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PIXIU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摇篮摇你快快安睡,睡吧,睡吧,被里多温暖……”
每当我们听到上面的歌词时,马上会想到这首歌是《摇篮曲》。那么《摇篮曲》的作者是谁?其实,它出自于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之手。
舒伯特是公认的“歌曲之王”,一生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歌曲600多首。此外,还有18部歌剧(含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体裁的作品。因此,他也被誉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在西方音乐史上,如果说莫扎特居于独一无二的天才之首,那么舒伯特的才华完全可以媲美于莫扎特。舒伯特12岁担任学校管弦乐团的指挥,13岁写出第一首钢琴二重奏,14岁写出第一首歌曲,16岁写出第一交响曲。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写歌神速,仅18岁一年,就写歌144首,平均每两天半一首,其中10月15日一天写出8首、10月19日一天7首。他的作品大多是在读诗、散步、与别人聊天、吃饭期间写就的,或者是从睡梦中醒来完成的。他喜欢诗歌与文学,一生为100多位诗人的作品谱过曲。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人的诗,在他手里很快就变成了曲子。因此,有许多评论家认为,舒伯特的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他的大脑似乎是神一般存在的、浩瀚不竭的歌库,随取随用。其创作之丰之神速,除莫扎特之外,至今无人能敌。
如果说米勒是绘画界最穷困潦倒的一位画家,那么舒伯特当属音乐界最贫寒不幸的一位作曲家。这位天才一生雌伏,全在饥寒穷困中度过,没有正式的职业,没有人认可,吃穿用住全靠朋友支持,作品的传播也仅局限于友人的小圈子。在他晚年的歌集《冬之旅》中,每一曲以2弗罗林卖出。最知名的歌曲《魔王》只卖了20弗罗林,几十年后,出版商仅凭这一曲就从中获利2.7万弗罗林。他死后30年,《摇篮曲》的手稿在巴黎以4 万法郎的高价拍卖成交。
舒伯特活着的时候,那些整日笼闭在豪门高墙内的王公贵族们,隔绝在上流社会,无缘听到他的歌声,也不知道身边有一位大作曲家存在,直到舒伯特去世后,才受到重视。然而,这又怎能弥补他在世时受到的冷遇和漫待呢?
他是贝多芬的崇拜者。贝多芬去世时,舒伯特亲自扶棺送葬哀悼,之后与友人说:“斯人已去,世事无常,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先葬之人。”不想,18个月后,他自己中了这一签,还没来得及娶妻成家,31岁英年早逝,比莫扎特还命短4年。
下面,让我们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历史尘烟,共同追忆这位歌曲之王短暂而穷苦的一生。
(一)童年女高音(11岁之前)
1797年,奥地利,维也纳郊外,里希田塔尔乡村,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小学校长家庭。父亲是一个农夫之子,办了一所名为黑驹馆的小学(类似于私塾),自己亲任校长。舒伯特的母亲结婚前是一个女佣,比丈夫大7岁。婚后,夫妻二人育有15个孩子,但活下来5个。舒伯特排行第4,上有3个哥哥,下为妹妹特丽莎。
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个业余音乐家,喜欢拉小提琴。5岁,舒伯特随父亲和哥哥们学音乐,技艺很快就超过了几个哥哥。当时,他们的父亲心有一愿,“过几年,等舒伯特也能拉提琴时,我们一家人就能办家庭弦乐四重奏了”。弦乐四重奏就是指由4种弦乐器共同组合来演奏。因舒伯特的三哥卡尔不喜音乐,立志当画家,故家庭四重奏还缺一人,只能演三重奏。每到周末,他们一家都要办一次“家庭音乐会”,卡尔和母亲负责合唱,父子奏乐,场面甚为热闹,让邻居们无不羡慕。
6岁,舒伯特入父亲办的学校开始接受全面教育,同时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就这样,他的音乐之路也同步开始。
8岁,舒伯特加入教区的圣歌队,担任童音女高音。也就是说,在圣歌队里,唱女高音的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个有天赋的小男孩。圣歌队就是专为教会活动唱赞美曲的队伍。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倒在拿破仑军队的铁蹄下,这个存在了850年的大帝国消亡解体,欧洲局势动荡不安。奥地利表面上是法兰西的同盟国,实质上成了属国,战火连年,时局混乱。舒伯特的童年就处于这样的环境里。
很快,舒伯特成为合唱队里最好的高音。无论是声乐、小提琴、钢琴,还是和声以及乐理,他都比别人学得快。
霍泽尔先生是教区的乐长。每当对合唱排练不满意时,他总会这样说:“舒伯特,请你站出来,唱给大家听!……大家听到了吧,要像他那样,要唱的流畅,有感情,唱出美妙来。”
先生看出了这孩子的天赋,于是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吃小灶”,开始单独教舒伯特。有一天,师生二人学到贝多芬的《升C小调奏鸣曲》时,小舒伯特高兴地问:“老师,我觉得这个曲子跟月光有关,您有这个感觉吗?”老师大惊,知道了他的领悟能力。这个曲子确实是描写月光的,故被后人称为《月光奏鸣曲》,不过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
有一天,老师说:“今晚我送你回家,有件事我要和你的父母谈谈。”
舒伯特的心里打了鼓。“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老师?哦,难道是因为我眼睛近视的事……。”这一年,舒伯特的眼睛近视加重,平时需要爬在钢琴前面才能看清乐谱。当时还没有电灯,他一直是在猪油和亚麻子油混合制成的油灯下用功练习的,油灯昏暗不说,还有一股怪味。
舒伯特的父母见教区的乐长突然光临寒舍,顿时以为儿子在学校闯了什么祸。先生面色严正地说:“我来是为了一件事。听我说,现在我没法儿教你们的孩子了,这是实话!”
舒伯特的父亲马上猜测,估计先生不想让儿子留在圣歌队了,于是急忙说:“亲爱的先生,请您不要开这样的玩笑,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是一个天才,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水平早在我之上。以后他来我这儿,我愿意继续把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他,但请你们另找高人吧!不要担误。”先生解释说,“这事,我很早就想告诉你们。”
这一年,舒伯特11岁,他的父亲45岁。先生走后,一家人犯了愁。家里实在是贫穷,平日只靠办学度日,又没有高朋厚戚,何去何从?真是叫人纠结。
不久,机会出现了,报纸上登出一则启示:“维也纳宫廷教堂拟招收2名合唱团少年,需要入宏威克特学校寄宿学习,食宿和学费由校方负责。”
机会正合这穷苦无门的家庭,舒伯特马上报了名,准备参加考试。
(二)5年寄宿学校生活(11-16岁)
1808年10月,11岁的舒伯特被奥地利宫廷教堂的合唱团录取。从此,在宏威克特学校(Konvict)开始了为期5年的寄宿学校生活。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可以回家。
在这里,他很快就接触到了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学到了各种曲谱,还常常去剧院听歌剧,这为他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音乐课外,还学数学、历史、地理、文学、绘画、法文、意大利文等课程。
第一学期结束,在12人合唱团中,舒伯特的成绩最好。学校的评语是:“颇具音乐才华”。就这样,舒伯特家的家庭弦乐四重奏也第一次真正成形了。每逢舒伯特周末回来,全家人就热闹起来。两个哥哥(大哥伊格纳茨、二哥费迪南德)拉小提琴,他们的父亲拉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多么令人羡慕的艺术之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和气氛,正是他们的父亲盼望已久的。这个习惯一直维持了许多年,舒伯特的童年可谓幸福烂漫。
