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六)赏析

【原文】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译文】

实实在在持之以恒做善事的人,人们都尊敬他,天道会保佑他,福禄会跟随他,众邪都敬畏而远离他,诸神都来护卫他,即使历尽千辛万苦,所做的事情必定成功,成神成仙的愿望也可以达到。想成天仙者,当做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成地仙者,当作三百件善事。

【赏析】

1.“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作者这几句话,论述了坚持做善事的人,将会得到哪些好的报应。从现实社会来看,确实会得到一些验证。可能也有人会提出疑议,用“好人命不长,祸害千年在”的特例来进行反驳。就是在《庄子》中也把夭折的颜回和长寿的盗跖进行了对比,写出了一种迷惑,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好事做不得,好人做不得。因为人的寿命不仅仅跟心情有关,还跟营养保健等综合因素有关。上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点在《了凡四训》之中,有详尽的分析阐述。

2.“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凡事皆有定数,比如说《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到达灵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体现,任何事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有一个数量容易让人持之以恒,有一个目标。当然,做善事也有大小之分,为国为民的大善事是一件当万件,为名为利的小善事虽多善小,但勿以善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也有可能成大善。这一点在古代的善书之中往往也有辩证地理解和分析。所以古代人特别强调积阴德,不为名为利就是这个道理。

3.善举该不该倡导?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集中各个团队,各个阶层的经济力量,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道德经》77章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社会倡导各种善举,行善积德,其实就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策略,每一个人力量虽小,但是汇在一起就非常的巨大。如果每一个富人都具有慈善之心,我们的社会贫富差距就会逐渐缩小,社会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如果我们每一个富有的学生都愿意给母校捐款,每一个学校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大,就可以吸引更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这也就是一种藏富于民,藏富于下一代,积德于下一代的长远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上感应篇》(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