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藏兵洞为“地道战”打下伏笔,这座浩大地下的长城,如今在哪里?

利用地道作战是中国军队军事战略上的一大创举。60年代上映的老影片《地道战》以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地区广大军民利用地道战与日寇周旋塵战,最终战胜顽敌,取得了令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然而,中国人民这项伟大的军事方略,并非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地处京杭运河畔的淮安古城地下,至今存在着一座已历经800多年沧桑的举世罕见的地下藏兵洞。

关于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地下藏兵洞淮安民间传说很多。但藏兵洞今在何处?何时修建?又为何而建?……一连串的疑问使人们渴望着解开这个古代军事工程之谜。

淮安为中国古代名都,扼江北之要冲、漕运之中枢。古时海运未开,是南北客商必经之孔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初年,金人几欲南下,淮安成了扼制金兵南下的咽喉。

据清《山阳志遗》所载,宋绍兴五年,都督张浚劳师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亲自传达了上谕,命他移兵驻守楚州(今淮安市),防犯金兵南下。韩世忠偕同夫人梁红玉率兵3万屯于郡城西北3里的北辰坊(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

韩世忠号令严明,治军严谨,在他的调教下部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只是,无奈于兵力与金兵悬殊太大,为防不测,夫妇二人经过周密策划之后,于绍兴十年在故城北面古淮河南岸又构筑了一道新城,并从新城东门楼下开挖掘土,建造了一条长达几十里的地下藏兵洞,以备一旦城池被围,就从地下运兵运粮,固守淮郡。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这座深埋地下的雄伟长城却逐渐被历史湮没,只有从地方志书《山阳县志》和清乾隆时期的《山阳志遗》上,寻觅到有关它的简略记述。

一、藏兵洞何时被发现。

据载,明代万历末年,一群农人在开凿沟渠时,忽然发现了砖墙。民工们以为是过去被洪水淤塞的砖桥,便刨开四周积土,发现里面的砖头取之不尽,方知里面藏着一条无尽头的深洞。

他们不知这就是几百年前的藏兵洞,便在此处建了一座太平庵,以求消灾避祸。随后填平洞穴。

二、藏兵洞第一次被挖掘。

乾隆三十四年间,新城西门外相家湾(今淮安城北河下古镇)有户平民修缮老宅,掘地时忽见一洞,洞口上下约有5尺,洞口用一个大石板遮盖。主人撬开石板入内,见有砖砌台阶5层。下了台阶,便进入下洞,整个洞壁皆用城砖砌成。洞里每行三五步,洞壁上都有个方孔,用以放置油灯。

大约向前走了一里多,发现了一座土神祠,下面已被淤泥堵塞,壁顶上还滴着水珠,阴森可怕,这时主人不敢再向前走。因此,这个洞口今在何处?已无人知晓,只有相家湾这个古地名至今依存。

三、近代对藏兵洞的探索。

解放后,政府曾号召群众提供线索,配合政府积极寻找藏兵洞。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夺淮迭遭淤塞,近百年来又无新的发现。因此有人甚至对藏兵洞的存在发出了疑问。

1978年前后,在淮安漕运广场西侧建淮安宾馆的施工过程中,工人们挖地基时,发现有石板遮盖的地洞,洞口水流不断,始终抽不尽。有人进入洞中看洞宽四五米,隐约向东北蜿蜒而去。

1984年,淮安进行了文物大普查,一条新线索又燃起了人们的希望之火。地处淮安新城东20余里的季桥乡出土了明代时期的一块墓志铭,碑石上刻有“葬于凤凰墩菊花沟祖茔”字样。而这菊花沟正是志书上记载的明万历末年发现藏兵洞的菊花沟。

2001年,根据季桥乡、城郊等地群众提供的线索,江苏省地震局工程勘察院先后3次用仪器勘察,结论为:季桥大湾向西至新城一带,地下有埋深5—7米、长30多华里的异常构筑物。这个勘探结果与“藏兵洞”的故事基本相符。

不管你信不信, 淮安藏兵洞存在于淮安古城地下已被几个版本的地方志书所证实。清代著名文人卢介清曾吟诗赞颂说:“行军上策贵藏军,暗设机谋驰敌氛。洞里伏兵三十里,一声吃北壮风云。”韩蕲王镇守楚州十余年,金兵始终未能南下一步,藏兵洞的军事作用,历史已作了极好的定论。

相信有一天,地下藏兵洞的秘密一旦揭晓,这个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体现着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战斗到底的宏伟地下军事工程,必将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以及振兴民族精神提供极其珍贵的历史实物史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宋藏兵洞为“地道战”打下伏笔,这座浩大地下的长城,如今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