第二学期结束,合唱团扩展到30人,舒伯特的才华超出所有的学生,成为其中最杰出的高音。学校的评语是:“能十分成功地演奏难度很高的钢琴曲、小提琴曲。”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皇家的神学院,如今已扩大至大学,因此学校里容纳了众多不同年级的学生。很快,舒伯特接识了第一位好友,也是相伴了一生的患难知己。他的名字叫斯伯文,绰号“老爹”。
斯伯文20岁,是一位法科大学生,比舒伯特大9岁。二人虽年龄差了不少,但一见面就成了似曾相似的知交,因为他们都衷爱于音乐。斯伯文担任着学生管弦乐队的指挥,常请舒伯特来演奏小提琴。乐队最早由校长库那先生组建,后交给斯伯文指挥。经斯伯文推荐,舒伯特加入乐队不久,就担起了第二小提琴的首席。
斯伯文出身于林茨市一个贵族之家,家里非常有钱。本人十分慷慨侠义,经常自己出钱组织演奏。有一次,因为把钱全捐了出去,自己只得步行回150公里外的家乡。因他为人直爽豪气,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爱他、敬重他,于是他得了一个“老爹”的美名。意思是说,他像一位老成的家长似的,处处护着大家,但又要求大家听话,不能乱来。
老爹还很幽默。1809年5月的一天,维也纳受到拿破仑军队的攻击,一颗流弹落入校园,学生们都吓得躲进宿舍的棉被里,不敢露头。老爹来巡逻,厉声骂:“你们太没出息了,个个吓得脸色苍白,至于吗?舒伯特,你也一样,怎么也会脸色苍白!”舒伯特如实回答:“老爹,我想问问你,刚才大炮轰来,你不也是双手捂头,躲在床下吗?”老爹笑了,不好意思地说:“啊!没想到这都被你发现了,你这有名的近视眼,竟然看到了你不该看到的。”这就是舒伯特和老爹,两位少年之间的纯真友谊。
到了周末,老爹见舒伯特要回家,老远就喊:“那个长不大的孩子,难道又要回家依在妈妈的怀里!快说说,什么时候,你能邀请我去你家体验一下那个热闹非凡的家庭四重奏?”可见舒伯特家的四重奏是出了名的。
老爹非常喜欢舒伯特,对他也是真心照顾。每次组织演奏,都要找舒伯特来,让他做助手,任副指挥。有一次,校长出差,他们竟不按皇家学校的规范做,关起门窗,背地里演奏起了年轻人最喜欢的曲子来。刚演完,窗外就传来了阵阵掌声,窗户被人敲的震天响,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外面围了一批忠实的观众。他们的技艺和吸引力很快就提升了,到了夏天,附近的邻居干脆搬来凳子,坐在道边欣赏他们的演奏。有时候还造成交通堵塞,引来警察。可惜,那个时候战争时有发生,乐团的练习常常中断。
后来,法奥签订了和约,战火平息,老爹毕业离校,去地方当了公务员。不过,他不拘什么时节,又会突然出现在校园里。也其说,老爹还在留恋着学校的生活和自己所忠爱的乐队,不如说他在留恋着学弟舒伯特。这就是舒伯特的人格魅力,此后他还交了许多患难一生的知己,人称“舒伯特圈”,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
就这样,老爹不在时,依校长安排,舒伯特从12岁起就担起了学生管弦乐团的指挥。
13岁,他写出第一部作品-钢琴二重奏的长篇幻想曲,引起全校注意。这时,同学们才明白,舒伯特常常独自呆在练习室的原因。从此,他的创作开始进入迸发期。14岁写出第一首歌曲《夏甲的哀歌》。之后,又陆续写出室内乐、风琴曲、钢琴曲片断。每逢周末回到家,家庭音乐会也成了舒伯特谱写的室内乐的展示场。室内乐的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一般来说,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这就是它和大型管弦乐的区别。
5月,正是万物勃发、鲜花欲开的季节,舒伯特一边忙于学业,一边衷情于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就在这个月,他的母亲不幸病世,享年56岁。等他从学校赶回家,母亲已经闭目,未能见最后一面。14岁的舒伯特拉着母亲那瘫软而尚有余温的手臂放声大哭。他为没能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嘱托而悲痛不已,也为自己没能给慈母送去最后一声安慰而遗憾终生。不久,专门作了一首风琴曲,以悼念亡母。
回校后,舒伯特更加用功。但学校的条件并不好,冬天没有暖气,孩子们手脚冻得发抖,无法弹琴是常有的事,伙食也很差。他不得不向哥哥们写信求助:“哥,有时候,我特别想吃面包和苹果。我每天饿的不行,可我们再过8个半小时才能吃到晚餐。父亲寄来的钱没几天就花完了,之后的日子不知该怎么过?你要尽快帮我点零花钱呀!”
除了生活艰难,他的创作也遇到了困难,舒伯特常常叹息:“要是有五线谱纸,我就可以每天作曲了”。同学们看他家穷,常送些五线谱纸给他。
贫寒出志士,受了别人的优待,舒伯特越发珍惜。一天,他读到席勒的诗《小溪畔的年轻人》,很快就谱好了曲子。一生中,他为席勒的诗谱曲多达42首,大多为瞬间突发完成。不久,校长高兴地批示说:“舒伯特可以免学小提琴课和钢琴课了”。
舒伯特14岁的一天,这位校长和当初的霍泽尔先生一样,告诉舒伯特的父亲说:“现在,我什么也教不了他,他已经从上帝那里学会了。不过,不要担心,我马上会推荐他到萨列里先生门下学习。"
萨列里就是奥地利宫廷的乐长,莫扎特曾经的同行对手,当时最有威望的音乐家。几年前,舒伯特参加宫廷合唱团的录取考试时,萨列里正是主考官,他已经感到了这个孩子的天份,所以很爽快地收了这个弟子,而且答应免费教他声乐理论、创作技巧、对位法等更高层次的知识。对位法是一种能让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彼此融洽的技巧,属于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之一。从此,舒伯特开始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学习与创作。
1812年,舒伯特的父亲再婚,娶了一位丝绸商的女儿为妻。这位继母30岁,为人豁达,活泼开朗,并非一个想象中的阴险毒辣的继母,她对舒伯特很好。父亲50岁生日时,舒伯特特意写了一首男声三重奏,以示祝贺。
这年秋天,舒伯特迎来了恶梦,学校令他退学。舒伯特自从11岁入学以来,一直担任童声的高音,现在因为出现变声,无法再胜任唱诗团的高音。按学校的规定,如果变了声必须离校,除非成绩优良。不幸的是他的其他课程不佳,尤其是数学不及格,无法继续留校,令其父大为恼火。
转年年初,16岁的舒伯特不得不怀着遗憾,告别5年的寄宿学校生活,离开校园,重新找出路。
离别前,他再显才华,写出了《第一交响曲》,作为向校长库那先生的生日献礼,感谢他几年来的关怀与厚爱。已经参加工作的好友老爹特意赶来送行,又送来许多的五线谱纸和蜡烛,因为他知道舒伯特最需要什么。
往后的日子怎么办?入伍,还是在父亲办的学校当老师,成为摆在少年舒伯特面前的一件大事。
按国家当时的规定,战争年代,士兵紧缺,男子满17岁应当兵,至30岁方可退役,但战时也同样缺少教师。为了避免服十几年的兵役,舒伯特选择了后者,前提是要尽快考取教师资格。
(三)2年教师生涯(17-19岁)
在圣安娜师范学校,舒伯特经过10个月的旁听培训,于1814年8月成功拿到助教资格。在接下来的2年里(1814-1816),他在黑驹馆小学当了一名老师,月薪只有3.3弗罗林。因为这家私塾性质的学校收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舒伯特一边投身于日常教学工作,一边不忘音乐创作,晚上还要挤出时间去萨列里老师那里上课。这段时光是繁重而忙碌的。不久,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朵爱情之花。
1、甜蜜的爱情
1814年10月16日,里希田塔尔教会迎来了创立100周年的弥撒大典,17岁的舒伯特荣幸地登台任指挥,亲自演奏自己的作品《F大调弥撒曲》。二哥费迪南弹风琴,霍泽尔先生在他的学生舒伯特的指挥下,负责合唱指挥。身居高位的宫廷乐长萨列里竟然也来了,真是出人意料。其实,他正是为弟子的首演特地赶来的。这次演出大获成功。10天后,舒伯特还将参加帝国教会的演奏。
在这场隆重的弥撒大典上,一位16岁的女高音同样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特丽莎,与舒伯特的妹妹同名。很快,她和舒伯特成为恋人。因为她喜欢他,她也喜欢他。
大典结束当天,舒伯特与好友到酒馆庆祝。大提琴手霍查弗尔在酒馆门口大喊:“特丽莎小姐,请进来一起庆祝吧!不要担心,舒伯特在里面呢。”
特丽莎的妈妈提醒道:“年轻女孩子是不可以独自一人到男人们的地方的。既然有舒伯特在,别忘了呆一会儿就回家,让他送你回家。”
特丽莎应约而来,舒伯特的伙伴说:“小姐,你今天表现太好了!请问,是不是要喝点什么庆祝一下?”
大家原以为这个姑娘会拒绝,不想特丽莎很爽快:“行,我妈妈说,若是葡萄酒,可以喝一点。”
很明显,这是一个生性率直、真诚大气的女孩子。唯一的不足是,她小时候患过天花,脸上长了麻子,不过在舒伯特的眼里全是些可爱的小酒窝。
送这个姑娘回家的路上,舒伯特说:“特丽莎,我觉得你很像格丽卿,或者绿蒂。”
特丽莎顿时红了脸,含羞回了一句:“讨厌!你今天是不是喝多了,亲爱的作曲家!”
