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第2篇:追寻生命的意义 (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本书,追寻生命的意义,由衷的希望阅读这本书给你带来的震撼和感悟,和我一样。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拯救了我,让我不再去纠结生命到底有何意义,人到底为何而活这些终极问题。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请一定要看下这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本书是一本讲普通人的书,只不过场景是从北上广深变成了集中营,每天的一日三餐打卡上班变成了吃牢饭做苦力睡通铺。历史,其实永远是少数人的历史,是那些站在顶峰的人们的故事。当然这种顶峰是多样的,可以是王侯将相,康熙雍正李自成,可以是大土匪大流氓,比如座山雕和胡汉三,也可以是躺在木桶里的第欧根尼或者种菜的陶渊明,也可以是现代的马爸爸。只是记录这些人事迹的书籍,他们的性格和世界观,所遇到的事件,于我们而言太遥远了。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谁而言罢了。普通人,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潮流和形势裹挟着,身不由己。之前和一个做企业的朋友聊过,他说现在最困难的就是没人用,“都说难就业,经济下行,你这还说没人用?”我还揶揄他,结果他很认真的告诉我,好不容易培养个骨干,爹死了,妈病了,媳妇儿跟人跑了,房子拆迁了,孩子要回老家上学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原因改变了个人那一丝丝憧憬的未来。都说人生是舞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但其实我们更像一名观众,用自己的一生去看别人表演而已,顶多偶尔能站起来鼓鼓掌。所以说作为观众,却总看主角的剧本,特别痛苦,总会生出何以为人的感慨,恨自己无能,怨自己太笨。如果硬要按照主角的样子说话做事,要么自己活得筋疲力尽,要么搞的自己身边的家人替你遭罪。从另一方面说,咸鱼也有梦想,老百姓也有追求,不是每个人都不思考,不觉醒,不认为这个世界出了问题,像羊一样早九出圈晚六回圈,每天产奶然后养个小羊羔,这辈子就结束了吧?我们应该如何活着?这样的知识似乎一直太少了。但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非常平实的视角。

此书的内容,是描写了在二战期间,作者弗兰克尔作为一名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中作为一名”普通俘虏“的遭遇。由于他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因此在集中营中的日子里,他以医生职业的视角,以科学家冷静严谨的科学态度,记录了发生在集中营的”普通俘虏的日常琐事”,比如俘虏如何排着队走进毒气室,又或者纳粹军官像殴打一条狗一样殴打俘虏时,其他人的表现。他陈述的是普通人群体的反应,并准确的将那时的感受和想法反映到了书中。在获得自由之后,作者发展出了心理学中的“意义治疗法",帮助了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并对战后的心理创伤治疗起到了很大意义。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行文十分的坦诚与真实,只谈论具体事实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基本不带有意识形态的输出或者个人的爱恨。在遭受了如此的磨难之后,仍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停的对生命的追问中,仍然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需要极大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不停追问的求学态度”,显得如此的难能可贵。在描述集中营中情形的部分,作者的每一次对于行为以及背后心理的描写,都那么细致而准确,仿佛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集中营中,能听到那些哀嚎,感受到那些绝望。我相信为了能够将当时的情境和心理还原,作者不得不进行痛苦的生动的回忆,相当于一次一次的将伤疤揭开来仔细观察,我为作者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无比佩服。

并且,虽然本书有许多心理学的名词,但实际上不理解它们对于阅读并不影响,因为全书的语言非常平实,行文逻辑很严谨,虽然讲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描素的在集中营中的极端情境,但是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其事件和由此而来的发现基本都在你我这种正常人身上有所体现,读者大可放心。

在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他所宣扬的”人的最后的自由“的力量,也十分赞同关于作者关于”生命意义“的回答,这种回答太另人震撼以至于无法转述,只能原本的摘录如下:“无论我们的生命经历什么,是一种存在,至于此种存在是否有意义,我们现在无法定论,但是我们因为这些经历而做出的反应,成就了我们自身作为个体的最终属性”,“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寻生命的意义,而是应该时刻接受生命的质询,并做出作为你的独特个体的回应”。对于生命意义的如此的解释是令我震撼的,因为,首先作者明确的说明其实”人生的意义“是个伪命题,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这种天真的质疑总会将人生看成是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求人生有某种意义,那么最后这个意义必然要以结果的形式显现出来,而且一般会是人们喜爱的,所谓包含“成功”因素的结果,可是人们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走"的,所以所有人的生命似乎都是无意义的,这就会让人沮丧和颓废,同时每个人的生命也是具体真切,独一无二的;人在每个阶段,不同情境下的追求和反应都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个从一而终的解决办法,我们接受了太多关于目的和结果的教育,总觉得要追求些什么,得到什么,立志怎样。而实际上,人活着应该在每一次选择,每一天行动中,不断回答生命对于我们的询问。当我们每一次用”超越自我“的方式回应时,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这个终极的真理。类似于尼采所说的,“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又有点类似于佛教的,”从事物的本质看待世界,苦乐悲喜都只是作为人的自身感受,不要总希望快乐延续,躲避痛苦。”如何做到呢?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即是把“爱与责任”作为两大根基,当一个人有一份“纯净的爱”或者“独一无二的纯粹的责任”的时候,这个人是无比强大的,而在这种情境下,人通常会超越自我。

书中还提到了“心灵动力学”,就是指人能够并且必须要承受“不得”的压力,只有这样他的心理才不会出现紊乱和空虚,更近一步说,可以归纳为“始终追求,始终自由”,人要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并没有"做到"与“做不到”,也没有“选择”或者“不选择”,如施瓦辛格所说“重要的不是你做到什么,而是你是谁”,最糟糕的生活其实是没有目标,或者心想事成(唉但是我好想要这种生活)。

那么你所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请留言告诉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之第2篇:追寻生命的意义 (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