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个运营人:你可能有被替代的风险!

本文是作为系列连载中的一个插曲,也是基于一次交流的延伸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以终为始,基于全局视角来看待一些局部或者阶段性的问题。比如,如果是刚开始做运营,非常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运营这个岗位的前世今生,这个工种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演变史,以及从整体上去了解一下运营是什么?对于运营成长本身也是,哪怕是刚入行的运营,在初级阶段,那也放眼运营的整个成长阶段,去看看每个阶段的能力和价值贡献要求。

特别认同老黄提到的一个观点“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运营驱动的时代!”当从行业的角度,运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的时候,从个体的角度,也意味着对运营的能力和价值贡献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大家别被标题所唬住,其实,只要每个运营能够有意识的去思考自己的现阶段个人的竞争力,能够为公司带来的价值以及未来需要输出哪些价值的时候,你就已经领先了同龄的运营一大步。

01

运营成长都是先从意识开始的,再建立思维和认知,其次落地于行动,整个过程不关乎天赋!

回到今天的文章主题,如何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是每个运营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哪怕你是刚入行或者刚毕业的小白!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会想到这一点,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无论我们处于运营的哪个阶段,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现在做的事情,别人能做么?

我现在做出的成果,换成别人也能实现么?

我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贡献和价值是什么?

截止目前你最大的能力和经验沉淀是什么?

我们先从一个例子入手:

假设有两个做考研数学学科自媒体的运营,我们称之为同学A和同学B——

同学A,没考过研,但是有考研项目经验,所以对考研的各种信息也有一些了解。主要的工作围绕一些热门节点,去做一些内容搬运和编辑,或撰写一些文章,依托平台的流量和公众号在整个业务中的流量沉淀的机制,基本上也是能正常维持新媒体运转。也能够通过搬运、编辑和写一些攻略性的文章,基于老师的课程做一些片段式剪辑,偶尔也能产出一些爆款内容,貌似也能搞定站外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但很多时候工作都是按部就班的状态;

同学B,考过研且数学考研分数比较高,做过考研博主,能编辑考研辅导资料,对用户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帮用户解答一些专业的问题。从0到1将站外自媒体做起来,整个运营策略是基于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痛点和需求的了解,充分依托老师,打造有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栏目,且保持了持续更新,建立起了内容的持续输出机制。也找到了自媒体运营的从0到1的破局点和杠杆点,1个人搞定公众号、微博、B站等其他平台自媒体的运营,且数据指标远远高于行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基于自己的专业度,和跟学生的互动,在学生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和局部ip效应。

大家觉得,上面两位同学,谁的价值更大,谁的不可替代性更强?

答案很明显,同学B的价值贡献更明显,且不可替代性更强。

那么问题又来了:

假设同学B,把完成了自媒体的从0到1,全网有了一定基数的粉丝积累,而且为自媒体运营打造的几个内容栏目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口碑,无论是后续的视频平台的视频内容发布,还是公众号文章的编辑发布,推文的撰写都可以流程化了。这个时候如果换一个考研过研的且考研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实习生来按照既定的经验和流程来运营,最终的结果会因为替换了运营人员,导致自媒体数据有致命性的影响么?

答案也是很明显:不会的!

因为该自媒体的隐性的能力已经建立,粉丝基数,以及用户对持续输出的内容栏目已经形成了认知和口碑,自媒体的内容输出和运营流程已经有了一定标准和经验沉淀,换一个人可能会影响数据指标的增减幅度,但是不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那么,这个时候同学B的价值,从第一阶段的不可替代,变成了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时候同学B就会替代,只是阶段性的亮点价值在逐步下降。这个时候要进一步发挥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就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空间,具体可以考虑的方向:

1、负责的自媒体的变现能力强化:

通过自媒体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GMV贡献,需要不断的提升这个贡献在整个项目中的占比

自媒体其他的商业化能力:当自媒体有比较大的流量积累和足够的活跃后,是否有其他的商业化机会,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2、经验的复制迁移:在更多学科上复制考研数学自媒体的这种玩法,基于现有自媒体粉丝做资源依托,在其他学科进行运营的模式和经验复制,继续做出成果。

02

作为运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驱动数据增长?结果指标达成与否不是衡量你的价值和成功的唯一条件,指标达成时候需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运营亮点和经验。

但是很多运营并不会去关注这一点,指标的达成,总结的时候都是一些非常常规的运营动作,而且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平台的原因,还是节点机会的原因。

回到前面提到的案例,从不可替代到可能被替代,再基于自身能力和经验积累,创造新价值,建立新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就又是新的一个价值曲线!其实这个跟老黄的《非线性成长》里提到的第二成长曲线一样的道理。我们在职场中也需要持续的创造新的价值曲线,这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成长过程。

我们再放到更大范围,如果你是负责一个项目或者一整块业务,就需要不断的去考虑新的机会点和创新点,或者经验迁移和复制,否则一旦业务进入平稳运营期,全部都能够流程化和机制化,有完善的组织体系,每个人各司其职能确保整个业务正常运转,运营的工作开始变的螺丝钉化。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变得可以替代,那么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做出更大的价值贡献,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上面聊的这么多,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让公司需要你,保持你的价值和贡献!来确保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每个岗位都有其他需要的价值,即使是螺丝钉式的工作,也能找到在这个业务链条上的新的价值和创新。大家应该听到过一个常用的例子,就是同样是客服这样的岗位,有人就机械式的处理咨询和客诉,流程化的解决问题;但有的客服就能够基于过往的咨询和客诉问题,进行分类,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从中发现更大的问题或者机会,为业务的迭代和优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积累自己对用户的认知和理解这也同样是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的过程。

