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八 雁门关)

清晨起来洗漱,一看手机,-10度,手机不会坏了吧,窗子打开一条缝,顿时冷风如灵蛇般钻入,感觉不止零下10度啊,一会出去时估计又要听到团队里其他人此起彼落的惊呼声了。

今天目的地是雁门关,一路车窗外都是光秃秃的山,只有一些较矮的树枝,或一些土山,看上去显得有些荒芜。抵达雁门关后一下车,就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手都很难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不过比起昨天的雪山还是好了不少。买好门票和交通车票进入景区,坐十来分钟的巴士,便抵达了雁门关后腰入口。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东周中后期,由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开辟,后来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原来的旧城墙之上修建了万里长城。当时雁门关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可以说是南北通行的咽喉,历代都是扩展国土的必经之地,所以历朝历代很多知名的战役也都发生在这里,如赵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驻守雁门关抵御匈奴进犯十余年,秦朝名将蒙恬,帅兵三十万,从雁门关出塞直把匈奴驱赶到阴山以北,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汉朝王昭君出塞和亲,走的就是这雁门关,换来了较为长久的塞外安宁,北宋时期,雁门关也是宋辽激战争夺的战场,杨家将都曾在这里大战辽兵,大将杨继业受监军王侁威逼,出兵北伐,不幸力战而亡,抗日战争期间也曾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在阎锡山放弃雁门关撤走之后,在这里伏击了日军的汽车运输部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多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新中国成立后,这雁门关和长城也就失去了保家卫国的作用,行走在雁门关的城墙之上,或盘行与古道之间,仿佛依旧可以听到马蹄声声。沿着雁门关的城墙一路走过,还有不少殿宇亭台,也都颇有故事,例如壮士亭,乃是阎锡山在战后为缅怀晋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亭子里还有为将士们所立的墓碑。还有马公杀虎处,据记载明代时,雁门关道两侧经常有猛虎出没伤及百姓,当时镇守在雁门关的官员是马公,其弟弟请命要为民除虎,不料反被老虎所害,马公后亲手将猛虎击杀,才使得雁门关道的交通恢复正常,后来附近百姓捐资立碑来纪念马公。城墙里还有豹突泉、雁塔、碑林、镇边祠、观音殿、和亲亭等多处景观,全部走完也要三个多小时,我们是从雁门关后腰铺驿站口进入的,走到中间绕了一段城墙,在天险门那里大家或许觉得过于寒冷,便准备往回走了,我在地图上看到这只走了雁门关的一半,想这雁门关以后应该是没什么机会再来了,便自己继续向东南方向又走了两三公里,否则连镇边祠、马公杀虎处、观音殿等景观都没看到岂不可惜。

正常游览的话,感觉应该一直走到前腰铺驿站口才算是把雁门关全部走完,不过我也很接近了,看前面除了昭君出塞的浮雕就没有什么景观了,毕竟我们的中巴车还停在后腰铺驿站那里,所以便原路返回了。在快要到达出口时,虽然身上已经不冷,但是口渴的很,在路边为数不多还在营业的一个商铺中买了一杯热热的杏仁露,这条小街称作边贸街,在古时候也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可现在来往的游客非常稀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这种寒冷又大风的天气来登高吧。

出了雁门关,坐车在沿途中大家选了一家小店吃饭,没想到山西的炒面也是很不错的,看来俗语所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确实不虚,真是太多吃法了。饭后稍作休息,便坐着中巴前往60多公里以外的应县了,也是今晚即将入住的地方。沿途透过车窗,还可以看到远处山脉上黄色的土城墙,依然矗立在寒风之中,不过再吹上几十年,估计也会像那征战的岁月一般,渐渐消失在这片连绵不断的山峦之中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八 雁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