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①,两岸桃花夹去津②。

坐看红树不知远③,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④,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⑤。

月明松下房栊静⑥,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①逐水:顺着水流。

②去津:古渡口。

③坐:因为。

④隈隩:山崖的幽深处。

⑤物外:世外。

⑥房栊:窗户。

赏析

王维的这首《桃源行》,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是王维十九岁时所写。《桃源行》不仅用诗歌的体裁将《桃花源记》中的内容表现了出来,还在《桃花源记》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笔墨更侧重于对桃花源“仙境”、“灵境”一面的描写,极力突出了桃花源的异趣。

开篇四句,诗人以“粉”、“红”、“青”这些明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态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尽显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渔人对青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秀丽的春色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优美的境界,而事件也自此引出。紧接着,“山口”两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概括性的描述,向读者呈现出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探着身子前行,突然眼前一亮,开阔的桃源立现的景象。而读者也仿佛一路跟随着渔人进入桃源,由此,桃源的全景尽收眼底:远处树木高耸入云,近处千家万户都栽种着奇花异草。由远及近,彩云、绿树、红花、翠竹,各种颜色的生物一同生长,相互映衬,体现出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樵客”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人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桃源中的人衣饰不符朝代的情景,这两句诗是陶渊明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概括。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桃源中生活的描述:明亮的月光照在青松上,映出松影,松影荫蔽的房舍宁静、清幽;清晨时的桃源,太阳从浮云中升起,鸡鸣犬吠,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夜晚的静与清晨的动,相映成趣。“惊闻”两句,是对桃源,中人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他们敦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对桃源外的故里的关心。“平明”两句是对桃源清幽的环境和惬意的生活的进一步描绘。“初因”以下四句,是桃源中人向渔人讲述桃源的来历。其中最后两句,在叙述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咏叹,使诗文节奏加快。

诗的最后一层,诗人抓住渔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将渔人出桃源、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山谷变化、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气呵成写了出来,达到情、景、事完全交融的高超境界。同时,诗的最后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

本诗笔法多姿,韵律极强,洒脱自如,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颇受后人赞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