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会议的“目的”与“目标状态” --摘自《麦肯锡工作方法》
你印象中的会议是什么样的?
只知道开始的时间,却不知道结束时间。
浪费了不少时间却没有什么结果。
在繁忙的时候被会议占用了宝贵的时间。
应该做决定的时候,实际上却什么都没定下来。
都是一些用邮件就能解决的报告事项。
肯定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会议根本没必要定期召开吧。
如果员工们的这种情绪爆发出来,那么一定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不过一般来说,在这种不满情绪爆发出来之前,总会有人提
出“会议就是这样的”或者“每周开会很正常”之类的言论来使
大家的心情平静下来,结果会议还是照常进行。
不知不觉地,会议变成了一种形式,毫无价值的会议成为大家“工作”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会议的感觉都变得麻木了。
使会议有意义的3个要素
会议的主持人应该清楚自己主持的会议属于哪一种,并且在会议前和会议中,时刻明确会议的“目的”与“目标状态”。
为了使会议变得有意义,需要让会议的参加者都进行事前准备。主持人应该在会议开始前对参加者说明以下内容。
1、会议目的。
2、目标状态(会议想要实现的目标,想要实现的状态)。
3、参加会议的原因。
任何会议都一样。
如果参加者中有很多老员工,那么只要说明目的和目标状态即可。但对新员工和一起共事时间不长的参加者,应该说明要求其参加会议的原因。
开会之前大致地说明期待的目标,可以提高参加者的积极性。
如果在会议开始之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会议目标,甚至需要向参加者询问目标状态,那么这样的会议就是失败的。
会议正式开始后,主持人要保证会议的目的性不要出现偏离。如果所有参加者都能够时刻明确会议的目的还好,但有时会出现参加者过于激动导致会议偏离本来目的的情况,以至于会议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会议室的白板上明确地写下会议的目的和目标状态。措辞尽量简洁。
例:
目的:关于xx问题的解决
目标状态:xx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由谁在什么期限内完成
有时候就连会议的主持人也会过于激动,所以应该时刻确认会议的话题是否偏离了目的,并且保证参加者的讨论也在正确的方向上。
一旦发现讨论偏离了目的,可以让大家看白板,然后询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将参加者的意识拉回到正确的目的上来。
看完拆页,回想起一年前我在一个团队中参与开发一个新软件,软件功能不明确;我们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产品和开发人员碰头确定接下来2周时间要完成哪些新软件功能,确定后细化执行;最初的一段例会我想之为“连续剧”式会议,而且是类似湖南台版本的“连续剧”。湖南台连续剧特点很鲜明,30分钟的电视剧,10分钟的前情提要,10分钟的下集预告,插播10分钟的广告,外加10分钟的松散剧情;我们前期的会议也非常类似,前半段大家在努力的回忆着上次会议的思路,为什么要做这些功能;中间半段讨论,提出很多新的想法,甚至抛开以前的思路;最后想法无法确定结论,我们下回分解。
大家都会吐槽这样的会议浪费时间,大家有没有仔细计算过一场无效会议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根据我的经验,一场会议加前后准备将花费我们四分之一天的工时,甚至更长,一场会议至少四个人,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一场无效会议最少浪费多少成本;如果采用简单的方法就能节省这些成本,是否值得学习?我们来看看麦肯锡使用什么方法解决低效会议的:
主持人应该在会议开始前对参加者说明以下内容,而且最好以邮件提前通知:
1、会议目的(Purpose):比如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2、目标状态(State):比如说明问题发生的背景,现象,影响等
3、参加会议的原因(Reason):如果有新人参加,要提醒新人与会的原因,是旁听还是学习;如果是老员工可忽略这条。
会议时也可以把这几点写在白板上,会议一旦跑题,主持人可以请大家看白板,并询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把会议拉回正轨
这几个技巧简称为PSR方法,也可以不正经的记为“漂亮死人”方法;
以刚才我开发软件的例子来说,随着我们例会的深入,大家也意识到了问题,每次例会前,会议主持人在邀请邮件中写下这几个要点:
1、会议目的:参考已列出的软件新功能列表,在会议上讨论可行性,以及负责人和完成时间。
2、目标状态:项目整体思路是怎样的,现在进入到项目那个阶段,和已经完成的功能。
3、因为没有新人参加,忽略参加会议的原因。
如此之后,会议确实更加明确,高效的达成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