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追溯根源,是我该给孩子们说一声抱歉。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成为周五数学教研室热论的一大话题:

一派观点认为,把握数学本质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才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长方体的认识”本节课的重难点不是“如何界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于是,他们提出,对于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可以一带而过,认识即可——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论理说,我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引入探索交流它的“长、宽、高”呢?

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进一步去强调,究竟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意义呢?

在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尚未抵达之前,我们如何让学生感受长方体的“长、宽、高”未来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利用半节课有必要继续引导学生理解的主要原因。

另一派观点,呵呵,则正好相反。

他们提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固然是刻画立体图形大小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度量立体图表面积以及体积时的重要参数。但是,教师再深刻的理解,毕竟只是他们自己的。教师的深刻洞见能否并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是个核心的技术活。(画外音:我喜欢唱反调的人!讲真,不管他们唱反调,是何居心。至少,反调的存在,可以让我们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审察问题。而相反观点的交锋,可以给我们呈现对问题的多元解读,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认知盲从。)

关于“长方体的长、宽、高如何界定”的问题,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意见的分歧还真让我大吃一惊。 (画外音:窃喜这一争论,一争论就说明能从根本指出我的问题,成长的速度会更快。更何况,我就是喜欢唱反调。)

意见一(前长侧宽):按摆放的位置,前面水平方向的棱是长方体的长,侧面指向观察者的棱是宽,上下方向的棱是高。

意见二(长长宽短):当长方体的摆放位置固定以后,我们习惯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意见三(可长可宽):按摆放的位置,上下方向的棱是高,底面相邻的两条边,如果认为其中一边长是长,另一边长就是宽。

意见四(不定论):不必固定什么是长,什么是宽,什么是高,只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长、宽、高。

最后我们都认同意见四(不定论):不必固定什么是长,什么是宽,什么是高,只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长、宽、高。 只不过把它放在一个水平面上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经过讨论总结: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面上找出一个顶点,由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在水平面上的两条棱,较长的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较短的叫做这个长方体的宽,成垂直的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高。

再者,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这类带有规定性的数学概念,学生是否真的一无所知?他们是否拥有适切的“前经验”,以助其实现概念意义的自我建构?

再再者,如果学生真的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深刻”二字——数学内在的“学科深刻”、教师课堂的“教学深刻”与学生理解的“学习深刻”,我们的天平该向哪一侧倾斜?(画外音:好吧,学科深刻、教学深刻、学习深刻、专业术语——创造新的概念和话题。)

两派观点,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持续争论……

一方,摆事实、讲道理,文献搜索、概念解读、本质开掘、历史回溯——辩论现场,振振有辞,观点激荡。

另一方,呃——

显然是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对于本节课重点概念的定义含糊不清(数学中的专业术语不精准),当场写下了他们自己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理解。(画外音:我能弱弱地说明一下,我其实就是没有来得及备课的吗?开会完毕一堂课已经过了二分之一,谁料,领导非要听我的即兴发挥。)

于是,在实物实际的小组操作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基于合作交流后,呈现出来的他们心目中的“长、宽、高”。

我想说,我们对学生的了解确实少之又少!总以为,数学真的很抽象;总以为,规定性概念,真的很晦涩;总以为,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真的难以获得深刻的数学洞见。而今天,一次小小的实验,一场微型的研讨,却让我们意识到问题还是得从教师本身找起……

教育从来就是一件需要具体到某一个具体学校、某一个具体班级和某一个具体孩子的事!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如此这般,我们可以推测,这所学校的学生整体应该相差无几。所以,我们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科的本质与儿童的建构、“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之间去寻找一种平衡。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这么优秀,也许“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哦。看看这些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怎样的课堂上?看看我们的数学老师,每天都给了学生怎样的任务空间与思维挑战?

或许我们会发现,与其悲观看待自己的学生,不如从今开始——相信他们,相信他们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与期待,革新课堂教与学的结构与样态,以新的学习秩序激活学生的无限学习潜能!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原来,“和,谐也。”教与学之间,从来就是一种对立之中的内在统一与和谐。

原来,追溯根源,问题还是在于我本身,是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量。

原来,追溯根源,是我真的该给孩子们说一声抱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叙事||追溯根源,是我该给孩子们说一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