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词:母体
母体无处不在,母体是什么?是控制,母体就是电脑生成的梦世界。专为控制我们人类而设计,目的是将人类变成供养机器人的电池,电影里叫做寄存程序,能够寄存任何东西,衣服、设备、武器、模拟训练场景,而我们有大部分的人类同样寄存在这个母体里,每个人的外在样貌,被称之为“残留自我形象”,是数字自我的心理投影。
电影里的母体是一种隐喻。母体和《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到的“本体”(being)这个概念很接近,意思就是人类真实的自我(存在)。在这本书的第一页,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写了一句话:“你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目标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这里的“宇宙”就等同于“本体”的概念。万事万物无不生长、寄存于这个宇宙。除了本体,作者还用到了其他的词汇:未显化状态、临在、空间、寂静。
未显化状态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样性之前的那种无差别状态,是万物的无形源头,众生的内在存在。这是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和平的领域。也就是我们平时深入冥想时候能够体会到的那种绝对的空无,绝对的宁静。
临在,可以理解为心流。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事情特别专注的时候,当你全身心投入在一件事情当中的时候,仿佛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时间也会过得特别快,而这类事情往往是我们喜欢并且热爱的事情,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完全处于临在的状态里,就是和本体融合在了一起,某种程度上,也就等同于本体。
空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于空间之内,地球、中国、河流、山脉、一只老虎、一棵小草、一只飞鸟、一个人,一根手指,一张桌子,你说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呢?无边无际,而每个事物的中间还存在着无限的空间,以我们知道的原子为例,原子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原子的大小来说真是巨大无比,即使在如此微小的原子内部也有巨大的空间。所以佛教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就是万事万物,万物的都是寄托在这个空间里的,也可以说空才是万物的本质。
寂静,每一种声音都源于寂静。小鸟的鸣叫,汽车鸣笛声,你说话的声音,风吹过树叶沙沙响的声音,它们都存在于这寂静当中。当我们把注意力刻意地集中在寂静之中时,就会关闭很多杂音。一般如果我们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是听不见外在的声音的。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寂静,同时也会创造内在的寂静:思维停止了,内心会非常宁静。
无论用的是什么词,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母体或本体,是一种作为背景一样的存在,宇宙的万事万物无不包容在这个背景之中。
2、关键词:醒着和梦着
影片中,AI孵育了机器人的独立意识,为了生存,AI展开了与人类的生死较量,人类烧焦天空,目的是防止AI获得太阳能,切断他们的能量通道。尼奥看到了人类的真相,原来我们大部分的人类都就被AI控制,成了躺在液体池里沉睡着的生物。尼奥醒来之后,问了墨菲斯一句话,为什么感觉眼睛很疼?墨菲斯回答:因为你从来没用过它。这是一句特别有深意的话。
卡尔·荣格早就说过:“向外看的人,梦着;向内看的人,醒着。”
梦着和睡着有什么不同?睡着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梦着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好像是在真实的生活里,梦见上班快迟到了,你会着急;梦见考试,你会紧张;有人追你,你会逃跑。所有的梦中的场景,都能引发情绪上的真实波动,让你以为梦境就是真实的。
去见先知的路上,路过尼奥曾经生活的街区,他说:“我的确有记忆,但是一个也没发生过。”因为那不是依照尼奥自己的意愿发生的,只是被电脑程序控制的人生,一切都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在运作而已。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在哪里?如果没有电脑程序控制我们的人生,那会有别的东西控制我们的人生吗?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网络上有个视频,是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发展系博士Dr Bruce Lipton布鲁斯·立顿谈论关于潜意识的,他说《黑客帝国》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纪录片。95%的人生早已经被程序化,而这个程序来源于一个人7岁以前的经历和体验。控制这套程序的就是潜意识。而潜意识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又是不自知的,人生看上去好像在自动驾驶,以为真实,但实际不是,非常接近于做梦的状态。所以说,尽管电影里解释是AI在控制每个人的人生,但在真实的生活里,是潜意识在操控我们的大部分人生。