这个姑娘完全知道,格丽卿和绿蒂分别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女主角,二者都是美丽圣洁的象征,连拿破仑看了书后都大为赞叹,她们都是当时的青年们崇拜的偶像。此刻,二人完全沉浸在了爱河中。
“特丽莎,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不打算当助教,现在因为没办法才这样。以后我想一边创作,一边卖曲子,那样生活会好转。”
“你真有志气!其实,其实,我……”这个姑娘突然变得忸怩起来。“其实,能听你说说话,我心里就特别高兴!”。
这时,特丽莎的哥哥老远祝贺道:“舒伯特,你太棒了!今天演奏的弥撒曲到处受到好评。加油!”
“谢谢,要是这样的话,一定是沾了一位女高音的光!”
“您千万别这么夸,我妹妹会得意忘形的。”
“哥,你怎么能……”说着,特丽莎乖俏地回眸一笑,然后和哥哥向自家走去。
一个人一旦爱上另外一个人,心灵里就会迸发出无尽的火花。这火花,可以是一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奇妙的感觉,可以是一些幸福美好的渴望与畅想,可以是一些“一天不见如隔三秋”的忧恼与思念,更可以转为一团满是激情、憧憬与爱意的烈火,初恋中的情人尤甚。此刻,18岁的舒伯特就是这样。
在爱情的激发下,他的创作开始挥洒迸发、飞涌四溅。不久,《纺车旁的格丽卿》面世,紧接着《圣母颂》出品。仅仅10月15日一天,舒伯特就写出8首歌曲、10月19日一天又写出7首。在18岁这一年里,他竟然写了144首歌曲,平均每2天半一首。此外,还出品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第1部仅6天完成)、4部德国小型歌剧、许多舞曲和其它作品。这一年,成为舒伯特一生中作品出产最多、速度最快、灵感最纷涌澎湃的一年。也许,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
可惜,这朵初恋之花后来枯萎凋谢了,双方家庭不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特丽莎的父亲去世前曾开过绢织工厂,家境比舒伯特家要好许多。特丽莎和母亲、哥哥生活在一起,她需要找一个像样的人家。加之,此刻的舒伯特一贫如洗,工作尚不稳定,根本没有能力组建家庭。特丽莎等了几年,失去信心,后嫁给了别人。就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一个心痛的故事。
心情是多么沉重,无法消愁,
那欢笑是已经不能再回到身边。
当你不在时,
就好像是进入了坟墓般的凄凉。
度日如年,没有欢喜,
没有企望,只有哀怨。
心情多沉重,无法消除,
那欢笑已经不能再回到身边。
这首《纺车旁的格丽卿》是舒伯特根据歌德的诗谱曲而成。故事描写的是一位沉溺于初恋中的少女,心生苦恼,心绪不宁的情景。她一边摇着纺车,一边低吟叹唱,抒发着内心的不平静。这首歌很美也很忧伤,“度日如年,没有欢喜,没有企望,只有哀怨。”这不是藏下了舒伯特对特丽莎的一份思念之情?它难道不也是一场伤心无奈、意犹未尽、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恋歌?
2、有趣的教学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舒伯特是怎么给小学生上课的吧。在黑驹馆小学,舒伯特担任了低年级学生的老师。在国文课(德语)上,他实在无法用恰当的方法为年幼的孩子们讲清楚德语的语法,于是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野玫瑰》来作例子: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欢喜,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他一边教孩子们唱歌,一边引导提问:“请问,男孩看见了野玫瑰,被动语法该怎么说呢?答案就是,野玫瑰被男孩看见了。”
也许是学生们太喜欢这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了,也许是舒伯特的歌太过亲切动人,朗朗上口,到后来,孩子们干脆不管那些枯燥难懂的语法学习了,完全迷上了舒伯特的歌。
在数学课上,舒伯特教到6+8=?的时候,他先在黑板上敲了6下,然后又敲了8下,敲的很有节律也很优雅,因为他想到了八分之六拍。隔壁教室的老师都很羡慕舒伯特的教学方法,心里直咤异,他怎能把小学生的积极性弄的那么高呢?真是了不起!
很快,舒伯特的父亲来了,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大发雷霆。“舒伯特,你太不像话了!你是在上国语课,还是音乐课?数学课有教八分之六拍的道理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收不上学生,难道要去喝西北风!”
是的,黑驹馆小学确实越来越难了,学生锐减,学费收入少的可怜。这位父亲越看越觉得儿子不顺眼,越觉得他不务正业,自己连生活都不保,还想当什么音乐家,想依靠卖曲子为生,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从此,父子二人有了矛盾。
3、《魔王》诞生
1815年,拿破伦逃离厄尔巴岛,绕海登上法国本土,正集结军队准备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欧洲局势进一步动荡不安。
就在这一年,舒伯特写出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且名扬后世的不朽名曲《魔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老爹斯帕文和诗人梅尔豪费尔来黑驹馆小学看望舒伯特。他们刚进门,就听见舒伯特在痛苦地喊着:“父亲!父亲!啊!终于快要抓到我了!魔王将使我非常痛苦!”
听到如此悲痛的声音,他们吃了一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终于,二人反应过来,原来舒伯特正以丰富的感情朗诵诗篇。紧接着,又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低沉语调:“父亲发着抖,骑着马奔驰。他紧紧地抱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儿子,好不容易到家时,发现孩子已死在自己的怀中……”
舒伯特看到了两位好友,示意他们坐下稍等,因为此刻他正沉醉于激情之中,想尽快把曲子谱出来。
此刻,舒伯特朗诵的诗正是歌德的《魔王》。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深夜里,父亲抱着幼小的孩子,顶着暴风雨,骑马往家赶。父亲问:“孩子!你怎么害怕得把脸都藏起来呢?”怀中的孩子说:“父亲!难道你没有看到魔王吗?”
就这样,父子之间,顶雨冒黑,一问一答。父亲虽然看不到魔王的影子,也听不到魔王的声音,但孩子说他看得清清楚楚。暴风雨越来越大,狂风呼啸,大雨倾盆,雷鸣电闪,孩子越来越害怕,父亲拼命地安慰着。他一边安慰,一边跑,不觉间自己也害怕起来。
突然,孩子被魔王的手抓住,他拼命地搂紧父亲,浑身退缩着、颤抖着、挣扎着,试图摆脱魔王的力量。父亲恐惧异常,搂紧孩子马不停蹄,在黑暗中狂奔穿越。当终于到家时,孩子已死在父亲怀里……。这就是故事的背景。
只见舒伯特刚才还在屋子里踱步徘徊,此刻迅速坐下来,左手拿着诗集,一边小声哼着,一边用右手快速记着音符。对诗的敏感和兴奋之情,随口中轻细的歌声,开始在纸上呈现。偶尔,他又改用左手弹和弦,右手仍在五线谱上疾书。完成这一切时,他根本没有用钢琴,而是在心中的钢琴上弹拨、吟唱、调试、回复、谱曲……
两位好友静静地观察着,连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惊扰了作曲家的灵感。舒伯特的妹妹特丽莎端来了红茶,他们马上摇手,示意她过一会儿再进来。
“已经死了,已经死了,孩子已死在自己的怀中!G小调的和弦,随着最后的一句话,铿锵地弹奏出来了。”舒伯特激动地高呼着,一跃而起。
然后,一切又平静下来,他说:“终于完成了!我的朋友们,不好意思,让二位久等了。现在要不要和我一起到宏威克特学校呢?那里有很多钢琴。这首《魔王》一定要配合钢琴伴奏才行,我们一起去听听吧,我认为写得很好!”
很快,三个人跑到学校,校长库那先生也被请来。他试弹后,怀着疑问对舒伯特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些不协调。”
诗人梅尔豪费尔也说:“我也觉得,那个地方确实有点怪怪的。”
库那先生再弹,这次他把脸凑近乐谱,边弹边唱:“父亲!父亲!……”他又重点弹了那个“有点怪的”地方。
弹了三次,校长最后以权威又训诫的口吻说:“太好了,太棒了,真是妙!这个地方只有用不协调的音才会产生伟大的效果、奇幻的感受!我们快请蓝特哈廷加过来吧,让他来唱,钢琴伴奏还是由作曲者亲自担任。”
舒伯特坐下来,开始弹三连音时,旁边的14岁的少年蓝特哈廷加便开始唱:“黑暗的夜晚……”
就这样,几位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乐人知己,完全沉浸在没人惊扰的琴室里,陶醉在无边的幸福中,徜佯在迷离梦幻的气氛里,如秋蛉,似鸣蝉,若夜莺,不知疲倦,弹唱了数遍。少年歌手一遍一遍地赞叹:“舒伯特先生,您真是天才!听了这首曲子后,我想,将来可能不会再有任何的音乐家敢为它谱曲了!真是太棒了、太伟大了!”
