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指出,生活中10%事情发生后不可改变,其余90%事情由这10%事情引发,属于主观感受引发的主观行为,本来完全可控,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更加失控。

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家熟知的“踢猫效应”,带着糟糕情绪工作,心情不好不给人家好脸,以至于引发一连串糟糕连锁反应,都属于此类。

"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比如:家庭中的孩子。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虽然人经过情绪发泄之后,心情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这种效果不会长久,会不断地死灰复燃。而且利用这种情绪发泄之后的人,会在潜意识种下了凡事付诸暴力,没有必要自我控制和压抑的心里投射,最后演变成家庭暴力和群体暴力事件的助燃剂之一。

”踢猫效应“变成”以暴制暴“事件的导火索。

以暴制暴是由于每个人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表现不同,大多数人为了生活和工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长期处于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而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只能忍气吞声,自我压抑,很多都是由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没有端正心态,过于看待周围的人对自己态度,还有家庭的压力,久而久之,不是自己憋坏了,就是出现了”踢猫效应“。

这种现象会让一个平时老实本分的人变成一个暴力狂,对家人或其他人施加他清醒状态下,不可能做出来的事情,有些甚至把人重伤或出现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愤怒的时候因为情绪处于激动中,还可能引发其他不理智的情绪,比如:自尊受损、自以为是、好下结论等,这些都可能让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可见,愤怒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所以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少发脾气。所以,建议朋友在遇到别人把你当猫被“踢”时,不要变成“踢猫人”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多想想如果自己这么做,会带来的后果,并在心理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让自己慢半拍,定能生慧。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说:“人在暴风雨般的愤怒中,持续的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能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整个人生”。

可以问“踢猫者”一句:“是谁踢了你的猫”?用积极的态度主动应对,也可以深呼吸,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对自己大有好处。

亚里士多德说:生气是简单的,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不简单,需要大量练习。

让我们从拒绝成为“踢猫”的那个人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踢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