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虚构——《骆驼祥子》阅读指导2020-03-15

小说的虚构

——《骆驼祥子》中期推进课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这次,我们要继续探讨小说讲述故事的方式。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霍格沃茨学院、三体世界、凌霄宝殿、大观园、北平,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案是,它们都是不存在的。尽管它们被描绘得非常细致逼真,但我们永远无法去那里参观旅游和居住,因为它们不是真实的空间。

再问一个问题:哈利·波特、罗辑、玉皇大帝、林黛玉、骆驼祥子,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案是,他们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尽管他们在书中活灵活现,让我们为他们的遭遇或喜或悲,但他们只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是用词语构成的。

这就是小说的首要技巧:虚构。小说是虚构的,讲的是虚构空间里的虚构人物的故事。但一切又都非常真实,它要求我们相信其存在。

一、虚构的地方

(一)《骆驼祥子》中的北平只是祥子的北平。

祥子和他第一辆车被当兵的连人带车捉走之后,他想象自己逃跑的路线:

“他往东北拐,过金顶山,礼王坟,就是八大处;从四平台往东奔杏子口,就到了南辛庄。为是有些遮隐,他顶好还顺着山走,从北辛庄,往北,过魏家庄;往北,过南河滩;再往北,到红山头,杰王府;静宜园了!找到静宜园,闭着眼他也可以摸到海甸去!”

虽然祥子对北京城郊和北京城描述得那么具体详细,路线方位都非常清楚,但那都不是真实的北平,它只是祥子心中的北平。作者这样描写北平,目的也不是要真实地再现这座城市,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祥子可以在里面活动的地方。

也就是说,这个北平,不是老舍的北平,而是祥子的北平。小说的作者老舍是一个魔术师,他在小说中致力于障眼法,用真实存在的地点、街道、街景来对北平进行具体的描绘,提供了足够多的细节,让读者相信他们能够看到这个北平,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提供了足够多的细节,让读者可以自行补充剩余的部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个北平,为祥子的活动提供了环境。这个环境,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我们不能想象,唐僧师徒四人会牵着马挑着担出现在这个世界里,也不能想象哈利·波特、赫敏和罗恩他们会在北平的街道上施展魔法。所以说,小说中的北平,是专属于祥子的北平。

在这虚构的世界里,祥子遇到了自己的人生难题,他想通过买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走上幸福之路,但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从一个有志青年,慢慢变成一个麻木堕落狡猾的混混。所以说,老舍先生为祥子创造这个北平,是为了展示我们的人生中会真实出现的困境——梦想如何被现实打倒。

玛丽安·摩尔有一句诗:“想象的花园里面有真实的蛤蟆。”小说家创造了想象的城市和想象的人物,他们有真实的危机、真实的问题、真实的困境。

    这就是小说“关于虚构地点法则”:一个虚构作品里的地点决不是真的地方,但必须表现得真实。

(二)虚构地点的真实

虚构,指的是任何虚构作品的环境都是想象出来的,它不同于任何实际地点,即使它看来像是真有那么一个地方。小说家即使用真实地点多模本,也会对它们进行选择、增减和修饰,或有时候直接进行篡改。它们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城镇、所有的街道。也就是说,虽然祥子的北平有真实的北平为模本,但这个北平不是历史上完整真实的北平。

为什么?因为小说的容量有限,它只能选取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地方进行描写。如果,老舍先生巨细无遗地把当年北平的环境都描写出来,那么必然会造成焦点的缺失。

真实,指的是小说的地点具有内在的真实性。我们读《哈利·波特》,觉得那个可以使用魔法的世界是真实的。因为小说家为这些世界创造了属于它们自己的运行法则。吴承恩创造的《西游记》世界里有天宫、人间、地狱和西天,在那里的神仙妖魔可以飞来飞去,变化多端。我们还接受《射雕英雄传》中所创造的武侠世界,接受那里有有华山派、少林派、武当派、倥侗派等各大武功门派。