这就是歌曲《魔王》诞生的过程,舒伯特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一部永垂千古的名曲。事实上,在此之前,确实有不少音乐家为歌德的《魔王》谱过曲子,连贝多芬也曾被这首诗的魅力所吸引而谱过曲,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如今只要提起《魔王》,人们公认它是舒伯特的专利。
曲子面世不久,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令舒伯特信心大增。老爹忽然心生一计,马上执笔给67岁的歌德写了一封信,希望这位德国大文豪能肯定舒伯特的创作,随信寄去包括《魔王》在内16首歌曲,它们都是为歌德的诗而谱曲。但泥牛入海,没有回音。
在所有诗人里,舒伯特最喜欢歌德,一生为他的诗谱曲67首。据说,歌德晚年听到舒伯特的《魔王》时,老泪纵横,为这个年轻人的杰出才华悲叹无限。可惜,那时舒伯特已离开尘世。
歌德(1749—1832)是世界文学领域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24岁写出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于德国文坛;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整个欧洲名声大噪;27岁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受人尊敬;82岁以不朽剧作《浮士德》永留史册。我想,假如当时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能够及时对这位名不见经传却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给以及时的回应,也许舒伯特的人生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然而,歌德并没有这样做,包括此前贝多芬的去信,他也没有回复。这就是上天给不顺意的天才留下的悲哀之一。
悲哀之二是舒伯特的求职也不顺利。1815年,也就是舒伯特当小学老师的第二年,他开始厌倦了每天与小孩子打交道的职业,一心想专事音乐创作。于是,向远在600公里外的莱巴赫市师范学校,投了一份求职书。这所学校拟招收一名音乐老师,每天工作3个半小时,年薪500弗罗林,比他父亲的学校收入高十几倍。这是舒伯特最心怡的一份工作,教学时间不紧,还能自由创作,他太想得到这份工作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特意请老师萨列里先生写了一封推荐信,但同样泥牛入海,也失败了。
按理说,萨列里当时位居皇家宫廷乐长的高位,声名远播,独步天下,也是当时最有权威的音乐家,但他的推荐也没能帮上自己的弟子。也许是因为舒伯特太年轻、无名无位又生于社会底层。萨列里65岁生日时,舒伯特专门写了一首短清唱剧献给自己的恩师,此后便再没去上课。萨列里先后当过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老师。因世人谣传是他谋杀了莫扎特,他一生心情压抑,晚年成了一个疯疯颠颠的老人。1825年,萨列里75岁去世那年,宫廷乐队出现一个空缺,28岁的舒伯特本可得到宫廷风琴师的职位,但他辞谢了。也许,这位富有才华、缅倎而又喜爱沉静的年轻人,对人世间的冷漠和世态炎凉,早已看透,他只希望过自己所喜欢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
(四)11年自由职业生涯(19-31岁)
虽际遇不顺,舒伯特从没恢心丧气过,他仍在执着地为梦想而歌,沿着心中的理想匍匐前行。
19岁这一年,在声乐曲方面,他又写出100多首歌,有一晩竟谱曲20首。在器乐曲方面,完成2首交响曲、众多弦乐四重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宗教音乐等。
20岁这一年,举世闻名的《音乐颂》(舒贝尔诗)、《死神与少女》等面世,年内写出共计约50首歌曲、20首器乐曲。在此期间,有几件大事值得我们记录如下:
第一、舒伯特的家庭音乐会仍在延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好,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借用场地演奏。
他忙的不可开交,一会儿作曲,一会儿教学,一会儿又指挥业余管弦乐队;一边继续寻找理想的职业机会,一边忙着交朋友,根本顾不上谈婚论嫁。就这样,特丽莎,那个女高音恋人,与舒伯特的爱情之花,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枯萎凋零落下。1820年,特丽莎嫁给了一位面包商人,舒伯特是在外面举行演奏会时得到这一消息的。
第二、当家庭教师的经历。1817年7月,舒伯特终于接到一份新工作。匈牙利,杰利茨别墅,离维也纳很远的异国他乡,舒伯特应邀来到一位伯爵家,为对方的两个小女儿当暑期家庭老师,为期4个多月。
时间虽短,它却是舒伯特在2年小学老师生涯之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职业经历,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快乐的几个月。伯爵家美丽的庭院、豪华的别墅、朴实可爱的仆人、漂亮优雅的夫人、两个聪明的小女儿;周围清新的空气、幽静的山地、茂密的林荫,都给了舒伯特无限的憧憬,他又创作出许多新曲。数年后,他又去了一次匈牙利,那时他爱上了人家的二女儿,后面我们会详细交待。
第三、开启自由职业生涯。1817年年底,舒伯特外出回家不久,就被父亲赶出家门。因为他超过了请假的期限,影响了家里的办学工作。父子矛盾加剧,20岁的舒伯特辞去小学老师的工作,搬到朋友家居住。他决心自谋出路,当一名自由作曲家。从此,他再也没有从事过任何职业。这就是舒伯特的全部职业经历。
因此,从1817-1828年的11年间,他完全依靠忽有忽无的创作收入、微薄的音乐课家教收费,更主要的是依靠友人的支助生活,直至31岁命终。接下来,让我们重点说说舒伯特与他的朋友们。
(五)舒伯特圈
什么是舒伯特圈?说的就是他的朋友们。也许舒伯特本人一生中并不以此为豪,但我觉得,这却是他的人格魅力的最伟大成功之处。
世人常言:“一个人,一生中,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万万不能没有两样东西:金钱和朋友。”既然没有前者,后者就更不能没有了。有友走遍天下,无友寸步难行,有了朋友便有了财富。
世人又常言:“人生有一知己,足已!”意思是说,朋友易交,但能交到肝脑涂地的真心朋友,太难了。
对舒伯特来说,并非如此。他的知己不仅一个,而是一批。
我们知道,早年在寄宿学校,舒伯特结识了第一位好友老爹。如今,他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多。当然,这绝非是简单的一面之交,而是一些心有灵犀、志同道合、侠义慷慨、从骨子里都欲献身于艺术的患难知交。现在,舒伯特被赶出家门,又没有了工作,就要依靠这些友人的支助过活了。下面,让我们一一介绍如下:
第一、老爹斯伯文。如今,他在地方当官,仍不时来探望舒伯特,知疼知热,帮这帮那,从不辱“老爹”之美名,常常不忘送些五线谱纸和蜡烛过来,因为他知道舒伯特的难处。1816年4月,给歌德去信,就是由老爹仗义代笔所为,想想他是多少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够尽快声名鹊起、大鹏展翅呀!可惜愿望每每落空,不要紧,继续来,这就是老爹的执念。
第二、诗人梅尔豪费尔。生于北奥地利,比老爹大1岁,比舒伯特大10岁。爱抽烟,爱文学,最爱写诗。有一次,舒伯特读了梅尔豪费尔的诗,大为感动,瞬间谱出曲子。之后又拜见了这位作者,从此二人结为一见如故的知音。在舒伯特一生中,他除了为歌德等名人的诗谱曲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友人梅尔豪费尔的诗作曲。这样看来,他们二人属于一个写诗、一个谱曲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对“诗与乐化成一体”的艺术的同胞,如伯牙与子期般的灵魂相通的知音。舒伯特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先后在舒贝尔家、胡登巴勒兄弟家暂住了一年多,剩下的时光全住在这位诗人家里。其实,梅尔豪费尔也不容易,虽有千般才华却也是一贫如洗。他的房子是租的,旧钢琴是租的,连那个小书架也不例外。他们的家简陋寒酸,看了让人心痛,但这里并不缺少真情、友爱与温暖。
第三、普弗塔。公务员,喜文学,爱音乐,常与舒伯特讨论艺术。
第四、霍查弗尔,也喜爱音乐,1814年,在里希田塔尔教会创立100周年的弥撒大典上,他担任的是大提琴手。
第五、舒贝尔。生于瑞典,后居家迁至奥地利,豪气守信,头脑灵活,家境富裕,比老爹家还要有钱阔绰。他也是宏威克特寄宿学校的法学生,老爹的学弟。后来,成为舒伯特的粉丝,常常围前围后,形影不离。舒伯特被父亲赶出家门后,第一个接纳他的就是舒贝尔。后来,他和舒伯特合作写了许多的歌剧,二人也是志趣相投、灵魂相通的知音。
