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论语》抄写陪伴营群里,看到朋友抄写《论语》的打卡作业,作业里的思考项里写道:“第三句是自问自答式吗?这是抄写至今孔子的第一次正面回答”。朋友指的第三句的原文是这句,如下:
【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啊,你们以为我教学是有所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的一言一行你们全都知道,我孔丘就是这样教书的啊!”
看到朋友的作业之后我心想着,一般初学者能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且也说明了朋友也是在很认真的去抄写,毕竟还没有学完整部《论语》,朋友的这种疑虑是跟自己当初初学《论语》有疑惑是一样的。
于是,为了能够消除朋友的疑惑,且继续鼓励朋友,我在群里回复她道:“第三句,我的理解不是自问自答式,因为才学到一半很多是不理解的,不用担心。因为等后期学到《季氏篇》第十六章的时候,结合来理解,就大概知道为什么孔子说这样的话了”。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陈亢。有一次,他看见老师和他的独子孔鲤在讲话,因为离得太远,听不清讲什么,他的心理就很好奇。又有一次,他看见了老师在单独教训孔鲤,老师神情严肃。这回他脑洞大开,认为老师在给他的儿子开小灶,对他们这群弟子留了一手。
陈亢是一个憋不住的人,他直截了当地问了孔鲤:“你得到过你父亲什么特别的教育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
朋友在群里回复:”我再看看,这种一句一句的不太好联系实际“。随后,我把陈亢问孔鲤的这段原文发给了朋友,让她结合起来理解。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鯉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鯉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每位朋友抄写完《论语》在群里打卡时,我都会去看思考的那一部分,有时候自己也会根据朋友的思考,主动在群里去探讨、去互动,希望这个群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起来。后来,发现这样做了之后,好像不太管用,因为很多朋友抄写完了之后直接打卡就完事了,即使自己在群里主动的去互动,也很少有人回复(至今只有一个朋友在回复,群里只要有一个人跟着我抄写,回复,我觉得这个群还是有存在的意义)。
后来自己也想通了,不要去道德绑架任何人,允许别人做别人,也允许自己做自己,去互动是我自己本身意愿的,在这个给过程中,自己这样做,思考是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我自己的,与他人是无关的。
也感谢这位朋友能有这样的疑虑,因为这样让我自己在脑海里重新去学习这个知识点加深印象与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当朋友有那样的疑虑时,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联想到了陈亢问于伯鱼的这段话,也算是知道自己学习《论语》的一个进度啦!
孔子的学生为什么认为孔子在教学方面有所保留呢?我也来谈谈我的理解吧。
原因一:
可能是由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为政篇》有学过学生问孝的章节,像: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结合这些章节来看,不同的学生问孝,得出不一样的答案,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伟大的教学方法。
原因二:
通过陈亢这样问孔鲤的意思,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来思考,就是你是他儿子,我们是他学生,在老师的眼里肯定儿子比学生亲,好的东西肯定会留给自己的儿子。
且在古代,也会存在很多行业真的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在,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完完全全都交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们都会了,以后别人再也不找师傅了。
还有过去的木匠们,师傅教的那些木匠,手艺没有师傅好,老家具没有师傅是打造不出来,因为老师总是留一手啊,猫教老虎,不教上树。
所以,学生们有这样的猜测、想法是正常的。
在《雍也篇》有过一章节,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把儒学只当成混饭本事的小人儒。
孔子教育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因为孔子一直在做君子儒的事情,君子儒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当孔子的愿景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时候,是希望这个天下变得越来越好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未来也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越多越好。孔子从来不藏私,有什么就教你什么,孔子真是恨不得掏心掏肺都给学生们,没有保留啊!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