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欢喜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白玫瑰,献给拥抱成长的自己

          曾经跟自己约定,每小半年就回头看看,简要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样,4年光阴哪怕仍从指尖罅隙漏尽,或许能也在8次小结中留下些许痕迹了。大一的冬天,夏天,在QQ空间的日志完成了。这次把文章放在上,期待收获有共鸣的人儿~

      由远及近地看,或许得从19年夏天重返学校开始说起了,大家还没回来时,学校简直像一个人的校园,这便是第二个百日计划的开始了。哇~那段时间,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劲儿,竟敢同时开始看英语呀,学计算机呀,考驾照呀。每天似乎和背上的大书包和手里沉沉的帆布袋绑在了一起,四处搜寻学校里开放的不冷也不热的自习室。明明没有豆豆龙在追赶我,可是就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每天都填得满满的,好像这样就能暂时不去想什么了,又好像是想拼尽全力向某个人证明和强调自己的存在一样。唯一能想起的让我兴奋的片段,就是鼓起勇气约人出来散步,哈哈哈,沿着路一路向北走到北大,又走回来,多酣畅。

竟然在相册翻到了那时候的规划本耶
笑死了,明明没有画画的天赋还要硬撑,哈哈哈哈
咦,原来我一开始目标就是7.5分来着,岂不是还真射中月亮了
嗯,规划还是不错的
这好像是学期初给自己的小目标

      尽管那时候觉得,每一天都充满着沉沉的重量,但是回想起来,没有那段独处的时光,我或许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主动追求一件事情。从前,总感觉自己都在做别人要求我做的事,学习也好,生活也罢。感谢那段时间的自己,面对内心的自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把时间用到了做好当下的自己身上。有了发自内心想做的某件事情,就算没有旁人的搀扶,也学会一步一步蹒跚前行。

        转眼到了开学,课程给我的新鲜感延续了两周左右(判断方式就是:纸质版的笔记终止在了开学第二周),除了体育课一如既往是能让我怦怦心跳,对其他的课程就没有特别的感觉了。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没有早些摸清楚不同的课程适合怎样的学习风格和方式,学习的飞轮效应,在刚开始的一两下就没能顺利地转动起来,在后来就更不能顺畅的进行了。这或许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期末如此痛苦的主要原因吧?既然是复盘,当然还是得诸葛亮一下啦,数理类的学科,课前功夫要做好,看书预习不能少,最好还得勤问老师勤动脑;理论类学科,课上老师的话最好一句都不掉。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懂的话,还是得抽时间课后慢慢磨。话虽如此,道理都懂,做起来还是很难,很难很难,很难很难很难啊。真的很希望下学期有学霸能带我一起学啊(给我一只大腿抱啊)。

      当然,九月最令我开心不过的,是我竟然真的进了P&G俱乐部。“百里挑一”的挂率曾让我望而生畏,师兄们犀利的问答曾让我在还算能拿得出手的小成绩面前也无地自容。整个闯关过程就像过山车一样,伴随着同样起起落落的情绪。那段时间我看到了更多优秀的头脑,更多自信的面孔。最后在不抱期望的时候,真的从名单上找到自己时,有些不知所措,怀疑是不是有重名,质疑自己德不配位。

      一如宝洁俱乐部一贯强调的那样,这里的“人”是宝洁最大的财富。尽管一如既往地感到技、学、智不如人(哈哈哈),但,我看到了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认知,有人抱持着更别致的人生态度,有人愿意在那个冬日聚会的夜晚推开门问我要不要吃烤肠,有人愿意抽时间和我聊如何学习或者最大的优秀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我始终觉得,大学的交际圈说小可小,说大可泛,但真有那么一两个人因为自己大胆走出了一步,而从此在生命里划过一道痕迹,真的很值得珍惜。进入宝洁的跌宕经历教会了我两件事情,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凭自己怎么厉害也好,差也罢,该做的任何准备工作不能少。谁能想到上一秒你还在温习的行业结构分析框架,下一秒就恰好需要呢?二是任何时候先对自己保持自信,遇到打击也要不卑不亢。哪怕是自己的认知观碎裂,也要享受这种被撞击的感觉。