读者阅读时也参与了这种虚构世界的创建。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作者给我们创设的世界,甚至还用想象填补了小说的空隙,让那个虚构的世界变得实实在在,甚至把这虚构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二、虚构的人物

(一)祥子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一年,两年,三年,祥子买第一辆车总共花了三年时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流了多少万滴汗,祥子才挣出那辆车。

祥子多么喜欢自己的车啊。祥子父母死得早,他忘了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买车那天,他说:“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他把买车的日子作为自己的生日,也作为车的生日,就好像这辆车是和他合伙奔向幸福生活的家人一样,他把车看得像自己的生命那样重要。

“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和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在祥子的眼里,这辆车那么可爱,似乎有了生命一样,与祥子合作无间。

可是,北平发生了战争。他照样出来拉车,遇上了一个要去清华的客人。

“‘大个子’三个字把祥子招笑了,这是一种赞美。他心中打开了转儿:凭这样的赞美,似乎也应当捧那身矮胆大的光头一场;再说呢,两块钱是两块钱,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祥子被“大个子”这个称赞迷糊了头脑,这是虚荣心。他想到两块钱是难得的车资,这是贪心了。他觉得,哪里就会那么巧遇上危险呢,这是他心存侥幸。他还想到自己没见到兵毛儿,是他消息不够灵通。总之,虚荣、贪心、侥幸心理、消息不灵,导致他大意了。

大意的结果,就是在路上,他连人带车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几年的血汗挣来的那辆车,没了!他忘不了那辆车!要再买一辆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祥子的遭遇多么可怜啊!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到心都要痛了!

不过慢着,刚才我们如此谈论祥子,就像是在谈论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一样,可是祥子失去车子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

没有!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篇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祥子也好,孙悟空也好,哈利·波特也好,罗辑也好,林黛玉也好,这些让我们感觉非常真实的人物,其实都是语言的产物,都是由词语构成的。因为有了词语,祥子在书中有了生命,有梦想,有追求,会跑会动,会哭会笑,会在生活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堕落。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诱因

1936年夏,山东大学的一位朋友来老舍家聊天,随便谈起他在北京时曾用过一个车夫,那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终还是受穷。老舍当时就敏感地意识到“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

那个朋友紧接着又说了另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走,又伺机逃出,还偷偷牵回了三匹骆驼。

这简单的叙述引起了老舍非常的兴趣,从春到夏,他入迷地搜集资料,构思情节,他还写信给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惯。老舍虽身在齐鲁,但自幼所见旧北京下层社会的生活画面活跃在他脑中,给了他灵感和生活背景,一部以人力车夫祥子为中心交织着北京穷苦社会世俗风情的作品很自然地构思完成了。

(二)为什么我们会为虚构的人物或喜或忧呢?

现在又有了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故事是假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我们还会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呢?

因为词语。因为词语创造的故事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因为我们这些读者是专注投入、想象丰富,而且很容易相信别人的。我们把词语当真了,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呈现出来,所以单纯的词语就变成了鲜活的存在。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祥子。

再说清楚一点,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接受虚构就是虚构,相信有些事情在它们的世界里可能是真的,即使在我们的世界里不太真实。例如,我们相信《三体》中地球人要面临可能被三体世界消灭的危险,我们还相信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她来到人世,为的就是用一生的眼泪去报答神瑛侍者对她的浇灌之恩。

当然,还要强调一点,小说可以遵循我们宇宙的法则,也可以不遵循,但它必须遵循自己的法则。例如,如果我们看到《红楼梦》中出现了哈利·波特,我们一定不会相信的。又例如,如果贾宝玉坐上了祥子拉的车,说要会荣国府,那么读者肯定不愿意看下去了。所以说,小说世界尽管是虚构的,但一定会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小说中的人物应在他们特定的世界中活动,不能超过他们的那个世界,否则,读者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说,小说里面的每个人的活动都要合情合理。

