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物壮则老

一、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以大道来辅佐王的人,不该以依赖战争来逞强天下,以战争来逞强天下,这件事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打过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杨断壁残垣。战争过了之后,灾荒、瘟疫什么都来了。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有成果就该战胜而止。就是战胜了也不骄矜,也不夸耀吹嘘,也不要骄纵骄狂,打仗取胜是出于不得已,不要好勇斗狠。

天下万物皆是如此,发展至顶点就开始走下坡路。追求满、盈、顶点,这是不合于道的。违反道,则很快地结束、灭亡。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也再三告诫后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但是,老子并不是反对战争,在国防上,军事戒备绝对需要,但不可以兵强天下,不可以用武力来侵略别人。

“其事好还”。,每件事必定是回转过来报应的,你怎么样打人,就会怎么样被人打;你怎么样去杀人,就会怎么样被人杀。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师”就是兵,只要战场在那里,那个地方就要遭到破坏,“荆棘生焉”,长了很多野草,变得荒凉了。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之后的战场,会成为传染疾病瘟疫的地方,有时并发旱灾、洪水以及发生瘟疫的流行。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领导人,是心怀仁慈的,希望领导天下国家止于至善。以善的力量,战胜一切邪恶,绝不是以自己强盛壮大的武力,去侵略人家,威胁人家。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一个当大统帅的人,当帝王、领袖的人,应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来救世界,来爱天下。他们虽一心济世救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绝没有骄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扬。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万一发生战争,必须要用兵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逞强好胜。所以,最高军事哲学的思想,是不得已而为自己防备。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中国做人原则的两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原则。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天下万物的运行,有一个法则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一个东西长大了,下面接着来的就是衰老!老了就要灭亡。“不道”并不是说没有道,是说违反了这个法则。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有道的圣王,则不会以兵强天下。因为他以道临天下,天下归心,根本不需要以兵强天下。如果以兵强天下,今天你征讨其他国家,明天其他国家也会来征讨你,兴兵复仇,这叫其事好还。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所到之处,百姓为了躲避兵灾,外出逃荒,田地荒芜,到处长满了杂草和荆棘。

(3)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等战事结束后,因为粮草的耗费和民力的消耗,以及百姓逃荒所导致的农业生产的荒废。接下来,粮食的产量会大幅下滑,天下到处都是饥荒。

(4)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善以道佐人主者。果,奉天道神化,成天下之功。不敢以取强,以兵取强者,天下必有凶年,祸殃丛生,天下大乱。故,圣王治天下,谨守天道,不敢以人之道取强。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而勿矜,圣王若要成天下之功,不可以自雄于天。果而勿伐,伐,前面说过,是夸的意思。自雄于天,还不知道复守其雌,接下来,就会自大自夸。果而勿骄,君王自大而骄,欲以人胜天,就会招致失败。君王脱离了天道,为政不再以天为本,迷失于以人道之雄奇,强取天下,必然会招致失败。这里的不得已,是指不得罢黜天道。果而勿强,以人罢天之后,进一步就是以人克天。接下来就会以人道强取天下、强为天下,天下不服则以武力征服。所以,有道圣王若要成天下之功,切勿以兵用强。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其雄,不守其雌,常德不府。道不济,德不府,万物无以归根复命,是为物失其所,物失其所则老。为天下之君,为政不以天为本,而以人智强取,以兵强天下,不能为天下致福,成天下之大功,反而伤物害民,使天下丧其本,万物失其根,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君王以人罢天,以人智治国的不道之治,应该尽早终止。


三、我之体悟——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道

读这一章,一下想起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忽然从心底生出一种感动——虽已跨越千年,但这种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精神,竟然一直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老子他说》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始终有一个不成文的秘密,当历史变乱的时候,国家危险到了极点,勤王御寇,挽回历史命运的,都是道家的人物。从三代以下,一路下来,如伊尹、姜太公、诸葛亮,乃至明朝的刘基等等,这些著名的人物,有些站在前面,还有其他在背后辅助而不出名的人。

如此可以看出老子提出的“道”绝非虚道,这个“道”甚至不止一次的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不止一次的指引着我们回归正道。

今时今日,我们读着这些文字,虽然似懂非懂,但仍然能感受到老子对当时百姓命运的悲悯之情,或许就是这种无限的悲悯,让老子能够以一种更高的格局看待当时社会,以一种更宏大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也正是这种看似“出世”的跳脱,才能让老子看清万物之根本,道出世间之正道。而这个道,如泉水一般,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淌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真如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章——物壮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