第六、弗格尔。宫廷乐团的男中音歌手,49岁,与诗人梅尔豪费尔同乡。法律和神学毕业,有涵养,有名气,后加入“舒伯特圈”。年龄上,他和舒伯特相差29岁,却是一对知遇一生的忘年交。后面,我们会介绍这位名声在外的宫廷歌手是如何帮助朋友的。
第七、胡登巴勒兄弟。哥哥安斯林·胡登巴勒是萨列里先生的学生,其弟名为约瑟夫·胡登巴勒。舒伯特也曾在他们家里居住,当过食客数月。1818年初春,一个寒冷的深夜,舒伯特把《鳟鱼》曲重新修改并誊清,准备送给胡登巴勒兄弟,以报答他们的无私帮助。舒伯特当时很困乏,为了让谱纸上的墨水快些干掉,他想拿吸水用的沙子,却不小心错拿了墨水瓶,结果把墨水撒在了乐谱上。后来,《鳟鱼》改为五重奏,它成为舒伯特艺术成就最高、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因而这份带了墨渍的珍贵手稿,也成了他们友谊的最好见证。
第八、画家卡普怀赛和利奥波德。当好友们外出,或者有喜庆之事时,均由此二人绘画留念。如今,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机会从那些流传至后世的水彩画和素描里,了解到舒伯特活着时的真实情况。
上述10位友人,就是“舒伯特圈”的核心成员。由于舒伯特一直受朋友们欢迎尊重,所以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以他为中心的“组织”。他们的年龄、职业、身份各异,唯一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没有财产,在社会上的地位都很低,但都喜欢舒伯特的音乐,大家因舒伯特才聚集在一起。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些友人为舒伯特所做的一切。
第一件大事:保存作品。1815年,舒伯特的继母分娩,他留在家里的乐谱,被临时请来的女仆当作起火的燃料烧掉,还被人随意拿走。
一天,在诗人家,约瑟夫·胡登巴勒当众宣布说:“舒伯特虽然是个天才,脑里有着写不完的音乐,但那些宝贵的作品不应该被这样对待。做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好好保管自己的作品才是大事!我宣布,从今天起谁也不能再从这房子里取走任何的乐谱。朋友归朋友,作品归作品,假如有人想要,可以正式要求他赠送。我要负起责任,专门保管他的作品。”正是因为有胡登巴勒这样的好兄弟努力,舒伯特的作品才得以及时保存下来,并流传到后世。他们的功德无量。
第二件大事:出版作品。朋友们想尽快找一家出版社,出版舒伯特的乐谱。第一次努力失败了,和写信给歌德一样,没有回音。第二次发生了一场闹剧。老爹把《魔王》的乐谱寄给了莱比锡一家相当有名出版商,它是当时任何一位音乐家都知道的大出版社。没想到,在距莱比锡不远的德累斯顿,住着一位名字也叫弗朗茨·舒伯特的作曲家。他50岁,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出版商以为《魔王》的作曲者就是他,并寄了一封回信。这位老舒伯特看后,先是吃惊,后又愤怒地质问:“到底是什么人敢冒用我的名字,把我的作品寄给贵社,实在是胆大包天!这个冒牌货是谁?背后操纵这一切的是什么人?竟然公开声称他为‘天才’,想借此发一笔财,他到底是谁?”后来,出版社发现了错误,对这位50岁的同名作者深表歉意,但《魔王》的出版也受到拒绝。第三次努力的过程也是大费周折。巴贝雅出版社说:“无论舒伯特先生多么有才华,有天赋,无论《魔王》多么出色,可我们并不知道能否卖得出去。要我们马上出版,实在是有点困难。”海斯林格出版社也同样委婉地拒绝了,理由是舒伯特太年轻,又没名气。
处处碰壁,怎么办?无奈之下,最后由朋友们自筹资金,出版商才勉强同意印了100册,没想到很快销售一空。因为是自费出版,舒伯特还赚到了一笔钱,出版商却极为后悔。不久,他们变了态度,主动上门洽谈,答应以后凡是舒伯特的作品,不论是否有人喜欢,他们都愿意买下来。就这样,《纺车旁的格丽卿》《野玫瑰》等组成一部歌集得以出版,舒伯特每次能赚到150弗罗林。这就是他的生活来源,然而,这笔小小的收入又能支撑多长日子呢?后来,他把《魔王》的版权以20弗罗林卖给了出版商,因为是版权一次性转让,舒伯特收不到一分钱的稿费,而几十年后凭这一曲出版商就从中获利2.7万弗罗林。这就是上帝给一位天才带来的悲哀!
第三件大事:请宫廷歌手演唱,让舒伯特的歌出名。这也是老爹他们的计划,
老爹的本事确实不小,说到做到。一天傍晚,维也纳歌剧界的名人—弗格尔先生,有些不乐意地来了。因为他有些瞧不起20岁的舒伯特,略微摆起了架子。舒伯特一边客气地向这位身材魁梧的大歌手鞠躬致谢,一边慌乱紧张着。他毕恭毕敬地把梅尔豪费尔作词的《灵魂之窗颂》的乐谱献上去。弗格尔唱的时候心不在焉,唱完后毫无表情地说:“还不错!”然后,又唱《梅姆农》(也是梅尔豪费尔的诗),最后又唱了《甘尼梅德》(歌德作的诗)。期间,均由舒伯特亲自伴奏。
三曲过后,他虽表面平静,内心却受了触动,脸上开始露出满意的微笑,向这些年轻人点头答礼。特别是《甘尼梅德》这首歌,取材于希腊的神话故事。表现一位名叫甘尼梅德的美少年,被宙斯带往奥林匹斯山时的高兴心情。曲调和歌词非常贴切,优美中带有几分庄严。在演唱过程中,作曲者兼伴奏者舒伯特比任何人都能直接感受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宫廷歌手受到了感染,动了真情。
弗格尔离开时,拍了拍舒伯特的肩膀说:“你有着特殊的才华,不过我觉得曲子里的戏剧气氛还不够浓厚。”
这是夸奖,还是取笑呢?舒贝尔坚信,“迟早他还会再来。”
后来,弗格尔果真来了,还主动加入了“舒伯特圈”。从此,舒伯特每写完一首新曲,便立刻拿去,征求他的意见。就这样,一位年长的、高高在上的宫廷大歌手,和一位穷困无名的青年作曲家,结成了永恒的友谊。
从1820年6月起,弗格尔的诺言开始兑现。舒伯特的歌剧《孪生兄弟》在宫廷歌剧院上演,之后又演出5次,弗格尔亲自担任主角,大力推广友人的作品。观众鼓完掌毕,舒伯特的朋友们仍在大声喝彩叫好。由于他们过度热心,干扰了歌剧的正常演出,引来观众的厌烦甚至是谩骂。最后,人们希望作曲者本人能亲自上台。那天,舒伯特只穿了一件破旧的便服,不能亮像。于是,站在台上的弗格尔只好用手势请大家安静下来,他说:“舒伯特先生今天没有到场,我替他向大家深深道谢。”
同年8月,歌剧《神奇的竖琴》在维也纳上演了12场。因为脚本不好,没有受到好评,舒伯特也没能得到事先谈好的作曲费500弗罗林。这笔钱本是准备捐给一位舞台设计家的,结果泡汤。不过,歌剧的序曲,也就是《罗莎蒙德序曲》,却因此出名。序曲是在两星期内写成的,这就是舒伯特的天才表现。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18部歌剧,剧本有不少是舒贝尔撰写的。虽有好友全力支持,但多以失败而告终。也许,他最擅长的是写歌曲,而不是写歌剧。
第四件大事:拜访贝多芬。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一生以贝多芬为偶像。25岁那年,他把以前在匈牙利做家庭老师期间创作的歌曲,改写成钢琴变奏曲,准备献给贝多芬。当时,贝多芬52岁,因为耳疾几乎连自己作的曲子都听不见了,但他仍在与命运抗争。据说,他的脾气开始变得古怪,不愿意见生人。在舒贝尔的鼓励与陪伴下,有一天,舒伯特带着60首歌曲,终于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碰巧对方不在家,愿望落空。直到5年后,贝多芬病世前,二位多年同处一城却因身份和地位悬殊太大的音乐天才,才见了唯一的一次面。贝多芬躺在病榻之上,手捧舒伯特的乐曲,心身俱裂,叹知音相见恨晚,成音乐史上的一大悲事。
第五件大事:为舒伯特举办一场大型音乐会。此前,他的作品主要在友人的小圈子、一些熟悉的贵族家庭演奏流传,现在朋友们想办一场面向全社会的公开音乐会,无疑是要花一大笔钱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1828年终于实现,但8个月后舒伯特就魂归天地。后面我们还会介绍。
上面都是友人们为舒伯特做的一些大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是情同手足,不分你我,肝胆相照。
(五)贫寒中的友谊与欢乐
据说,最凄惨的时候,几个友人同穿一条裤子,哪个先出门就穿上。舒伯特从小眼睛近视,有一天出门归来,发现铁皮眼睛盒子不见了,不想被友人改为烟盒,正在窗下使用。舒伯特并不生气。这就是他们的患难之交。
在诗人家,舒伯特经常在梅尔豪费尔租来的那个小书架子上,轻轻弹一下,就好像在弹钢琴的琴键,那是他在构思作曲。有一次,约瑟夫·胡登巴勒生病住院了,舒伯特来医院看护了一段日子。在病房里,他来了灵感时,连续用手指弹敲着病床上的铁杆,不久就作出一首曲子。分明,他是把床头的铁杆当了钢琴的。
平时,舒伯特的床头总是散放着许多的乐稿,夜里他常常忘了摘眼镜,捧书而眠。外出时,兜里总是带着仅有的一点五线谱纸,以免来了灵感却无法记下。只要读一首诗,或者遇到让他心动的一刻,他的脑中就会流出美丽的弦律,几分钟内完成一件作品。他一生创作了600余首歌,几乎全是乍然间而作,这种突发的天才,实在是古来少有!