诶,小姑娘照得,人模人样的,还不错呢

      十月,在通往张家界的绿皮火车上,拥有了我18岁可以想象的最酷炫的经历了。当时就在想,那个外国小姐姐会不会坐在我旁边呢?可能我把蒙数学选择题的幸运全花在许愿上了,那24小时我们几乎没有停止过聊天。也是那一次,或许打开了我真正热爱用英语交流的开关。以前喜欢,是因为自己感到口语稍微流利,英语能带给我学业上的成就感。而在和Marta共度的这个白天和夜晚,我真正感到语言真的是一种再美妙不过的东西,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通过它进行交互思想,寻求帮助,给予帮助,传递鼓励。之后,和Marta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深感对这门语言的热爱,感谢它帮两个同样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的女孩联结在了一起。

下车前和大家的留念


和Marta一起逛圆明园的那个周六,应该是那个月最开心的事情了

        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视角,但彼此对相遇之不易的珍惜,也让我们共同跨过了很多阻碍。很喜欢一句话,遇见一个不同的灵魂,其实也是遇见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我很感谢自己的性格里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愿意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我最欣赏Marta身上有着我难以具备的强大同理心,不管什么时候跟她诉说内心的烦忧,她都能从我最深的感受处发出最诚挚的问候。她鼓励我,去外面看看吧,学会独立,不逃避长大。

      与英语相关的另一份小成就是雅思了,每次跟大家述说我的"经验"时,必加上一句:“我的复习备考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不可复制等级很高der”报名后的每一天的心情都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对不起两个月生活费(哈哈哈,真挺贵),眼见着倒计时从68渐渐地快变成个位数,自己还深陷课程泥沼里,腾不出手和时间来。不过恰好赶上大二上个学期学习Advanced writing和Public Speaking,巧妙地利用课堂和课前时间双管齐下,练习口语和写作,每周抽2小时练阅读2小时听力,考前模拟。幸而还有姐姐和kl慷慨分享学习的经验。

        考试完得到结果后,我有两点感触:一是小马过河,一项任务真的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知难易。网传“首刷雅思需要备考多少个月”,或者说“备考期间不拿出整块整块去复习是没有好效果的”,现在回头看来,都是吓唬自己的话,能力不同,训练方式不同,真的没必要对自己有“首先非得这样,才能那样不可”的要求。这一点我特别喜欢谢霆锋在Google talk里的说法,别人都觉得当首席厨师得先洗上10年的盘子,但是时代变了,你怎么知道我的学习能力不能跳过洗盘子而直接当一个好的厨师呢?二是运气真的还挺重要的,但是该有的准备得做足,这就是用下面的内容解释了。

      其实我最想记录的是口试那天的经历:因为提前踩过点,所以去的那天早晨也熟门熟路了,在路上和Marta通电话,帮我热身,微笑着走进大厅,拿出记录词伙的小本本开始读嘟嘟嘟,平静而兴奋地接受安检,迈入考场。一切都是那么的普通正常。但是,重要的是Part1 对答中我遇到了之前从来没有接触的话题,我异常镇定(好像开始自恋的叙事口吻了嘿嘿嘿),并且巧妙地套用上了刚刚还复习过的pile dwelling(吊脚楼),并且加上了善用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跟考官谈到自己有志推动学校关注恋爱课程的设置,从他的表情判断,引发了他强烈的兴趣。

        回想起来,发现口语那么幸运,其实可能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上,我已经做好了准备,而并非英语水平本身。或许我也会犯语法错误,但是表意通畅,交流不受影响,这就已经是雅思期望考生达到的要求了。

