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020.6.24    佳豫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解读论语第129天)

日经第434篇(子罕第九)

经典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自古忠臣都出自孝子之门,对父母是孝心,对长官、对公卿、对国家、对人民那就是忠心。

家里有孝心的人,出外就有忠诚,叫作:移孝作忠,只是换个对象,心还是一样的。

孔子说:“国之大事,唯祭与戎。”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祭是祭祀、丧事;戎是战争、国防。)

战争和国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民族能否独立;祭祀是我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一种连接,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缅怀。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大意就是:我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如果有一天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你们在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祭祖都是我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一种能量连接。

死去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的父辈、祖辈、祖先,所以祭祀是一种发自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流淌,是血脉相连。

很多人不太明白中国人的这种祭祀行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更是不太懂得如何祭祀。实际上有祭祀就代表有怀念,还有情感在。

孝和善都需要延续,祭祀是我们连根养根最好的链接,可以让我们不要忘本,是一种血脉的传承,整个民族都可以连在一起。

关于饮酒,儒家没有禁酒,但是绝对不允许你喝醉。《弟子规》上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佛家就戒得比较彻底,酒是大戒之一,五戒为:杀、盗、淫、妄、酒。酒能乱性,让你失掉智慧。

孔子这里说到的这四个事情不是小事,是大事,要是不用心去做,是做不好的。

古代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以孝治天下。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孝道,这是真正和谐社会的法宝。

孔子曾引用过《尚书》中的一句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尚书》其实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一看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虽然《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研读的。

那关于祭祀和饮酒,曾子也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规》里也说道: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

由于饮酒误国的大有人在,如夏朝的末代天子桀好饮酒,亡国了;商朝末代纣王好饮酒,亡国了;周幽王好饮酒,也亡国了。好饮酒,肯定贪美色,酒色一沾,肯定就堕落。

当然孔子这里的酒,也可能是个广义词,也就是说会迷惑人的,让人沉迷的,沉醉于其中的,都是属于酒这一类,不一定说喝酒才叫酒。

佛家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有我的时候,就会心生烦恼,就会执着;当无我的时候,就会放下,无忧。

《金刚经》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断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分是断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个见就是我们说的烦恼、妄想、分别和执着。所以孔子说:何有于我哉,也就是说,没有我,他老人家对于这4件事情都做到了,都放下了。

所以,当把这4件事情:事公卿、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做到圆满,那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