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3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些体会

                                         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些体会


有幸这周六-周末参加了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举办的第四届能源、环境及产业政策论坛。谈一下个人体会。


         首先要说的是,张院长确实会做安排。我从自己的角度以及举办者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结论。对于我而言,更关心的是能源经济为方向的实证,关注学者们对于未来环境政策与能源政策的看法,关注特定产业,例如油气产业的实证数据以及相关的结果。再具体一点,比如我想看看,当油价上涨的时候,中国的反映是怎样的,对于各个产业的反映又会是怎样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比如政府和个人消费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在决策上会考虑哪些因素,以限制排污为例的环保政策是否会对企业管理以及战略做出相应的反映,是否会有更多自己的预判;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而言,我们还能做什么更进一步的事情,能够更好地促进温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对此各个行业(比如传统能源行业与新能源行业,以及非能源行业)能做些什么;比如对我国的油气煤电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对新能源行业又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对能源转型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于未来出行,对于节能的建议,对中美贸易的关注程度等等。

对于张院长而言,设置内容的时候并非是我这样的想法。学术总有学术的不同,尤其是当就某一研究的时候,那么很有可能个人关注的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本次会议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上午,四位理论经济学家,分别讲述风险偏好与分期效用,随机约束的第一价格拍卖,不确定监测下声誉效应的稳定性,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出售与利用。这些名字在我听起来都觉得很难,果然,现场多数人的反应和我是一样的,他们的数学功底非常地好。第一位老师对不同时期的效用,这可能对与人们更长期的决策是有利的。(说真的,这位AER作者真的脑子反应很快,他的理论可以替换以往的效用函数),考虑了时间与风险偏好的分离。(当然,我是真的听不懂)。第二位在讲自己的research之前解释了一下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的相关概念,用了game-theory进行了结果的计算,这个我也没有听懂;第三个呢,声誉效应(reputation effect),加入了随机约束,然后成功求解,丰富了前人的研究结果。第四个讲的模型比较简单,是一个双寡头模型,问题比较具有争议:主要是信息售卖与企业价格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能够主动获取信息的公司总是会将信息售卖给小企业(设定的是小企业不能主动获取顾客消费信息,但是需要利用信息进行差异化营销)。当然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个人信息售卖的法律问题。

         其次,这个论坛的主要目的其实并非是能源经济,而在于学者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这个论坛的设置确实很学术,里面不乏一些AER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国外回来的经济学博士,他们总的研究方向基本是行为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基本利用的也是博弈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大家会就模型本身做出讨论,也会针对实证的相关社会问题或者研究本身进行讨论,最重要的是自由。会议上每一个主讲人都是激情澎湃,无论是激情四射的韦潇教授、还是沉静的杨戈屿副教授,或者是“数学不好”的李三希教授,都能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热情。下午的课程就相对实用一些,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大家基本都是实证论文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潘士远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引入技术进步,对结构变迁与环境变化进行了讨论;南开大学李坤望教授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加工贸易的产业转型政策,结果表明转型政策对有外资背景的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最后是内部交流大于外部交流,学者们的主要产业就是学术,而行业相关的参会人员较少,并不能进行所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观点、变量选择以及结果检验方面的交流。安排上总体并未偏离这次会议的主题,只不过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界的观点罢了。本次一大部分的经济学研究者几乎都不是能源圈的人,“煤改气”的浅层次问卷调查,居民用户的节能偏好调查(针对选定地区的居民进行灯泡购买意向调查,以反映其真实的节能偏好,并在后期再次进行调查,验证节能意识是否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果表明问卷调查的确会导致购买者关注节能方面的东西),而不能排除的因素有一下几个,纯属个人粗浅观点:在设置可选择的灯泡时,认为白炽灯已经很多人不再用了,只选择了节能灯和LED灯作为购买选择;在调查过程中,并未调查该用户是否最近在装修或者正处于换灯泡的阶段之中,这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调查的过程中,并未针对城乡居民的差异展开问卷调查,更精确的结果应该被叫做“城市居民用能差异与节能意识”调查。

         最后,这个会议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产业研究与学术研究中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在听学术会议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站位而有意识的选择或者说期望得到我们想要听到的东西,因此当我们看到学术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者结论时,我们可能会处于不同的情况: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我感觉已经变得逐渐偏向行业了,而非学术。当然,学术上的很多东西,对于行业而言,仍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1-03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