        在交流能力上,得感谢和Marta的相遇,更感谢小符带我走进了ITALK(外教的英语角),在那里每周一会,Scott教我的不只是如何表达,更多的是人生的法则,live on principles, your life will be much easier.他在分享话题的同时,也在传递他的价值观,你可以认同,也可以选择中立,但是他坚定的立场会使你发自内心地对其尊敬。很多互动教会我如何用有限的词汇快速组织语言。观察他人陈述观点的方式,给了我模仿和进益的尺度

        Public Speaking的第二次演讲准备的话题正是考场中谈到的loving course,恋爱课,想到这一点我本身只是在针对受众找寻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恋爱貌似荣登top榜,那就选定了。经历了小半个月的推翻和重建,和寻找朋友以及求助Scott和Joe帮我进行打磨,我对内容已经熟悉到熟透了的地步了。在Part 2的小演讲时,加上我天然引导的能力,自然地过渡到这个熟悉的点来了。

        综合口语考试,我有很深刻的感触:口语的关注点在沟通效率上,而非自己是否说得一口decent的调调,我深信不管是考试还是生活中用都是如此,语言的底层逻辑就在沟通。(不好意思好像在这个上面多费了一些口舌,但是想起室长说这个经验还是蛮宝贵的,就不由得多说了些)

下了课在厕所里查到的,不由得叫出了声(幸好在厕所 噗嘿嘿)


考完口语后,激动地地铁坐反方向,索性下车到了玉渊潭半日游的我,傻敷敷的

      记得以往大一两学期回忆起课余生活的时候总是感慨寥寥,再回看大二上学期的照片时,不由得说,其实还真的挺丰富的。北展志愿工作、献血、还荣幸地和艺可一起当选班长、音乐会、艺术展、讲座、学术论坛、商赛志愿、北师大的国际交流晚会、压马路、看电影、和室友们一起吃海底捞(最开心了)都做了。这个时候回想大一,明明是课余时间最多的时候,为什么前两次小结都说:“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呢?反思了一下,有可能是内心的源动力不足,没有大到真的促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舍弃“时间有空就要学习”的执念。等自己慢慢打开思维的闭环,慢慢知道 原来有一些知识和见识不仅仅来自课堂,而是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遇到特别希望探索的领域方面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选择去了~

在北展神舟一号返回舱旁边的自然保护区投影处和大象留念
院党校汇报展示,大家准备得太棒了,还收获了一个奖品——规划本,我保证它会伴随我整个2020的

        诚对不起和感慨的就是,我关于统计学、中级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的学习。(接下来就是忏悔录了)同样的学习感受:刚开始还好,学习中途听不懂了,之后就再也没懂过了(捂脸)。回忆了一下,这种“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到”的感觉伴随了整个11月至考试前一周。

        可是为什么明明大脑有了如此强烈的反应,还是没有抓住机会赶上进度呢?原因大概有三点吧:

        ① 因畏难而不把它们列在优先等级的最高项,付出的时间少,也不够用心。伯伯说,他班上的小孩(初中学生)就是这样,“越搞得到的越要搞,越搞不到的越不搞”,话糙理不糙,对我也适用。我喜欢英语,也相对擅长,因此在英语上投入再多都觉得准备不够,而遇到数理相关类的,明明都已经确诊了,都不愿意治疗。在课业上,主观上的逃避比任何困难都要命

        ② 放不下面子虚心求教。不管是问老师还是同学也好,我都不够积极。在期末前那段时间,挂科的压力把我逼到这个份儿上了,我终于肯去问问题了。这一问才发现,印象中一直很傲娇和嫌弃题目简单的老师,其实解答弱智题目的时候也很温柔的,而且能够透过你的问题看到哪部分知识不足够,这一点没有教学经验积累的人可能是做不到的;身边的室友和隔壁的室友都是学习小能手,只是简单一道题目你就能发现自己思维和别人的差异在哪里,谁繁琐谁简明,一清二楚,何况她/他们也非常乐意给予帮助;还有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自救会”,哈哈哈真的觉得人大的同学们喜欢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实在是太优秀了,这样的线上群里总有热心的大佬捕捉你的题目并回答,享受助人为乐的快感的同时吸取不同班题库的知识精华(这是我揣测的哈~),提问者和问答者实现了双赢,还联络了感情,嗯,不错不错。

