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人的那些事儿——普贤行者二十一行之【四】

肆,学理发展:自「法身论」以下已列

普贤乘是佛陀思想及行法的成熟阶段,此一境界提出「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法身等于法界,法界就是法身」的终极目标。显然的,此一终极境界的存在与殊胜,以及如何达到此一境界的行法,即构成了普贤乘的全部内容,而《华严经》完整地涵盖了这个部分;兹为勾勒其概况,乃逐一分段叙述如下:

普贤乘思想,上承宏观佛法的「空性观」,加以理事双融而开启后来的「怛特罗密教」思想,并将空观思想予以穷尽,而引入「人性即佛性」的「佛性观」,且进一步再将空性佛性化,乃至由佛性发展出「法身观」;此时,法身的形成及存在已经虚悬了一千五百年,如今有必要将其落实了。

普贤乘的「法界观」与「法身观」是同时成立的,其诞生地即在天山南北路;其中的「卢舍那人中像」或称「法界人中像」——即此「法身即法界」的最佳物证。

法身或法界是如何成就的?然此非是如何成就的问题,法身或法界是已然、本然存在的事实,无需再刻意去成就,而是「如何证入」的问题。法身乃就「能」方面言,而法界则是就「所」方面言;其二者是一非二,是一亦是二;因此,一入法界即入法身、一入法身即入法界!今即谓如何而能证入耶?为此而依于「圣解脱次第道」,则此行法是谓迂回;于普贤乘有一超直入的「圆融道」,此圆融道即是「普贤道」!此普贤道的前提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阿耨菩提之心乃是普贤道之交流道,若未能真正发启此心,则无法直上大普贤道!

如何是阿耨菩提之心?曰:「有理、有事」。理者,于三宝具足信根,以普贤为本尊,念念于兹,将一切荣耀归于三宝,悉与普贤共享!事者,尽形寿行大菩萨道,为三宝争光、为众生奉献。如是定位完毕、勇往直前,在行者一生中,其菩萨道必有己身能力所不及者,因此必有困厄、挫折等,此时必来到普贤大士尊前,虔心忏悔、请求加被,如是,乃一普贤行者的日行所行普贤行愿,念念不离此大菩提心。

当行者发心定位之后,身虽在娑婆,业力即入法界;此中即是变异生死,此变异生死即是出离世间的最重要因素。此中已经令「业识身」产生重大变化,即业识身中的业力、识与身产生分离现象,而令业力入法界居于缘起法界中;身及众缘则在此世间随缘生存,而识的作用,则在身缘受报、在业力锤鍊。身缘在世间接受因缘果报,故有重罪轻报之说;此说不确,然有几分神似,故援引之。

而业力在法界中,依于世间的因缘果报,引起业力作用;然,于法界中业力缘起作用所居之境界,悉称「缘起法界」;此缘起法界之业力必然引起法界中「性起法界」的菩萨愿力相应!此性起法界中的诸佛菩萨愿力与缘起法界之业力相交织,即是在锻鍊业力,而使成为行者之性德。就在此时,当愿力与业力相交织时,两者即在进行交融!

不仅如此,法界与世间同时也在交流,色身与法身当下运行替换,法界与法身亦即进入普融的状态!基本上,此等法界普融的进行程序,乃是大脑逻辑思惟以外的境界。

此种法界普融的生命改造工程,与圣解脱次第道中可思议之解脱工程不可同日而语。圣解脱次第道的生命改造工程,完全是在大脑的解构基础上进行,可由人本身摸索前进。但普贤道中的不思议解脱工程,其知见之正确与否,居于绝对之地位,而此不思议解脱的领域,又岂是自己摸索所能企及?是以普贤道行法中,依止善知识的引导而按图索骥,乃必要条件之一,以其不思议解脱工程之运作,皆在大脑范围外的法身及法界中运作,故切忌以大脑之「想当然耳」妄下定论,此亦普贤乘中「不共别圆」之特色所在。

普贤乘中的第一要件即是「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中有理、有事,方能定位,唯有定位之后,理事才有可能双融进行,否则不为真发阿耨菩提之心。发愿已,必励行,不行则不为愿。因此,事修而能成也,若无大菩萨业,何以能成普贤行愿?