李欣频写的《人类木马程序》这本书,全书其实都在挖掘人类的潜意识,但是她只挖掘了对人生造成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潜意识,她称之为“木马程序”,书中详尽地诠释了人类种种的负面感受、信念、想法、态度、判断,正是它们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发展所造成的种种局限。很多人中了木马程序却不自知,带着木马程序生活了大半辈子,生活、人际、工作陷入“老鼠赛道“或”鬼打墙“模式。
我是一个特别不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当别人对我做出负面评价的时候,我会感觉非常不自在,并认为这不公平。有些时候,我明明知道确实是我做的不好,但是我就是不能够接受由他人来指出。
这得从我小时候的一桩“冤案”说起。有一天,家里的一瓶花露水掉在地上摔碎了,恰好这时候妈妈推门进来,满房子都是花露水的味道,她就认定是我摔碎的,尽管我努力解释,但妈妈坚持这么认为,还批评我做错事不承认。其实那瓶花露水原本是放在窗台上,刚好刮大风的时候没关窗户,花露水被大风吹倒了,滚落到了地上才摔碎的。
童年的这件事情,是我面对外界批评的最早记忆,当时的感受是非常委屈、生气。长大以后,在我的潜意识里,默认所有对我的批评都是不公正的,是有失公平的,即使是中肯客观的批评和建议,在我看来,也是不能接受的。其实这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与之相反的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除了有负面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存在的还有很多正面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朋友对我的信任、一个人看雨时候的平静、阅读的时候总是沉浸其中,还有很多快乐,兴奋,温暖、舒适,安全,美好的瞬间,如果把这些正面的想法和感受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它们就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助推器“,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大部分的心灵类、修行类书籍,都是殊途同归,因为大师们都在讲的是同一件事,进入潜意识,重塑潜意识,不仅已经发生的事儿能从心理层面得到改变,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你可以完全摆脱因为这种潜意识里的错误认知而造成的局限,开创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内: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你的生命状态也会更加轻松与喜乐。
武志红:调整自己的生命底色,你就有机会过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李欣频:拆除你的木马程序,跳出人生的鬼打墙模式。
朗达·拜恩:假装你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认真体会那种美好的感受,宇宙就会收到你的订单。
唐纳德·沃尔什:感恩的祈祷。当你为了自己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经验而预先感谢神时,从效果上来讲,你已经承认它存在于你的现实生活中。因此不要哀求,要感恩。
梦着其实是一种隐喻,而我们要做的是从梦中醒来,带着全然的觉醒的意识看待眼前的世界。但是有时候,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看清现实之后反而意味着更多的痛苦,如同电影当中那个出卖他们的同伴说:“我再也不想醒过来。”尼奥看过真相之后,就不可能再回到梦中的世界了。这时候墨菲斯问他:“如果可能,你还想回去吗?”但是尼奥没有回答,我猜当时尼奥的内心是有挣扎的。
尼奥问墨菲斯:“如果在母体被杀,在现实是不是就死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墨菲斯的回答也非常精妙:“没有意识躯体不能活。”就好像在说,当一个人失去自主意识的时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活。
3、关键词:真实
到底什么才是真实?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只要是亲眼看见的事物,我们都定义为真实。但是,影片中尼奥摸着眼前的沙发问墨菲斯:“这是真实的吗?”墨菲斯反问尼奥:“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如果你说的是你感觉到、闻到、尝到的味道、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那么“真实”只是你的大脑所理解的电子信号。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句话。
网上有一个清华大学院士施一公院士的演讲视频,演讲中他指出:“我们人类的感官所感知的世界,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那我们又怎么能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呢?”
4、关键词:事实
墨菲斯答应给尼奥看看真相。当尼奥进入了真相,看到人类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睡梦中的、浸泡在液体里的生物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尼奥看完这一切是不相信的,他认为这绝不是真的,对于眼前的一切,他是抗拒的,这是人类的愤怒,也是人类不甘心,更是人类的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但墨菲斯说:“这只是事实。”
我们难道不是经常在与事实对抗吗?
