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文探古访百村(16):黄浦区长洲街

十八座门楼十八条里弄十八口水塘

口   钮海津


从广州文化假日酒店启驾,沿环市东路右转麓湖路右转入广园东路,进京珠高速后一路向北,开启手机高德地图导航“清远-佛冈-上岳村”,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它——佛冈县龙山镇(民安镇?)上岳村,广东规模最大保全完好的古村落——在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上入选“人文历史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


当然,它没有想象得那么美丽。而且它年纪蛮大的,七百多岁了。

它的家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广东通志》和《清远县志》都有记载,帝祥兴年间(1278年),朱文焕抗击元兵于北江,孤军固守于清远、英德交界处的旧横石,虽然身负重伤,仍然击鼓指挥抗敌,鏖战2天2夜,最后壮烈殉国。其后人避乱于广州,经100多年后,朱文焕第六代孙子英公迁徙到上岳村繁衍生息。


它的传统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

整个村落大约长200米,纵深50米。

村里的居民静静地观察着我们,无论你走在那个旮旯。

村落聚居的是朱姓宗族。这个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随宋恭帝南逃,兵乱之中选择了这个宁静偏僻的地方安居到今日。

从他们的族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的第6代孙),至今已传到第32代6500多人。


清远市负责古村落项目的官员有心,对佛冈县对上岳村做了相当程度的保护,并且在整治规划里做了条理清晰的分析:


——起源于西晋。

早在西晋,上岳村处便已有人居住。

那时村落可能只是散落的宅居地形成的聚落,没有明确的道路、组团的区分,民居之间也相距比较远,民居的建筑形式可能是以土屋、泥屋或草屋为主。


——定居于元末明初。

最初朱氏在此居住,是为了重节守孝,后至元末明初,因躲避战乱,在上下岳买了大量的屋宇田地,过着桃源隐居式的生活。

这时期的上岳村应该仍然是以散落的宅居为主,但由于朱氏是大户,并不与从前的居民为伍,于是开始了以朱氏为主和以原有居民为主两个宅居聚落的形成。


——发展于明末清初。

明朝初期,朱璧和朱莹在上下岳购买了大量的田地,并建立屋场,兄弟二人在上下岳并行发展。

时至明末清初,在外的朱氏家族绝大部分重回上下岳居住,上下岳两村得以大力的发展,使得原来属于一种自然状态发展的乡村变得井井有序,由于朱氏家庭的增多,上岳村的建设开始以“里”为单位由山脚下向西南方向逐步发展。

明末清初是上岳村发展的重要阶段,人口大幅度增长,朱氏一族不在满足于简单的“耕、读”活动,由于古时物流交通多靠水运,上岳村又临近潖江支流,朱氏开始在附近的乡里、县城之间运输物质资料,从事商业活动,并在现在上岳片西南侧建立商铺一条街,作为附近乡里的物资集散中心,同时,为了祭奠祖先,一些朱氏大户开始建立祠堂,同时开始修建门庭,建筑防御工事。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是:

祠堂、门楼、泗吉堂等建筑的出现;

村中心的形成;

以“里”为居住单元的村落格局的形成;

外姓居民也逐渐搬入上下岳居住,朱氏占据了上岳村的主导地位。


——受难于明末。

明末,盗贼四起,村内仆人有不法行为,被主人警责之后,反串同强盗劫杀主人,焚烧房屋,大量房屋田地也由此被毁,此是上岳村遭到的劫难。

欧阳修曰: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鼎盛于清末。

发展到清末,上岳村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居住片,街道串接里式院落的格局,并在村中心的地带衍生出不同职能的中心:

商铺、当铺、祖祠、泗吉堂等。由于上岳村富庶,时遭歹人觊觎,上岳村分别在村外围、山上等各处建立起防御工事,如瞭望台、有枪孔的村围墙、屋墙等。


——衰落于民国战乱至共和国文革。

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争和混乱局面,大半个中国的民众都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由于上岳村防御体系的坚固,使得上岳村免受炮火的洗礼,并未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只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

解放后,由于文革运动的冲击,上岳片的祠堂和许多古民居都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保护于现今。

改革开放至今,乡镇经济急剧发展,古建筑被各种原因拆建,上岳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仅横围片仍保留得较完整。


它为什么叫上岳村?

