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

下面用的过滤器都是注解方式

可以使用非注解方式,就是去web.xml配置映射关系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1张图片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2张图片

上面程序的执行输出是


再加一个过滤器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3张图片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4张图片

下面来看一段程序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5张图片

输出结果

从过滤器初识责任链设计模式_第6张图片

和过滤器是否非常相识

但是上面这段程序存在的问题:在编译阶段已经完全确定了调用关系,如果你想改变他们的调用顺序或者继续添加一个方法(好比过滤器),就必须修改java源代码.

而java修改源代码需要重新编译,项目需要重新测试,重新发布.增添了繁琐麻烦且容易出错的过程

违背了:开闭原则--->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关闭

简单说就是对项目扩展我没有意见,但是你扩展的过程中修改了原来的代码.这就不对了.

要达到的效果是,可以扩展,但是别改代码

而过滤器的先后顺序,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在servlet中可以通过web.xml的过滤器隐射顺序,或者

在SpringBoot中@Order注解等(注解其实还是要改代码,不推荐)方式,动态改变执行顺序

既:编译阶段并没有确定调用顺序,而是运行阶段动态组合而成的.

这种那么这种设计模式被称为责任链设计模式

责任链设计模式最大核心思想:在程序运行阶段,动态的组合程序的调用顺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