简言之,普贤行者欲行普贤行愿,必须于普贤乘中真发阿耨菩提心。欲发此心,必有理、有事,理而无他,法界一也;事有性德,必依行者之性德而有别也。是故,勉我普贤行者,尽形寿做一个完美的普贤行者,必如斯哉!

再者,兹就「法身」与「法界」之证入,于「圣解脱次第道」与「普贤乘圆融道」中之差异,简述如次。

法身的证入,于「圣解脱次第道」中,是证入化城的「非人格法身」,而非人格法身则属可思议之范围,其乃因次第道是步步为营,由已知的范围逐一演化而成就者。在「普贤乘圆融道」中,则是证入「人格性法身」,此即不可思议之范畴,乃因圆融道为经过变异生死,直将业力迳入缘起法界锤鍊,再将身缘经由最后生的分段生死,直入第二生命及第二世界的诸佛净土。

换言之,即是直接由愿力与业力的交织、交融,来完成法身与性德的锤鍊,而非于大脑所知的领域中,完成可思议的锻鍊。一在人间,一在法界;在人间唯是步步为营的次第与可思议之训练,在法界则是一次总成的全盘顶级锤鍊,非大脑所能及之功夫也!

又,法界的证入亦然!圣解脱次第道此生可成,而入于第二世界,复由第二世界乃至第三世界,如是次第,渐次而上……,直到N+1世界,每一进阶皆如是辛勤耕耘,是谓「可思议净土」 。

普贤乘圆融道中,于此生已将业力送至缘起法界,直接与性起法界中诸佛菩愿力相互交织、交融,于中直将业力转换为性德。此身处于缘起世界,当缘尽时,分段生死报谢,则直入性起法界。此中最大的作用是「识的分离」,当业寄法界时,业识身即将识分离出来而不起作用,识唯将业缘送到缘起法界,令业力去激荡愿力而成性德;及待业缘尽了,身业即是最后生的分段生死,亦即入涅槃而常住于法界中!所以,普贤圆融道证入法界,乃「顿入」的证入,不若次第道证入法界之「行入」。

是故,于普贤乘中,特举「一真法界」用以说明圆融道所证入之法界;又此法界非是静态、死寂的领域,乃是「多维流淌」境界,具足了生命的永恒性与恒动性;且于此中,愿力的性起法界与业力的缘起法界之间,是永恒的交织、交融,使生命永恒的蒸蒸日上,迈向止于至善的生命日日进步;随之而来的,更令此美丽的世界日新又新!是乃法界存在的特质,此中已非人类大脑思惟所能及;是故,普贤乘圆融道的法界,允非圣解脱次第道的净土所能及者!

普贤乘涉及法界与世间,世间在法界中;而法界之定义为「真理」的范围,所以世间当然在法界之中。因此,对于普贤行者而言,传统、惯性、纯为大脑思惟模式的思惟力,自然也是普贤行的一部分。思惟力,乃《华严经‧净行品》所提出关于宏观佛法中之行者所应具备的十种能力之一。具备此思惟之能力,才有可能建构 「华严学」中的基础教学能力,此中涵括硬件建设之能力与软件教学体系的建立,乃至新时代学理之架构。

综观佛教史发展,已然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出离心到菩提心」即小乘↓大乘;二、「从菩提心到菩萨心」即大乘↓菩萨信仰 ;三、「从菩萨心到普贤心」) 即菩萨信仰↓法身信仰。 而当今之世,正面临佛教第四期思想的展开与推动,也就是「从普贤心到普贤行愿」即法身信仰↓法身实践的阶段,是乃普贤乘应机而生的时代因缘;以此一时代之众生因缘,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时代的背景。当然,此是就已开发地区,且教育普及与教育程度水平已然提升者而言。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生活忙碌、讯息往返甚多,然对人性的疏忽,已使心灵普遍空虚。针对此,当机之教必与封闭时代全然不同,故应重新诠释生命之奥祕,重设新中心价值观,乃至新时代的正法行,这在在是为普贤乘的新课题,尤其于协助世界「重建新秩序的中心价值观」方面,更属当务之急。

法身不思议,当然法界不思议,是故法界即法身;「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的存在事实,唯是法身大士乃能证知。权小二乘不在宏观领域中,何能知、能解、能见?因此,普贤行者于初发心之际,首应敞开胸怀,秉持绝对开放之心态,方能接纳并进入不可思议境界之领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严人的那些事儿——普贤行者二十一行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