有一次,他一天都没饭吃,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后来,走进一家小餐馆,希望能遇到熟人,帮他解决晚餐问题。他在一张桌子前坐下,翻看着一张旧报纸,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在那宁静的夜晚,一位慈爱的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的小身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母子身上。想到这安祥美好的场景,对于此刻身处困境的舒伯特来说,他是多么需要这母亲般的温暖与关爱呀!他的心受到了莫名的打动。于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迅速从口袋里掏出纸笔,一面哼唱,一面急速谱着音符,很快就完成一首歌曲。饭店的老板听后,觉得它是那么的优美好听,便慷慨地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摇篮曲》诞生的过程,它为作曲家换来一份晚餐。舒伯特死后30 年,该乐曲的手稿在巴黎拍卖出4 万法郎的高价。可惜,作曲家活在世间时,竟零落到为了一顿晚饭而愁苦犯难。
为了让舒伯特尽快成名,好友们一有机会就联系有钱人家举行家庭演奏会,借以扩大名声,并从中谋得一点微薄的演奏收入。
他们一旦有了点钱,不论是谁的,一律共用;有了点好事,就一同去饭馆、咖啡店庆祝,或者在家里欢乐与共,不分彼此,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们都很豪爽大气,从不吝啬,从不斤斤计较,常常不忘周济穷人。因此,不拘小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成了“舒伯特圈”的格言。
一天,舒伯特教完钢琴课回家,路过一个旧货店,见门口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孩子,正拿一本书及一件旧衣出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舒伯特马上起了同情心,把身上所有的钱全部塞给小孩,只要了那本书,发现书是歌德的诗集。他随手翻到一首《野玫瑰》: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野上的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诗文和刚才小孩子售物求生的情形,顿时让他的心受到触动。等走到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诞生了。
男孩说我要采你,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说我要刺你,使你常会想起我,
不敢轻举妄为,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舒伯特的每一首歌几乎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几乎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人说,他的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也有人说,他的歌就是诗的影子,之所以能达到了“诗与乐合一”的境界,是因为他有别人所没有的天赋。真是这么简单吗?
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同样不可缺少。我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颗本性善良、懂得怜悯、纯真慈怀的心。虽然寄人篱下,但他不是自暴自弃、混混沌沌度日。毎时每刻,他都在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天地自然、生灵万物,感知身边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物事人。也许,这才是舒伯特的作品能够像溪流一样不绝地涌出的核心原因。
试想,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如铁石的人;一个受不了委屈、动不动就报怨悲观绝望的人,一定会对那个穷孩子视而不见,一定会这样认为:“我比你还可怜,我自己还生活不保,哪能管你。去,去,快躲边儿上去,快找那些有钱人去!”
假如舒伯特就是这样的人,假如他的天赋真的是上帝给的,那么,上帝又怎么肯把那么美妙的音符托付给他呢?
假如舒伯特徒有天赋,却冷酷自私,没有爱人之心,不想奉献付出,只想处处占别人的便宜,友人们又因何会愿意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住、供他行?又因何会为了他而肝脑涂地、再所不辞?
舒伯特没有正式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保证,作品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可他一直在为心中的理想而歌,为了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与意义而奋斗。他像磁场一样影响了友人,友人们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友爱与纯真。这就是舒伯特的人格魅力之谜。
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说说舒伯特一生的三次旅行,以再次彰显友谊在人世间之伟大与奇丽。
第一次旅行:1819年7月-9月,宫廷歌手弗格尔与舒伯特结为好友不久,他要去奥地利各地巡回演出,邀舒伯特同行。
7月,他们来到斯提尔-弗格尔的故乡,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下,一个离维也纳150公里的乡村小镇。舒伯特住在了当地一位巨商家,这家漂亮的女儿钢琴弹的非常好,他们一起演奏了《魔王》。两位好友走到哪里,都受到了热情接待。为了报答友人,在8月10日弗格尔51岁生日时,舒伯特特意创作出清唱剧献给好友。舒伯特去世后,这曲子改为《致春天》,同时他还为弗格尔的朋友作《鳟鱼五重奏》,二曲均驰名后世。这次外出,他们停留了2个月时间,于9月下旬回到维也纳。期间,还去了老爹的家乡林茨市,虽然老爹在外上班,但他们同样受到了热情接待。
第二次旅行:1821年7月,舒伯特与朋友们一起到离维也纳不远的艾森伯格旅游,住在舒贝尔的亲戚家。舒伯特身边都是有才华之友。在这里,6位友人无不欢快,诗人梅尔豪费尔诗性大发,老爹演奏出色,两位画家卡普怀赛和利奥波德画了许多即兴而出的水彩画和素描以留念。舒伯特成名后,这些画均成为珍品与历史的见证。
在这里,他们举行了为期3天的“艾森伯格纪念日”演奏会。之后,又去了奥克森堡的别墅,它位于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的治托莱河畔(多瑙河上游)。
舒贝尔生在有钱人家,早年丧父,由母亲养大。在这里,他为了帮助舒伯特,还常常逼迫伯父多请一些贵族朋友来听舒伯特的作品发表会。这就是舒贝尔的为人。
在此期间,二人还合作写诗作曲,并着手创作歌剧《阿方索与艾斯翠拉》。舒贝尔说,他要写一部含有爱情、阴谋与战争的复杂作品。故事的内容是:国王驱逐了领主父子,为此立功的将军请求娶公主为妻,令国王十分苦恼和为难。后来,领主的儿子揭穿了将军的阴谋,因将军早已心怀鬼胎,欲得到公主,才想办法进谗言驱逐了领主父子。国王深受感动,最后公主当了他的娇妻,国王还把王位赐给领主之子。
不到一年时间,歌剧《阿方索与艾斯翠拉》完成。可惜,维也纳、慕尼黑、布拉格均拒绝上演,因为当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欧洲,人们不喜欢德语歌剧,尤其是作曲者没有名气,更不受欢迎。
第三次旅行:1825年4月,57岁的宫廷大歌手再次回故乡,舒伯特作为伴。弗格尔先行,舒伯特2天后赶上,沿途两位忘年好友一路旅行,一路演奏,载歌载舞般回到阿尔卑斯山脚下那个美丽的小镇-斯提尔。
骀荡的春天、流溢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山地、宁静的湖光山色,令舒伯特的创作灵感一次一次奔涌四射。让他们遗憾的是,在到达林茨市的两天之前,老爹斯帕文已经调到别的地方工作。临行前,老爹又没有忘记把舒伯特刚出版的《加尼米特》等作品的乐谱寄给歌德,同样泥牛入海。然而,无论成败,世间又会有什么能取代他们这些纯真的友谊呢?什么叫友谊?我想,这就是,它当属人世间最伟大而无价的友谊。
看了上面的故事,对比之下,也许您会突然生出怀疑,难道自己真的连一个像样的朋友都没有,活得甚是悲哀,完全似一个孤家寡人样?
有关舒伯特和朋友间的逸事,在此不宜一一而足。我只想说,也许,在所有的音乐家里面,恐怕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比得上舒伯特的逸事多,简直多的让人数不过来。同样,在所有的音乐家里面,恐怕也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比得上舒伯特交友交的真实、可靠、够意思,他拥有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拥有一批掏心窝子的真知己!
他在贫寒中能够受人尊重和优待,在困境中朋友们不远离他,在事业上大家虽地位低下、力有不及却个个鼎力扶助,真是让人惊叹!