怎么这么倒霉,偏偏就是我没通过考试;如果我是个富二代,就可以不这么辛苦;如果房子不是那么乱,刚才就不会那么丢人;如果我没有遗传我妈的矮个子,就可以报考空姐……如果能够早一点明白,对抗现实一点用的没有,我们人类会减少很多负面情绪,把生命投入在更多有创造性的活动上去。
电影中,有个小孩对尼奥说:“不要试图把勺子扳弯,你应该努力认清事实。根本没有勺子,弯曲的不是勺子,而是你自己。”我们在三维世界看到的一切都是四维本体的投影,所以弯曲的不是勺子,而是自己的心。
这里勺子其实指的不是具体的某个物体,而是事物发展的逻辑。我们内心产生什么样的念头,往往决定事情最终的走向。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原本天资平平的普通学生,因为老师积极的期望和暗示,不但学业上进步飞快,而且拥有了更强适应能力、更强的求知欲,更强的创造力,也更有魅力。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去找A的茬儿,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但实际上,只有B是你唯一可以掌控和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佛家说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转”,也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学会转动自己的心念的时候,外在的境遇就会发生改变。所以,让那些事实存在,我们才能在更大的层面有所作为。
5、关键词:认知
电影中,尼奥问墨菲斯:“先知从没说错过吗?”墨菲斯回答:“不要用对和错衡量她说的话,她是向导,她能帮你找到正确的途径。”
尼奥的问题,其实体现的是我们常有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正负、阴阳、自他、爱恨、离合、坚贞与背叛,白天与黑夜,神圣与罪恶、正义与邪恶,我们之所以有诸多的不满,懊悔,沮丧,兴奋、骄傲、激动等等情绪,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做出判断,我们坚定地认为某个人、某件事一定就是处于两极中的一端,但事实却是,所有的相反词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超越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就是具备智慧的时刻。向导在这里其实可以理解为宇宙,宇宙会指引你到一条最好的路上去,但你应该学会臣服,接纳与合作。
足球是黑白相间的,这是个事实。我喜欢足球,这是个观点。而观点,根本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观点是思维的延伸,而在思维这个层面,人人都是带着滤镜看世界的。一千个读者为什么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人都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人人都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的。
张伟俊是中国第一位私人董事会教练。有一次,他受邀主持了一场企业家辩论会。这些平常在自己公司一言堂的企业家们,那谁能服谁,越辩越激动,差点就打起来了。张伟俊叫停辩论说:“下一个环节是,交换观点,辩论继续。”当时所有人都傻了。稍微停顿后,大家又唇枪舌剑起来,开始帮对方自圆其说。所以,对错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再比如我们经常会去用一些词去评判他人,但是如果试着把这些词换一下,把含有贬义色彩的、评判性质的形容词改为中性的名词术语,人的感觉就会发生转变。
脾气坏=情绪失控综合症
冷战=间歇性语言表达障碍
不善沟通=语言交流回应机制缺陷
死脑筋=执着一心不回头反应
任何事物都只是客观的存在而已,都是中性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心给它下了情感的定义,左侧的那些词,哪一个听着都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但是换成右侧的,就觉得没什么了,这不过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机制罢了。
墨菲斯在训练尼奥的时候,说:“你必须抛开以前的观念,恐惧、疑虑、不自信,解放自己的思想。”这等于是自己推翻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17岁前从未上过学,却成为剑桥大学博士,去哈佛访学的女孩塔拉·韦斯特弗,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塔拉本科去剑桥实习,教授问塔拉想做做哪方面的研究,塔拉的回答是:“我决心不研究历史,而是研究历史学家。我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我知道旧的错误认知被纠正是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认知错误便是改变了世界。现在,我需要了解那些伟大的历史看门人是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的。”
连伟大的历史人物都经常推翻自己旧有的认知,而我们普通人还在执着什么呢?当我们能主动打破自己原有思维认知,推翻自己过去的偏见和执着,那就是人生成长的时刻。
6、关键词:选择
墨菲斯让尼奥做出选择,到底要选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这其实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意味着要觉醒还是继续做梦,当然由尼奥自己决定。
墨菲斯多次对尼奥说:“我只能把你领到门口,你得自己走进去。”这其实也是暗示尼奥,你要自己选择。
见过尼奥之后,先知并没有就此笃定地和尼奥说他的使命,只是说他很有天赋,这个时候,要不要成为救世主,依然是让尼奥自己做出选择。
