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患之生态环境的思考

河南郑州遭遇了千年一遇的极值暴雨,水电网气都停了,路上、地铁站成了海,几乎1小时150个西湖的降雨量。人们出行受阻,望水生畏,完全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存状态。

昨天看到一篇网文《至暗时刻:郑州、德国洪水到消失的北极…》,文章里说:最近,加拿大和美国西部遭受极致高温,挪威著名的“世界末日种子库”因永久冻土融化导致水渗入,需要超过2300万美元的维修金。永冻土层是北极圈陆地的广泛组成部分,储存着大量的甲烷,这种气体被称为“超级温室气体”。北极地区整体气温升高后,这些土壤变回正常土壤,巨量的甲烷气体从中逸出,直接进入大气层。郑州水患的几天前,德国等国家正遭逢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日本连日降雨,爆发大规模泥石流,逼停新干线。而这些极端天气受灾地区,几乎集中在北纬38度到50度之间。这个地带云集了全球经济的重量级城市,中国河南、纽约、华盛顿、东京、巴黎、德国、加拿大全部进入“灾区”状态。还有这个纬度的内蒙古呼伦贝尔两处水库最近的决堤,有超1万人受灾。

全球极端天气,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这场灾情致使四大洲都在面临着极端天气的考验。海平面上升,许多岛屿和沿海低地将被淹没;海水温度和酸度升高;农牧业将面临挑战,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增多、加剧,这些预警对人类足够吗?

河南灾情过后面临灾后重建、修缮等大量工作,一幕幕灾情场景历历在目,令人心酸难忘,河南人民团结一致奋起自救,全国各地组织的救援队和人民子弟兵、消防战士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除了感动就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陨落在这场大水里更是令人垂泪揪心。

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有不胜枚举的生态治理的感人故事,传承了中国人的精神 ,体现了中国人的温良、果敢,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生态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谈到生态文化让人们走了许多弯路,中国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这片土地上多山,多河,多平原,多沼泽,古代的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也是我们多数中国人“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中国在封闭环境中埋头耕织,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为避免不同河段间在灌溉和防灾上的纷争,却能想到对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进行统一治理。这种农耕生态沉淀成了一种追求稳定、统一、保守、集权的文化心理,所以在当时虽然拥有了郑和那样的航海技术,也无心海洋战略。

都江堰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公元前三世纪(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这项伟大工程。他不断总结治水的经验教训 ,竭力研究,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人们还竖立石人作为水文标尺来观测水位。李冰还率众治理河道,整治了南安(乐山)和焚道(宜宾)两地的河道,避免了岩石和暗礁对航船的危害,使岷江中下游的水路畅通无阻。他生平未曾留下什么故事,却留下一座水坝,被誉为世界上最完备的水利工程和一大奇迹,造福了华夏子孙,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低碳环保匹夫有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南水患之生态环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