因为梦想放弃了美满的家庭。

他不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作家)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以保罗·高更为原型的小说人物)。

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年至不惑,突然想要追求绘画的梦想,辞掉稳定的工作,抛妻弃子,放弃了旁人看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前往塔希提岛专职绘画。在那里,他有着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绘画,没有人打扰,不必照顾妻子和孩子;贫穷、疾病缠身,并不没有让他停下绘画,没有阻碍他追逐梦想的脚步,最终死于贫困和疾病。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刘瑜书评)查尔斯鄙视卑微的现实,追求崇高的梦想。而在他死后,他要求他的第二任妻子烧毁了他所有的作品,半生追逐的梦想,放弃了现实的羁绊换来的梦想付之一炬,不禁令人唏嘘。

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种梦想的意义。然而,在那些绘画的岁月里,查尔斯一定是快乐的,满足的,幸福的。

公众号  魏莱巴巴

无论追求梦想还是现实,都不可以被妄加评论,不论是小A还是查尔斯,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哪怕是在追逐的路上,哪怕是梦想与时间撞车,选择从来都是个体的意愿,旁人无从插手,它只属于自己。



注释: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第二年,高更又横渡大西洋来到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岛,岛上的热带风光给他的艺术以启发,他的作品在形式和色彩上进一步简化,以此来传达纯粹的感受和心灵的内容。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7年,高更贫病交加,曾企图自杀。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两年后去世。
                  -来自《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梦想与时间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