很简单,以背靠岳山得名,而已。

流经清远的北江飞来峡东面10多公里有座岳山,岳山之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潖江,上游为“上岳”,下游为“下岳”,都是朱氏家族的后裔。

只是,这上岳有“天上雷公凿、地上上下岳”的风水之说,加上“上岳”的朱氏后人多为官宦之家,所以这围村里的锅耳山墙的大屋就显得明显“高人一等”了。


浏览全村吧。

它背山面水,外有青山环绕,面向青绿波纹,让人直呼“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 《赠汪伦》 ” 。

它现存的古民居共37幢108座,整体布局规范、整齐、统一,有典型的屋院建筑特色,建筑工艺别致。

传说,兴盛时期的上岳村常住“古人”达四五千人。

它的四周建有东楼、西楼、南楼、北楼以及多座角楼,共计十八座,以前的以前,它们担负着监测和抵抗外来盗匪侵犯的任务。


它以“里”为居住单元的结构布局,全村有十八个里弄,而且,祖先们将十八口水塘分布各里。这应是古代定下的规矩吧: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十八个“里”里,相连在一起的有三:上归仁里、中归仁里和下归仁里,它们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这三个里建于乾隆年间,以稳固森严的围墙连成一体,围墙上没有窗户,只有枪眼和观察孔稀疏地点缀其间,成为古村重要的防御屏障。

同时,各里又以独立的门楼区分,相互之间互不干预,自成一体。


它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砖砌的清水墙和锅耳墙,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广东人称之“锅耳楼”。

民间有此一说,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

锅耳墙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呵呵,“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个人说的。


它的每座建筑都建有两个天井,房间设有小型窗户,以助通风和采光。

对了,村里有三口古井,它们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

据说这是因为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现代的灯泡。

在南方炙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使井水不易迅速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

百年前的村民聪明啊,竟有如此智商。


问它有嘛民风民俗,回答有,有三个:“抢花炮”和“神工戏”以及“祭井神”。


“抢花炮”——每逢正月十七,各个“里”的村民门就要聚集在一起抢“花炮”。

“花炮”编上编号,分为头炮、二炮、四炮、尾炮,还有其他一些小炮。

若抢到头炮,即会带来吉祥、兴旺。


“神工戏”——每隔6年的秋收后,上岳村的村民们要请戏班来唱戏,称为“神工戏”。

戏义有庆祝丰收、感谢神灵和祈祷来年再获丰收的寓意;

同时,村民们期间还实行斋戒,举办赈济贫穷的活动。


“祭井神”——每逢节气祭日时,上岳村的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

上岳村民的这种祭井文化在全国已经罕见。


这村有故事吗?有一点点,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三个。


——古代的。

上归仁里、中归仁里和下归仁里这三个“归仁里”各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有“猫腻”了(开个玩笑哈),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分别少了一横、一撇。

村民介绍,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用错别字的法子来区分。


——近代的。

下归仁里有一座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

它外墙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谁也奈何不了。

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楼,墙上正面侧面各两个方孔,通过方孔能环视全村,既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口,防御外袭的射击口,又能通风透气。

村中“九龄老太”陈奶奶讲,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现代的。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故事,2013年4月2日,来了一场12级强风,裹挟冰雹席卷佛冈县汤塘、龙山两镇,不少古树都被拔根、吹倒。上岳古民居未能幸免,古建筑群共倒塌的房屋5间,房顶“龙船脊”被毁坏近30个,“锅耳”被毁坏40多个,瓦面被毁坏不计其数,部分古建筑虽未倒塌,但墙面已经倾斜,面临倒塌的危险。整个古建筑群大部分房屋都受到损害。

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2013年4月10日,佛冈县文物管理部门已组织力量,投入灾后自救工作。同时,规划、住建等部门也介入古民居抢救加固维修保护工作。

古村落得以受到保护。


借这一页,点个赞。

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远市佛冈县环保建设局点个赞,他们将上岳村列为省级村庄整治试点,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切实保护好上岳村古民居点个赞,他们挖掘和提升上岳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整治周边地区环境,协调村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上岳村申请为历史文化名村;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村的经济发展,为村庄的建设提供资金,促进村内古建筑的保护,改善村容、村貌,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到写交通指北,了。

上岳村距佛冈县城16公里,交通方便。

自驾车:从广州市沿京珠高速往北行到佛冈县汤塘出入口转上106国道,行至龙山镇,再转入县道376线,前行15分钟即到达古民居,建议用手机导航。由广州市出发,全程时间在一个半小时以内,绝对可以的。

若从清远市出发走英德方向,到飞来峡镇右转约8公里即到达上岳村,全程时间四十分钟吧,大约的。


2015-02-20

https://book.yunzhan365.com/lews/gbyt/index.html    探访古村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骑文探古访百村(16):黄浦区长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