03

从个人角度,自然希望在公司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强。但实际上,整个公司的运转逻辑,越到最后越来越强调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弱化个人的力量,个人的发挥空间是越来越小,越来越标准化和流程化。也就是到最后会强调系统能力的沉淀,具体的运营人都是这个系统里的要素,当系统能力沉淀和建立起来后,要素的变化对整个系统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明明知道,从公司的角度希望不断强化组织的系统能力,弱化个人的力量,借以消除个人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这个跟我们每个个体的诉求是违背的,但是我还不得不帮助组织来去实现这个目的。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考虑我们推进的业务是否能够形成系统能力沉淀,思考做到什么程度就能够实现:这个项目脱离了我也能正常运转。这是很重要的价值体现,我们需要去做系统能力的沉淀,不断的努力去让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变得不那么重要!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做教育项目经常提到业务模式,业务模型能否跑通,一旦跑通,那么后面就按照固定的模型不断优化,不断去强化这个业务运转模型。比如我们打磨出一门课程,跑通了投放模型,那么后续的运营工作就很标准化和流程化,不断的进行体验课打磨-投放-线索承接-开课-销售跟进转化,持续重复这个流程,在固定链路上进行数据运营和指标提升。

从0到1跑模式阶段对于业务推动者来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不可替代性较强,但是模式跑通后,流程和标准化后,系统能力就沉淀和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能够按照这个模型,有效执行落地下去人,就可以维持业务高效率运转,这个时候运营的替代性就变得很强。

但是这不代表,做运营就不去沉淀和建立系统能力,完全靠个人能力和资源去推进业务,以确保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几点思考:

很现实的是,在工作中,个人和组织本身就是各取所,相互依赖的过程,只不过个人相对处于弱势而已,个人需要依托公司和平台的能力、资源去达成既定的业务成果

系统能力沉淀是运营在业务推进中能够持续实现结果产出和提高投入产出比,释放自己精力并并且去做更多的有价值探索的前提,反之就可能会是救火式运营或者个人英雄主义

业务规模化的前提就是需要依靠确定性的业务模式的建立,系统能力沉淀和组织体系的完善,在此基础上高效运转,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量

回到前面那一句话:让公司需要你,就需要帮助公司实现组织的诉求和目的。

04

围绕以上的思考,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思考如何建立系统能力?就需要去考虑哪些是属于系统能力建立和沉淀的范畴? 有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不同层级的运营要考虑的问题:

战略层面:业务模式和模型的确立,围绕业务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的建立

方法层面:方法论、经验、流程沉淀。如课程打磨设计经验,经过数据验证的运营模式和方法,在某个已经流程化的业务中形成完善的SOP

资源层面:

被市场验证过的产品,如已经被验市场证过且完成打磨的课程产品;已有的产品功能和数据的积累;

资源的积累,如新媒体流量和私域流量;客户资源

口碑和品牌

比如,我们打磨出某个刚需方向成体系课程,被市场验证和建立明显口碑后,营收达到一定规模,即使我们之后只是维持性运营或者砍掉团队一半的人力,其实对规模也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一个项目,特色课、正价课、自媒体、老师ip全部建立起来后,形成特色课建立口碑和传播,自媒体做流量承接和沉淀,老师ip及周边做影响力和提高传播度,最终所有导向都是去转化正价课,当这个系统和机制建立后,它就形成了门槛和壁垒,系统能力就沉淀起来了。这里隐性的系统能力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即使这个时候把团队人员全部替换掉也不会形成致命的影响。

做在线教育的运营应该都知道,目前大部分头部机构都是采用的资本加持,通过外投方式获客,主要的转化模式以体验课和训练营转化为主。这种方式最终沉淀的是系统能力中的组织能力,市场、教研、老师、运营、销售、辅导老师各团队各司其职,以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在运转,这个时候除了业务或者项目负责人这类决策者之外,单个运营并不能起到确定性的影响。

对于一些个体老师,小的内容团队或者工作室则更容易沉淀隐性的系统能力,也就是用户的口碑,基于内容输出,作为一个知识性IP的打造。所以,有时候也经常在思考,可能对于教育来说,小的团队或者工作室才能做真正做出有口皆碑的内容出来,不靠资本,没有启动流量加持,完全靠内容取胜和脱颖而出,这种的隐性能力才是教育从业者应该长期沉淀和积累的系统能力。

对于运营来说,在某一个项目或者业务上个人价值体现,本身就是由强到弱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

核心思路就一个:持续建立新的系统能力,做新的能力沉淀。直白点就是在维持现有系统运转的基础上做新的探索和创新,做新的业务拓展。比如,把自己的成功项目经验复制到更多的项目上,探索更多的业务机会或者做更大规模的增长。

05

前面提到:运营成长都是先从意识开始的,再建立思维和认知,其次落地于行动,整个过程不关乎天赋!实际上很多运营在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意识”问题,如目标导向、缺乏数据分析意识、对自我的要求,以及对工作质量和结果的判断标准。跟什么人在一起,最终决定了你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身处的环境能够提升你的判断标准和人之高度,启发你的意识。

很多运营在工作中,要么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要么就是停留在自己判断和认知标准上。在具体的运营实践之外,如果能做到持续的学习、交流、思考、总结和反思,那么前面提到的成长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每一个运营人:你可能有被替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