(三)虚构的人物是不完整的

      《骆驼祥子》的第一章对祥子的出身、外貌、性格、梦想做了具体的描写。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是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假如你是一个高超的画师,你能根据这段描写把祥子的样貌画出来吗?不能。我们其实不能知道祥子确切长什么样,只知道他是样貌普通,脸色红润,身体健壮,干净利索,除此之外,书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让我们把他的相貌画出来。

这就是小说的一个规则,就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不完整的”,尽管他们有一些比另一些更完整,但小说家不需要把人物的方方面面巨细无遗地都告诉你。例如祥子的家庭情况,祥子的身高体重,祥子的宗教信仰等等。

为什么小说家不把人物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就需要那么多。我们不需要知道祥子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高体重,我们只需要知道他在小说的开头高大健壮、相貌普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就足够了。

(四)人物被呈现出来,主要靠他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

人物的外貌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小说家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描写人物的外貌,重要的是去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因为,作为读者,外貌要去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怎么分析?就是通过语言去分析。

“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在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

在买第一辆车前,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信念,认为只要买了车,就能够成为自由独立的人,生活就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为了买车,他洁身自好,没有染上一般洋车夫的恶习。

“要强有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觉得过去的事像个噩梦,使他几乎不敢再希望将来。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要强既是没用,何不乐乐眼前呢?他们是对的。他,即使先不跑土窑子,也该喝两盅酒,自在自在。烟,酒,现在仿佛对他有种特别的诱力,他觉得这两样东西是花钱不多,而必定足以安慰他;但他依然能往前苦奔,而同时能忘了过去的苦痛。

可是,他还是不敢去动它们。他必须能多剩一个就去多剩一个,非这样不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失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第五章)

失去第一辆车的惨痛经历,给祥子的思想带来了变化。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和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时的无力感。“要强有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他发现自己难以对抗这个无情并且难以预料的世界。他对自己失去了一些信心,他对未来失去了一些希望,于是他把眼光放到了眼前,喝酒,吃烟,跑土窑子,都是为了满足当前的欲望。他有点羡慕那些着眼于享受当前的人了。何不像别人那样享受一下当下的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更好吗?但他一想到买车,那种强烈的愿望再次战胜了享受烟酒的欲望,因为那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还可补充一些学生对祥子相关描写的批注并点评)

通过分析上面两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祥子这个人物的思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让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客观因素,战争和动乱的社会,使他这么一个小人物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丧失生活的希望,当然也有他的主观因素,祥子本身放纵的欲望和自我约束里的下降,也是他最终堕落沉沦的推手。

总结本课知识点

1.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它讲述的是虚构地方里虚构人物的故事。

2.关于小说虚构的地方的观点是什么?

  小说里的地方都是虚构的,即使它有真实的原型,它也是为人物的存在和活动创设的虚构环境。

3.孙悟空可以出现在祥子的北平里面吗?为什么?

一个虚构作品里的地点决不是真的地方,但必须表现得真实,它要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

4.为什么我们说小说中虚构的地点是不完整的呢?

因为小说容量有限,所以作者只能选择一部分内容,只要满足人物活动的需要即可。

5.祥子是真有其人吗?

不是,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6.为什么我们会为祥子的不幸而感到悲哀,为他的堕落而叹息呢?

因为我们相信用词语构成的人物是真实的。

7.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哪些是重要的?

语言、行为、心理

结语

就像我们在第一节课当中提到的那样,福斯特说:“小说的开头姿态万千,它是一场社交合约的谈判,是一次邀舞,是一张游戏规则的清单,也是一次相当难解的诱惑。”在小说的一开头,作者就已经告诉你,阅读小说首先要跟作者达成一份社交合约,他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给你讲述一个想象出来的故事,而你需要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参与这个世界的构建。作者还告诉你,这是一个游戏,你要参与这个游戏,就要接受它的游戏规则。如果你说,书中写的是假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也就是说你不接受游戏规则,那么你可以选择把这本书丢在一边,然后去找历史类或新闻类等非虚构作品来阅读。你只有接受游戏规则,才会一头扎进那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才会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为他的失败而哭泣,为他的成功而雀跃。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的虚构——《骆驼祥子》阅读指导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