        ③ 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求相关的资料去帮助自己理解。好风凭借力, 有人如果不会,那就去找教辅或者某某考研宝典去研究,或者去找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照理解,或者网课,或者文献、典籍。但是我在看不懂课本也没有理解PPT的时候,也还是没有寻找有帮助的辅助材料。对应的,那就有办法将其落地了。

        放假回家,我实现了想和朋友们一起坚持做些事情的愿望,创办了【时间的朋友们】群,并且已经坚持到过了40天。我将大目标拆分成了15个小习惯,并且设置了一套“游戏规则”

小日常APP记录的小习惯,哈哈哈喝温水和按摩胃恐怕是一直以来坚持得最好的了


起初订立目标时分享在群里的规则 ,顺带提一嘴,欢迎朋友们加入这个群呦


对习惯进行了分类
2月份的积分记录,很抱歉,假期从来没有达到过良的水平

      不过让我感到很欣悦的是,15个习惯里起码有8个已经真的成为了习惯,早晨起来身体自然而然地就开启了一系列的动作,每到固定的时间就有隐约感觉好像忘了做某个小习惯。尽管现在面对书本还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NCRE的备考也止步于第8套题,但是我始终期待它们有一天真的成为我下意识就去做的事情,不再需要花费意志力。

        此外,我还在假期做了“街巷中国”,和伯伯一起去挨家挨户寻找受访人的经历实在让人难以忘怀,虽然也受到很多的拒绝,但是不乏热心的人甚至特别热心的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和别人聊天总能使我感到快乐,长辈们的阅历和不一样的看法,尽管现实,也能让我获益良多。我还学会剪辑视频,做了个微纪录片。

      现在虽然线上开学了,但是生活大部分还是自己掌握。一方面我拥有了对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完全支配感,另一方面也因为选择悖论和太大的可控空间,时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骨子里是个宅女的我竟然也会有被憋hong的一天,经历了两周左右的情绪低沉状态后,幸而自己主动寻求帮助而得到解脱。那段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焦虑,而专门研究了一下这两门心理症状,学习了不少知识。所以总结了一下,我拥有健康的心态还是得多走走逛逛,和亲朋好友多交流。(据说最残酷的惩罚手段是剥夺一切感知的权利,对着雪白墙壁终老。really kills me.我想这对我来说肯定非常痛苦)

      另外近期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结合一年多以来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和探索,这次终于找到了解释自己性格最合适的尺标MBTI是最合适的一个)。这些特征综合起来被称作表演者型人格。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对专业产生不了太大的兴趣,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如鱼得水;为什么我喜欢分享和表达,而在阅读和研究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自我督促。本质上来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我的情感属性很强,但是我的志愿一直就是“理性地做一个感性人”——希望葆有自己满怀丰沛的情感的同时,也能用其他的方式学会用慢思维思考问题,重视逻辑和规律。我坚信: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需要

90量表题版本

      最后,对于一直耿耿于怀的专业问题,我的心中也有了初步的答案。或许从性格特质上看,我和金融的中后台真的有些气场不搭。但是通过假期和友人的探讨和向前辈的求教,结合以往所听到的话,我有了另外一层次的考量。

        首先在认知上,大学的学习和思考更多的是留下一套思考痕迹。这个痕迹像是车轨,什么原因、什么车跑过没关系,但是被证明正确了的轨道能够让以后处理任何事情方向不会错,也效率更高。所以对于补充自己性格上“判断”和“思考”的不足而言,学习金融及其相关学科都能够促使我在相反的方向踏出思考轨迹,感性人也要理性地做。尽管我能够预想到这个过程真的会好痛苦啊啊啊。