特别在舒伯特没有固定职业的10多年间,吃穿用住全在朋友家,或暂住或长居,或在家或外出,友人们都是肝脑涂地,再所不辞,其感情之深之诚之无私,真是世上少有!
贫穷不一定没有至交,富有也不一定就至交的可靠。舒伯特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精神上却比拥有几箱子财宝的人,还要富有,不是吗?
(六)舒伯特音乐会
以舒伯特为中心,无形中形成了“舒伯特圈”。那么,以“舒伯特圈”为核心,再往外扩展会形成什么?答案是舒伯特音乐会。
舒伯特的一生,作品主要在友人的小圈子里传播。依靠这个友人圈子,他举办了无数小型的、室内的、温馨浪漫欢快的“舒伯特作品发表音乐会”。我们不妨看一个例子:
1820年12月,舒伯特受邀来到桑莱斯勒博士家演奏。博士是一位律师,兼音乐爱好者,他有4个美丽出众的女儿。“四姐妹”演唱了《魔王》后,主人一家深受感动。他们主动提出可以利用他们的“星期五音乐会”作后盾,出版《魔王》的乐谱。主意是好的,结果却受到了多家出版商拒绝。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最后大家决定捐款,自费出版乐谱。在捐款中,就有博士一家的善行和功劳。《魔王》勉强得到出版时,已是作曲完成后的第5年。
很快,舒伯特就与“四姐妹”打成一片,她们要求舒伯特下次来之前,要作好四重奏,再创作一些女声合唱曲。这个提议对舒伯特意义十分重大。以前,他创作的全是男生合唱,确实没有写过女声合唱曲,因为他身边全部是男友。
朋友们都在猜想,23岁的舒伯特是不是会爱上“四姐妹”里的哪一个?然而,他爱上了另外一个姑娘。
1824年5月,27岁的舒伯特再次来到匈牙利,回到以前他曾当过家庭教师的埃斯特哈齐伯爵的府邸。伯爵预付了500弗罗林,请他教两个女儿学音乐。8年前,他的二女儿卡洛琳还是个孩子,如今已经出落成一位17岁的如花似玉的少女。再次回到这熟悉的别墅,向往的幽地,舒伯特很快写出众多奏鸣曲、变奏曲、匈牙利游嬉曲等钢琴联弹曲、合唱曲,风格上加了一层民谣式的特殊色彩。同时,他也爱上了伯爵的二女儿卡洛琳小姐,特意作了《幻想曲》公开献给她。
幻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现实面前,再美好强大地幻想也会被打碎扑灭。试想,一个是贵族富家的小姐,一个是光有才华却身无分文、无权无势无地位的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怎么可能成功?注定这是一场悲哀。
4年后,舒伯特不幸病逝。直到32岁卡洛琳小姐才不再独身,下嫁他人。舒伯特送出的礼物《幻想曲》,卡洛琳保存终生,直至离世。我想,这位小姐活着的时候,当她每每看到这曲子,一定是伤心流泪的;当她听到这歌声,也一定是伤心流泪的;当她忆起曾经的舒伯特坐在钢琴前教她音乐的难忘时光,她一定是更加伤心流泪的。也许,她在心底曾不止一次地痛恨,自己宁愿做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也不愿生在贵族之家!
这就是阶级差别、金钱门第,给恋人们带来的藩篱与悲哀。其实,何止如此呢!除了爱情,它还将决定着许多人的事业与命运的走向。还是让我们说一些舒伯特遇到的好事吧。
(1)1821年,自从《魔王》等作品陆续出版后,舒伯特的名气和事业开始出现了转折。有剧院请他为歌剧《魔铃》作附加曲。所谓附加曲,就是指以加强歌剧内容或使剧情有所变化为目的而另外写的曲子。一位40岁的伯爵夫人委托舒伯特为歌剧《罗莎蒙莎》创作间奏曲、芭蕾舞曲、合唱曲10首,他在5天内轻松完成。伯爵夫人的歌剧未能成功,而序曲《阿方索与艾斯翠拉》反而流传不绝。《阿方索与艾斯翠拉》就是舒伯特和舒贝尔合作却受到拒演的歌剧,舒伯特用它作了《罗莎蒙莎》的序曲,此曲再度获得它应有的生命与力量。
(2)舒伯特有了点名气后,他的父亲态度改变不少,允许舒伯特回家探望。自从被赶出家门后,他已经有3年没敢回家了,虽然继母仍在暗地里关照他。
(3)林茨市音乐协会接收他为荣誉会员,格拉兹市的音乐协会也接收了他。舒伯特的名字第一次登上了媒体,还收到2篇热情洋溢的长篇评论。
(4)为穆勒的诗谱出民谣20首。《美丽的磨坊少女》是由25首诗组成的长篇故事诗。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到外地学磨粉的年轻人,在小溪旁的磨坊里,与一位少女坠入爱河。但自从猎人到来后,少女变了心,爱上了猎人。年轻人悲伤之下,投河自杀。在穆勒这25篇组诗之中,舒伯特为其中的20篇谱了曲。他打乱次序,重新组合,用20曲完美表达出诗中的凄美意境。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穆勒的诗并不出名,后来因舒伯特的谱曲才流芳后世。歌剧《美丽的磨坊少女》曾令贝多芬极为感动。
(5)女演员索菲亚·穆勒也成为“舒伯特迷”。索菲亚是当时的名演员,她亲自演唱《圣母颂》,感动了许多人。歌曲《圣母颂》由英国诗人司各特的《湖畔夫人》谱成,完成于舒伯特陪弗格尔57岁回故乡之际。
(6)到1825年,“舒伯特圈”人数大增。新增了巴恩费尔德(学法律但喜爱音乐和演剧)、拉贺(年轻的名作曲家)、安娜·米尔德(最有名的女歌手)。这位女歌手还答应出演新剧《格瑞申的伯爵夫人》。
人生如波浪,有起就有伏,有顺利就有坎坷,起伏叠荡,踯躅而行,这就是人生的过程。有的人虽无大才,却机缘巧合成功了;有的人虽才华过人,却总是与机缘失之交臂。有的人在成绩面前趾高气扬,遇到困难却悲观绝望沉沦,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有的人却跌倒了也不在乎,重新爬起来,扑楞扑楞身上的泥灰继续前行。舒伯特的一生处于低潮,起的少伏的多,顺的少逆的多,跌倒的多爬起来的更多,如今他的事业终于出现好转,后面是不是该尽快乘风高飞、扶摇直上呢?
也许只有上帝知道,此刻,对29岁的舒伯特来说,他的生命如同陪伴在他身边的那些少的可怜的灯油一样变得微弱起来,再燃烧2年,将随风熄灭,永不复生。
对此,舒伯特和他的友人们,一无所知!
(七)最后的哀歌
恶魔正在一步一步袭来。1826年晚春,歌剧《格瑞申的伯爵夫人》的剧本,被驳回。其实,这几年里舒伯特已经不断受挫。1823年,歌剧《共谋者》的剧本被驳回。歌剧《菲拉布拉斯》在两星期之内完成,但未收到上演出通知。歌剧《欧丽安特》首演失败。1824年,《B小调交响曲》只写了3章放弃。到1825年,桑莱斯勒博士家的“星期五音乐会”,由之前的大规模聚会变成小型聚餐。
朋友们都劝舒伯特说,别浪费时间再去写那些歌剧了,你最擅长写歌。但他说一定要在歌剧舞台上让世人震惊!当然,也会继续写其他方面的曲子。于是,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什么也不管不顾。
这一年,舒伯特已经29岁,还是单身。他亲眼看着老爹斯帕文、画家卡普怀塞等朋友,一个一个先后结婚成家,心里不免有些着急、落寞。
7月的一天,他来到小饭馆,正在等上菜,随手翻阅着莎士比亚的诗集,看到《听,听,云雀》的诗句,一股说不出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天上白云飘飘,四野葱笼静谧,山溪在流淌,云雀在歌唱,在这情甜意蜜的时光里,该想起什么呢?假如想起了心爱的姑娘,心情是不是该明朗、欢快呢?当时,舒伯特因为没带谱纸,便拿起菜单,在它的背面,不到20分钟,一口气写下这首名曲《听,听,云雀》。这就是舒伯特的神奇之处。他的心境始终是乐观欢快的,只不过偶然有一些淡淡的忧伤,不是吗?
