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时代电视剧导演的创作趋势

      在一部电视剧创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启动一个大型的电视剧项目犹如要运转一个庞大的齿轮,在这个齿轮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颗在固定位置发挥其作用的螺丝钉。要完成一部电视剧作品需要的制作团队人员是很庞大的,看起来这些人可有可无,但是在现场只要融入在一个轮转的齿轮里,有一颗螺丝松动,这个齿轮就会停止运转。有一个部门的人员工作出现纰漏现场进度就会出现滞后甚至停工,而这一停止就会直接导致剧组这一高速运转的大齿轮停止运作,通俗的来讲就是有可能停工。

        对于一个每天都在烧钱的剧组来说停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越庞大的盘子损失越大。因为一部大型电视剧制作越庞大涉及的人员部门场景道具成本就会越高,如果因为现场配合不当导致停工那么在停工的时间段里所有剧组人员的吃住行都在如流水般毫无回报的开销。最为典型的是疫情期间封城停工可谓是天灾人祸导致的剧组停工,很多剧组在武汉撤不走剧组人员都滞留在一个地方,所有的吃住行剧组一直在开销,很多剧组就是因为这种外部条件被耗干的。而在这一大运转的齿轮里有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导演。


         每一位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我国电视剧领域活跃在一线的导演们梯度构架也比较明显,毕竟导演不像演员这么演一个角色运气好可能就会火,因为演员从他入行的那一天就可能带着演员的身份,但是不是每一个导演大学毕业后都可以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出道的。所以一个导演的成功是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累积的,现在我国电视剧市场还是以50和60后导演作为主力军,70后在慢慢成长起来,很明显还是经验丰富的偏中年导演拍摄的作品更容易得到市场的接受。因为与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一辈导演相比,中年导演比较老年呢拍摄手法相对新颖,而比较青年呢生活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功底相对深厚。这群导演由于经验丰富案例扎实,由于多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团队比较固定,制作水准比较稳定很难翻车,对于投资方而言和他们合作比较稳,心里比较踏实,换种说法就是他们能让投资方觉得降低了对项目投资的风险。

          在快节奏资本涌入的当下对于年轻导演来说好也不好,好处在于网剧的市场开拓使得市场的选择度更广泛了,机会更多了,不好之处在于正因为资本的疯狂涌入想在行业里面短频快赚钱,要想高回报就只有高投入,那么高投入就必然要承担高风险,以至于在国内一两千万的网剧都是小成本制作,然后所有人都讲究快速启动项目快速回报。年轻导演在短频快的节奏里没有时间去历练自己承载这些资本,而资本涌入的最后目的是盈利,为了资本安全自然也不会把项目交到没有经验没打过硬仗的年轻导演手里,投资方不会拿钱去冒这个险。在这种大环境下年轻导演们虽然看到了机会但是要抓住这些机会真的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对于导演来说很友好的市场也是一个很不友好的市场,因为每个导演擅长的题材领域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导演可能中意的某类题材在市场上并不讨喜,但是出于喜好他们会不断的去深入研究这类题材,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结果。要么这个导演中其一生也不能拍出迎合市场节奏的作品,要么他深耕完一个领域的题材以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导演拍摄风格,最后他不需要去迎合市场节奏,他的作品号召力足以用一个特定的市场标签去带动市场节奏。

           不过也有些导演不被特定的电视剧题材所限制,永远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但是这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比较难,因为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作为信任和支撑,是很难得到不断去尝试和探索的机会的,只有得到了一定市场认可拥有一定市场价值的老一辈导演会在资本的信任下进行一步步的尝试和突破,这也使得目前我国电视剧导演60后70后的中流砥柱地位不可动摇。


       为什么老一辈导演会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不抱着曾经的成名作吃老本?因为吃老本的基本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进步节奏中消失了,只有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导演会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拆分和电视剧市场类别的日益精细划分,各类题材类型化是市场发展的必要趋势,所以只在一个题材领域里擅长的导演他的市场选择性是很狭窄的,甚至是随时可能被时代抛弃的。电视剧类型化是大势所趋,这取决于为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电视台和网络播出平台都在想把传统影视端遗失的内容分享用户捡回来,谁捡回这块肥肉,谁就能在电视剧市场达到饱和的时候分得一杯羹汤。

        不过电视剧的类型划分也不是占据市场前沿的绝对优势,因为我们除了商业技巧永远不能忽略文化本身的魅力,在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  就是不断创新出好的作品,一味的依靠大数据去标准化生产只会适得其反。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流时代电视剧导演的创作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