        第二是也是朋友提到的新概念,叫做“守正出奇”,在现在没有想好什么会更适合的情况下,守正是效益比最高的的出路,做好这个专业和学院培养体系里要求我做好的事情,并且尽己所能地从中获取自己的东西,把要求我码得砖变成自己走上人生巅峰迎娶高富帅的垫脚石。出奇是也要有心划拨一部分时间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跟朋友说,我明确地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只能模糊地知道自己好像喜欢什么。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超高的探索欲,找到能愉悦自己的一两个爱好,同时改变排斥职场和就业的态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搜寻相关的讯息和获取一手材料,了解在不大改自己专业方向的前提下,哪些是我更感兴趣和更容易发挥特长的。总之,在这个阶段,我还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保护头发的前提下)。



好喜欢这句歌词啊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其实在最后,想谈谈的是我在心智上的一些改变。

        好像是大一的寒假开始,不定时地,每半年或者一个学期,我会给自己设定两个关键词,希望自己通过刻意练习或注意,有朝一日实现那样的状态。

        19年上是执行力和毅力。目前我在生活以外的事上有比较好的执行力,敢想敢做(本来就是个急性子)。但是在生活上,比如照顾自己和关心家人上就做得不好。毅力在表面上的坚持是有的,但是从心理忍耐力的角度去说,我就是不及格了。长跑的经历能给我启发,越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学会调适步伐和呼吸,依靠惯性,会越跑越爽。但是就我面对压力时的状态而言,我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不规律的,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应对压力的心理机制,很难控制地把负面情绪带到生活或外溢给身边的人,这是我特别不希望看到的。

        19年下是逻辑思考能力和爆发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打磨,课程、阅读给了我一些零星的启发。爆发力则是在一圈一圈的加速中完成的,长久没有接触跑步的我,面对体测也是拼了小命啊。那段时间操场因为训练而关闭只剩人文楼前的草坪环道能供我训练,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不断跟自己说,冲刺,冲刺,最后200米,冲刺。之前听室长描述高中的那段跑步训练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改变,故事感动了我,现在我也全然成了故事的受益者。然而生活状态里的爆发力是需要不断地面对突发挑战,在短时间内完成心理状态的调适和立刻执行的能力。这一点需要在以后不断地加油。

        20年上,我给自己定下的关键词是方向感和纪律性。方向感指的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目标规划。纪律性是希望自己摆脱过度的随性和泛滥的新奇感,而做到决定的每一件事,写下的每一个字都算数,学会服从规则。

        另外有一些改变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从以前自己总是因为遇到更强的人而悲叹,因为竞争而困扰,因为不愿服输而挣扎的状态,到现在我慢慢看清了,万物各自有短长,真正的满足感不应该建立在比较之上,而是自我认同之上。学会发自内心地赞赏和祝福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人,学会接受自己天然有缺陷或劣势,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包容存在。以后也希望自己坚持,并且像朋友那样,认定自己需要迎头赶上的就不要再犹豫。

        当然还有一些东西实在一直没有克服——梦想得太多,实干得很少。总是做了很多想法,但是很少真正关注落地和执行。期待找到方法克服。另外,经济学上承认一个状态,人有自私的一面,并且自私能被无形的手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但希望以后自己更把自己的“自私”的圈子扩大一些些,把“自”的中心点变成环绕家人、环绕挚友、环绕在意的人的中心圆,学会给予和付出。

      嗯,差不多了。以上 :)

      写在最后:的小伙伴们(如果真的有人逛到这篇的话哈哈哈),不好意思我图片比较难上传,就从原创稿知乎那边直接搬运过来了,所以有了水印,但愿不会影响大家的观感。这里是原文链接喔 知乎 一寸欢喜 Rae啊Rae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寸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