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写近体诗不依平水韵?

为什么网上一些人写近体诗不依平水韵?

写近体诗不依平水韵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论曾经多么辉煌,古体诗、近体诗、词牌这些文艺层面的东西在今天普通生活中意义更类似于摆在博物馆中的展品。

诗词是艺术品。

​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由于中国的语言记录系统经过白话普及之后,作为诗词的基础文言文已经丧失了主要地位。基础都丧失了,高层建筑自然脱离生活,成为了后人欣赏、并引以自豪的摆设。

所以别说不依平水韵,就算是现代人不写古诗,你又能说什么?

而平水韵只是语音发展中的汉字发声总结,只代表元朝之前中原的汉字发音。如果没有铁骑南下,北音南达,也许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平水韵》中的发音。

这是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了,就没有必要哀怨回头。

那是不是我们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了,没必要去了解《平水韵》呢?

也不是。

它现在就像一门备选的学问,学不学在乎个人兴趣。就好像拉丁舞、民族舞,你不学,多的是人学。但是没有任何人会鄙视一个不知道跳舞的人,除非你是进了舞蹈学院。

平水韵也一样。不学没关系,没有任何人会鄙视一个不知道平水韵的人,哪怕是你创作近体诗,除非你要混诗词协会。

因为即使是近体格律诗,对押韵的要求也只是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而普通话同样可以按照新韵、通韵划分出平仄来。

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说普通话,那么我们写诗,只需要在用普通话朗读的时候押韵,保障诗的高低起伏、节奏感、押韵,作品就能称之为诗。

同时,如果还能遵守平仄相替、相对、相粘、押韵、对仗,写出四句或者八句的律句诗歌,那么也可以称作近体诗。

平仄格律是对文体的划分,我们可以选择不创作近体诗,但是要创作,就必须遵守。这是一道门,进不进随便你,但是要进就必须先打开门。

而新韵还是平水韵则不一样,虽然韵的变化会影响到门的形状,但是形状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人的口音变了、韵部自然就发生了变化,这个门从长方形变成了椭圆形,并不影响后来的诗人打开格律之门,进入近体诗的腹地。

但是古人通过长方形的门,创作出的作品都是长方形的。所以我们学习平水韵这个长方形,是为了赏析、理解古人的作品,学会那些长方形中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椭圆形作品中来。

不管长方形、椭圆形,我们都是进了平仄格律的门,我们都是近体诗的写作者。有人喜欢长方形,觉得古意足,那就写平水韵的格律诗,有人觉得长方形怪怪的,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只认得椭圆形(普通话),那就用新韵、通韵来写格律诗。

不过最好做出用韵标注——以示对古韵的尊重同时方便普通人阅读。

诗以言志。诗是写给人看的,所以我们到底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你得看你作品的受众是谁。如果是要求平水韵的协会或者比赛评委,用新韵就不合适了。如果就为了自己开心,让人读懂,新韵自然更加适合大众。

不管平水韵还是普通话,只要平仄发音在格律的某些关键位不出现出律,就没问题。

这是没有冲突的。

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也可以反过来问:

为什么网上一些人写近体诗要依平水韵?

个人喜欢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一些人写近体诗不依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