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利器OKR和教育那点儿事儿

最近几年,管理界和各企业很流行研究和推行OKR。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全称为“目标和关键成果”。大多数人认为它比较新,认为它起源于20世界90年代的谷歌,而事实上,它的历史可以再向上追溯到100年前。

在20世纪初,企业界非常痴迷的一位管理大神——弗雷德里克•泰勒,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首次把科学引入到管理领域,并展示了这套方法如何显著地提升效益和生产率的。

但是,随就出现了一些弊端,那就是没有把工人的“人”的这部分因素纳入管理体系中。于是20世纪的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里进行,通过改善工厂照明设备,发现工人的生产率也随之提升。随后,研究人员发现,根本原因是工人感受到了公司的关注,从而增强了工作动机。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因此,那个时候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如何调整工作环境因素,而把员工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忽视了。

在这个时候,“管理思想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中讲述了三个石匠的故事。

等等,你估计坐不住了。说好了谈“教育”的啊?


别急,给你讲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德鲁克讲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路人问三个石匠:“你们三个在做什么啊?”

石匠1说:“我在养家糊口。”

石匠2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

石匠3自信地回答:“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很显然,石匠1关注的是干一天活拿一天钱。石匠3的回答有效地衔接起了鼓舞人心的愿景。而德鲁克关注点在第二个石匠身上,这个石匠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进步——这个案例中是做全国最好的石匠。德鲁克认为,对于执行任务而言,高超的记忆固然狠重要,但是它必须同企业的整体目标关联起来。

你又坐不住了,对吧,认为我给你准别了一碗心灵鸡汤。


别急,你看上面三位石匠的回答,有没有想到孩子学习的问题。

当我们问孩子,你在做什么。

会不会孩子们的回答也有三种。

第一种:我在做作业。

第二种:我在当学霸。

第三种:我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一种回答的背后想法是:完成就行了。

第二种回答的背后想法是:我一定要做到最好。

第三种回答的背后想法是: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

和德鲁克关注的一样,我们也很关注第二种回答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和自己的目标联系起来,尤其12年教育之后考上大学,发现任务完成了,突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要么就是考入一所很好的大学,突然发现学校里比自己聪明的学生太多了,自己失去了优势,进而陷入抑郁的困境中。

在一个三、四口之家的家庭里,成员虽简单,但也可以用企业科学管理的方法来进行家庭教育。

拿上面的例子继续说,我们鼓励的是第三种学习态度,家长需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无论是绘画、唱歌、舞蹈、航模或其他。甚至,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就是喜欢一些兵器,经常买兵器的书、兵器的模型,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学习会退步。其实,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感情趣的方面,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像上面这位喜欢兵器的孩子,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并可以用兵器专家的故事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可以考上国防大学相关专业,类似这样的鼓励,既给孩子树立了目标,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知识,又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结一下: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转变自己,积极引导——锁定兴趣直达的目标——有效与当前的学习结合。

还没完。

德鲁克在他的书中说,专业人员将成为现代企业一个显著的特色,并很快意识到这种变化会让专业人员专注于个人成就而非企业的整体目标,这是很危险的!

于是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名为“目标管理”的框架,简称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其核心理念是:目标既应关注短期,也应关注长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企业在执行MBO时都偏离了德鲁克当初模型的初衷,这些急于求成的公司所犯的一大错误,是它们把原本应高度参与的活动做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僚运动。高级管理者把他们的目标从公司层面向下强制推行,而不管这些目标应当如何才能被有效执行。

敲黑板!

家长有时候也犯这些高级管理者的错误。不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拿全班的平均分或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和自己孩子的成绩比。

有一个行为产生的公式:B=MAT

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点

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为人父母的初衷是“立志做一个坏父母”,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是“立志做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

身为家长,可以借助上面的公式分析,孩子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动机不足,还是能力不够方法不对,还是没有一个学习的良好氛围。

说好了OKR呢?

由于很多企业对MBO的错误运用,使得这个方法遭到很多批评。但是,也有部分商业触角敏锐的人看到了隐藏在德鲁克这些话背后的巨大价值。其中,安迪•格鲁夫,他在1987年到1998年间任英特尔公司CEO,他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格鲁夫看来,一个成功的MBO系统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1、 我想去哪儿(Objective)?

2、 我如何调整节奏以确保我正往那儿去?

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掀起了一场变革,他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

,它被附加到“目标”(Objective)中就成为了OKR框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和MBO一样,我们都需要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我要去哪儿),但切记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目标,这样的话,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就会失去动力和目标感。很多大学生上课昏昏欲睡,下课熬夜打游戏,就是很多家长树立目标误区的结果。考上大学仅是实现目标和理想的途径之一。

利用OKR的理念,我们先帮孩子树立一个目标,再找到关键节点,制定任务。例如,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可以根据平时作业或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哪些是计算问题、哪些是理解题意问题、哪些是习惯问题,整体出来典型错题,制作错题本,然后与孩子共同商量统一目标,然后把一个月拆分成四周计划,每一周完成一个小目标,例如,克服某类题目的任务,每个月与孩子共同总结并及时对孩子奖励。

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学习管理学的知识也可以用于管理家庭事务、孩子学习。

当然,如果你不去试一试,我写的文字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管理利器OKR和教育那点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