这其实都是在说,任何时候,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因为人类是有自由意识的),而要不要拿回人生的主动权,全在于个人的选择。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在遭遇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会面临很多不得已的选择,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为了爱情,跟着对方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为了孩子,却又不得不在他幼小的时候离开他;但是在这些所谓的“不得不”之下,其实每一个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想要那种既喜欢又能谋生的工作,那就试着在现有的工作中,去发现与自己的热爱相结合的闪光点;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应该为了爱情做些事,那就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付出什么就成了自己的选择,与对方无关;如果真的觉得为了孩子好,还是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伴他,那就辞职一年试试,尽最大努力去平衡。所有的事情,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我们不必为了别人的期待而去做任何事情,因为那样就不是发自你的意愿(自由意识),你永远要遵循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7、关键词:一念
影片中的先知是什么?先知就是能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
先知知道尼奥接下来会碰到花瓶,所以先知提前说了没关系。尼奥很纳闷先知是怎么知道的。
先知说:“让人真正感觉大惑不解的是,要是我不吭声你还会打破它吗?”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微妙。有时候我们会说某个人是“乌鸦嘴”,说中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是事后才给出的评判,真正让人好奇的是,如果那个乌鸦嘴不说这件事情,这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先知说了花瓶,尼奥就碰到了花瓶,这是人的动心起念。人动心起念是因为什么?我们在受到外在环境、他人的影响和控制。我要做什么工作,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早有定义,早有判断,只是在潜意识层面,我们感知不到它而已,所以,有些动心起念是在潜意识层面发生的,而这些往往又是不易察觉的。先知只不过比尼奥觉知的层面更深罢了。
8、关键词:体验
当先知问尼奥:“你知道墨菲斯带你来的原因,你自己怎么看?”
尼奥说他不知道。
先知说:“认识你自己。”
其实我们多数人都不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此生的目的何在?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宇宙观,就很难有全面的生命观,所以也想不明白这类深奥的问题。所以,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从不间断。
生命的目的是体验。
墨菲斯对尼奥说:“我只能领你到门口,你得自己跨进门。”意思是,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
先知对尼奥说:“做那个救世主就好像是谈恋爱,没人能告诉你,你谈恋爱了,只有你自己用全身心去体会。”
墨菲斯对尼奥说:“迟早有一天,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体会到,知道路在哪,不等于走过那条路。”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都没有做任何尝试,就放弃了。所以,想做什么就去做,自己是不是救世主,做了才知道,这就是生命的体验。
先知说尼奥好像在等待什么。
尼奥问:“等什么?”
先知说:“也许你在等下辈子。谁知道,事情的发展就是这样。”
那么尼奥究竟在等待什么?我猜是在等那个真正觉醒的时刻。
当面临一个重大挑战、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犹豫,怀疑、恐惧,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能全身心投入、总是拖延、摇摆不定、怀疑。减肥、锻炼、瑜伽、工作计划,新年愿望,经常都是等等再说吧。直到事态到了某种极限的程度,才能真正推动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面临极端的境况有时候是十分必要的。
此刻来见先知的尼奥是非常怀疑的,他猜自己可能并不是墨菲斯说的那个救世主,所以当他说:“墨菲斯差点让我信以为真”这句话的时候,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既然如此,接下来宇宙就要给他更多更大的事件,帮助他最终按下那个启动按钮,也就是下面的墨菲斯被绑事件,于是,在相信和怀疑之间,尼奥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9、关键词:相信
马云说:“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还有一部分人是看见了都不相信。”而这少数因为相信而看见的人,最初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在“说瞎话”、“自欺欺人”。
之前尼奥一直在怀疑自己,而在练习的时候,墨菲斯也说:“不要怀疑、犹豫、恐惧,你就是救世主。”直到尼奥成功救回了墨菲斯,他才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说墨菲斯有信念,他也有信念,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墨菲斯救回来,这是带着验证自己本自具足的频率去做事,当我们带着这样的频率的时候,整个人是积极的、渴望的、充满斗志的,而对于结果,根本不用去想,为什么?因为做事的结果是由做事的能量状态决定的,所以请不要担心你行动的结果,仅仅关注行动本身就好了,行动的结果会自然而然地呈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安在当下做事,进入心流状态中去做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