1827年3月26日,春光本应明媚,大地刚刚在春风里复苏,天空突然大雨瓢泼。就在这一天的傍晚,贝多芬与世长辞,消息顿时传遍奥地利,传遍各国。据说,贝多芬晩年,在重病中拿着舒伯特的乐谱,仰天长叹:“真是相知恨晚,我们离的这么近,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相见?这曲子里有神一般的光芒,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于是急召舒伯特来,二人见面后握手拥抱,什么也说不出口!世事真是难料,那竟是两位天才最后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
如今,贝多芬突然离世,舒伯特想起此前的见面情形,禁不住泪如雨下。
3天后,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舒伯特举着火把,亲自扶棺送行。葬礼结束,他与友人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干了一杯,说:“现在一位伟人已经被我们送走葬下,斯人已去,世事无常,那么谁将是下一个被葬之人呢?”没想到,18个月之后,他成了被送葬的人。
这年10月,舒伯特为穆勒的抒情诗集《冬之旅》,谱写了24个曲子,其中6曲在一个早晨完成,似从夜梦中流出一般。他亲自演唱,令友人激动不已。可老爹感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为什么这首曲子里带着一丝凄凉?
舒伯特说:“现在我真想去见见穆勒,要耐心地鼓励一下这个失恋的诗人。”
舒贝尔提醒说:“你没有听说吗?报纸已经刊登了,很不幸,不久前33岁的穆勒在家乡美因茨逝世了。”听了这话,舒伯特脸上现出一抹惊恐,半天没有说话。
巴恩费尔德说:“舒伯特,我一生有个最大的愿望,我一定要替你举办一场对外作品发表会,观众不单单只是咱们这一群人。其实,我们大家都想将来给你开一次大型的音乐会,费用什么的你不用管。”这位巴恩费尔德就是舒伯特3年前新结识的友人,学法律但喜爱音乐和演剧的又一个患难知交。
1828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舒伯特的作品音乐会在维也纳隆重开幕,现场盛况空前,掌声如雷。舒伯特不得不应观众要求,多次往返舞台加演,至此他的人生被推向了最高点。他赚了800弗罗林,马上买了一架好钢琴。然而,有谁会知道,8个月后他将再也无法享用新琴。
9月,舒伯特重病,搬到二哥费迪南德地处郊外的家居住,妹妹特丽莎常天照顾。好友斯帕文、舒贝尔、弗格尔、约瑟夫·胡登巴勒、利奥波德等纷纷前来陪伴。舒伯特非常爱好大自然,每天在郊外散步,用新买的钢琴很快又作曲3首。
10月,两兄弟一边散步,一边回忆着童年的往事,还有小时候他们一起演奏家庭四重奏的美好时光,又谱出新曲《信鸽》。他们拜谒了音乐前辈海顿的墓地,还前往维也纳市区,拜访了41岁的宫廷指挥家兼对位法专家西蒙·席克特。舒伯特说,他想学对位法和赋格(遁走曲)。
11月19日,舒伯特病危,弥留之际抓着墙壁生硬地说:“贝多芬不在这里,这已经是我的终点了!”紧接着,闭下双目,再也没有睁开,享年31岁离开尘世。
就这样,一位12岁任乐队指挥,13岁写出第一部作品,14岁写出第一首歌曲,16岁写出第一交响曲,才华横溢却一生未受人重视的艺术天才;一位平均每年创作70部作品,每5天出一部新作,14年持续密集创作1000多件作品,速度神奇、世间罕见的音乐奇才,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生于贫寒、一生在贫寒与不顺中度过,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人保护,完全依靠友人支持扶助过一生,活着时受人冷遇,连作品的发表都求不到,死后才成名的作曲大师;一位不仅富有音乐才华,更富有人格魅力,如磁力一样创立让人羡慕的舒伯特圈,给爱过他的朋友留下无尽的快乐和友爱,却也留下无尽的哀思与悲痛的乐人知己;一位不畏贫寒、不惧困难,在音乐的田园里孜孜不倦,默默耕耘,能从脑中瞬间流出美妙音符的艺术志士,带着他未尽的事业,未完成的梦想,未实现的志愿,回到了上帝的怀抱。
就这样,一位才思泉涌、地位低下、一贫如洗,却偏偏受上了不该爱上的人,那爱情之花没等开便注定要枯萎凋零落下的穷艺术家;一位超脱沉静、砥砺前行,在短暂的31个春秋里,朝着目标,永不停歇的沧桑旅者;一颗心怀梦想,也心怀慈悲怜悯同情,如鸣蝉、似油蛉、若夜莺,一生低调欢唱,雌伏蜇居,却光辉无限的伟大的灵魂,给后人留下无数美妙欢快的歌声,同时也留下无尽的同情与哀叹,随风逝去,随云飘散,化作精灵般的音符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身后,他只留下几个硬币、一些破旧的礼服,价值不过25弗罗林。此外,还有大量他自己都没有亲自听过的、黄金难以买到的音乐的手稿。这些乐稿就是他的生活日记、他一生感情的全部托付、一切幸福与不幸的印痕与轨迹。
舒伯特去世后,被葬在维也纳威陵墓场,贝多芬的墓旁,从此与他一生崇拜敬仰的大师紧紧相伴,永不分离。费迪南德,舒伯特的二哥,为弟弟作了最好的安排。
舒伯特的离世,让他的亲人为之伤心悲痛,让他的父亲为之懊悔遗憾,让世人为之同情失落。然而,也许,最痛不欲生该是他的好友老爹、梅尔豪费尔、舒贝尔、弗格尔、胡登巴勒兄弟、霍查弗尔、卡普怀赛、利奥波德、巴恩费尔德等人,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一位好知己、一位世间最真最纯的知音、一个永生难忘的艺术兄弟与灵魂支柱。
在葬礼上,众友人举烛扶棺,齐声哀唱着舒伯特生前的作品《愿你平安》,为一个永远也不会再回来的挚友送行……
不要悲伤,不要叹息,不要哭泣,不要流泪。《听,听,云雀》,那云雀在天边高唱;看,看那玫瑰、玫瑰、《野玫瑰》,在晨风中盛开绽放;那《高山顶上》有多美,那《迷娘之歌》多么悠扬,那《湖畔的少年》多么纯真……
远方,远方,那里有《牧人的哀歌》,那里有《猎人的晚歌》,那里有《流浪者的夜歌》……
远方,远方,那里有《小溪畔的年轻人》,那里有《美丽的磨坊少女》,那里有《纺车旁的玛格丽卿》,那里有说不尽的《无穷的爱》,那里有久久不退去的迷人的《小夜曲》,那里有舒伯特在歌唱……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
爱人,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
树梢在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
亲爱的别顾虑
舒伯特去世后,“舒伯特圈”解散,无疑他是朋友们的灵魂核心。
传说天鹅在死之前会发出最响亮的悲鸣。出版家哈斯林格把舒伯特去世前半年谱出的14首歌,汇成歌集《天鹅之歌》出版。无疑,它是一位艺人离世前最动人的绝唱。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几十年后,舒伯特声名鹊起。世人公认,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是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之后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更是至今无人能超越的“歌曲之王”。他被后世誉为“小贝多芬”,因为二人的乐风相似、灵魂相通。他也被被誉为“女贝多芬”,因为舒伯特的曲风更为柔和抒情、无忧无虑。
(八)历史之谜
借此机会,让我们留一个题外话,供大家思考。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莫扎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等音乐家也一样,都是英年早逝。其实,纵观18世纪末-20世纪初,在前后150多年的历史里,西方文学和艺术界出了一大批名家大家,他们不少如流星一般都早早殒落,却在历史的夜空里划出最闪亮的光芒。
作家:狄更斯56岁、萨克雷52岁、巴尔扎克51岁、梭罗45岁、果戈理43岁、莫泊桑43岁、爱伦·坡40岁、《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39岁、普希金38岁、诗人拜伦36岁、《傲慢与偏见见》的作者-简·奥斯汀32岁、《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30岁、雪莱30岁。
哲学家:尼采56岁。
画家:马奈51岁、梵高37岁。
音乐家:舒曼46岁、肖邦39岁、门德尔松38岁、莫扎特35岁、舒伯特31岁。
文学家中,英国诗人雪莱年龄最短,仅30岁。画家中,梵高最短,仅37岁。音乐家中,就是我们本文介绍的舒伯特31岁。究竟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似乎是一个谜。
有人说,他们并非凡人,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因为他们早早完成了派遣到人间的任务,便返了回去。然后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最后,让我们以英国作家哈代的诗结束本文,并为这些才杰志士们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时光真是令人悲伤。
它偷走一半,又让一半存留。
于是,战战巍巍的黄昏之躯,
正搏动着一颗正午之心。
远处别离的乐曲
正渐渐衰弱与沉寂……
参考资料:
1、《舒伯特:古典音乐最后一位巨匠》:江西高校出版社。
2、《丰子恺讲音乐》:东方出版社。
相关资料:《莫扎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