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谈到小严作为摄影艺术生所面临的梦想与现实的纠结,本期我们来聊聊斜杠/跨界这个话题。就让我们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文学作品《未选择的路》开启今天的话题吧: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译本:顾子欣.英诗三百首:线装书局,2015.05)
聊到跨界这个话题,让我想到谢可纬女士,她就是一个成功跨界的典范。谢女士本科学医,后来去巴黎索邦大学改学了国际公法。
也许沿着医学这条路,她可以成为一名很优秀的医生,但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现在她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在卫生、教育、慈善、艺术等多个领域发光发热。也正因为她的多重贡献与影响力,她成为首位获得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章的美籍华裔。
谢女士的人生旅程丰富而精彩,上周六的直播,谢女士针对于现在大家很关心的中美局势还有美国暴乱等问题分享她的见解。更多关于谢女士的经历,请关注我的公众号,下周五的推文分享给大家哟~那么这周让我们来先来看看身边那些斜杠青年是如何选择的~
No.1
斜杠青年是什么?
根据百度百科,它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例如:韩寒,赛车手/作家/导演。
在我看来斜杠不仅仅是爱好广泛,而是认真的以此作为职业和身份象征。另外,斜杠也不是指为了谋生而无奈的去身兼数职,而是指自我丰富与多元化的主动选择。至于我们之后谈的跨界(Crosser),则是斜杠的一种特殊体现。
No.2
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林小鱼和福特(以下简称林和福)。他们的本职工作和摄影毫无关联,但却在爱好的动力下发展出摄影师的头衔,还是有些过人之处的,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林小鱼和福特的Instagram, 找他们约拍呀~
我:你们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呀?
林:通讯行业里面的一个小码农,天天写代码,测试通讯协议和设备。
福:化学分析,药品研发
我:你的工作和摄影之间有相互促进和影响吗?
林:没什么影响。我的工作是面对很多单调的黑白代码屏幕。工作中最希望看到颜色是我们控制界面上一串绿色,代表设备工作正常。如果是红色的话,估计我们很头大。而摄影中,我希望看到五彩缤纷的颜色。
福:应该没有吧,实验室都算是机密,拍了就废了-_-||
我:你们开始摄影是受了什么人的影响吗?
林:我喜欢的摄影师有很多,FAN Ho(何藩),喜欢他简单构图里面的光影的变化。
Bill Cunningham,喜欢在普通的人和街道上发现平凡人的美。他自己开创一个摄影门类,叫时尚街拍。跟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在大街上的广告时尚摆拍很不一样。
庄扬帆,在商业拍照里面引入各种“超现实”元素的一个摄影师。李屏宾,鲍德熹,这两位是电影邻域的摄影师,我很喜欢他们的电影里面的画面感,还有配色。
福:主要是身边的朋友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们都很优秀也会促进自己往他们的方向发展。本科的时候主要都是拍风光和人文。没事就开车出去逛,来到纽约朋友带我去时装周拍照,有时候同班同学会找我去拍拍人像之类的。密西根到纽约,周围朋友拍摄风格差异很大,拍摄内容也是很大,我基本也都是入乡随俗。
大师的话,我喜欢布列松,很喜欢抓拍,所以也在尝试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的风格拍照。想要通过镜头抓住时间点,创造出能引发共鸣的作品。(上文提到的何藩被称为“东方布列松”)
我:从摄影中收到的第一笔钱是什么心情?
林:当时帮一个比较小型的韩国公司举办的演唱会拍照,觉得可以免费看2个小时音乐会,还能赚几百美金,蛮不错的。不过商拍的要求也比较多,女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拍到,团体照要有,还有一定要好看!
福:大概14或15年,在国内时候,我朋友自己创建了个皮鞋品牌,让我帮他拍产品图册。他最先找的摄影师光线调的很烂就找我帮忙解决。我拍完之后他还觉得挺满意的,不过现在再看我感觉颜色不太行。如果我现在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帮他把鞋子重拍一遍。
我:摄影需要学吗?
林:拍照不需要学,摄影需要学。至少要知道摄影的三要素吧(光圈、快门、ISO),还需要看各种视频教程。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是不需要学的,但是按快门之前的准备和后期处理都要学。我也会从其他艺术作品中找灵感,比如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等。而且活学活用也很重要。
就像我最常拍的音乐会和舞蹈演出,看似简单,其实很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很多时候舞蹈表演灯光变化快,同时演员动作多。你要快速拍下舞蹈演员在台上最美的瞬间,有一定难度。特别像卡内基或林肯中心这样的大场地拍照,有时不允许随便走动。对摄影师来说,相当于固定视角了。需要大脑提前预测舞台上演出人员的动作。虽然实际情况往往超出预想,但还是要有预估。
福:器材还是可以自学一下,最好的教材就是说明书。其它的可以靠感觉,多看别人作品,多从教程中学习。一开始就是拿着相机拍嘛,但是起初因为相机角度不对,拍不出想要的效果,到后面拍得多了身体就习惯了。现在距离想到达的程度还差很远,但是感觉走得路已经挺多了,就慢慢看,慢慢学呗。
我:你摄影前后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林:摄影之后,生活好像变得更忙了。同时,也算给我打开了跟陌生人沟通的渠道吧。
福:拍风光和人文的时候稍微少宅了一点?拍时尚和人像让我从一个习惯了20多年的理工男审丑慢慢学习审美?以前总觉得好看的没什么用,现在也会去慢慢尊敬和享受了。然后慢慢发现摄影可以那么有趣。从以前拍风光和人文对瞬间的记录到现在通过摄影来记录创意,感觉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尝试的
像林小鱼和福特这样斜杠青年的生活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五光十色。一方面用摄影谋生有很多限制,另一方面本职工作也并不顺心。资本家们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雇员的数量和薪水,他们虽然工作领域不同却面临相似的剥削。
人在江湖漂,大家都不容易啊,不过至少还有摄影这样一个避风港,给心灵一个休憩的港湾,享受片刻的美好。
跨界=斜杠吗?
虽然都表达了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我看来,斜杠的多重职业可以像林小鱼和福特这样,完全做两份相对独立的工作。跨界则更强调的是1+1>2的一种内在和谐与统一。
梁文道曾说“很多看似斜杠,但有内在逻辑。我年轻的时候干很多事,其实我总觉得在做一件事,做电影剧本,杂志编辑,写专栏,做电台节目,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策划,教书,做一些机构顾问,好像都不一样,但贩卖的其实是同一种能力:组织讯息,从讯息中找出一些碰撞的地方迸发出创意,然后又把它清晰地用某种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
小结
也许在人生中,并不存在沉默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时间和金钱),因为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知识的跨界更有助于激发灵感,带来更多的机会。就像我们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忘了,而是与我们本身融合在一起,转化成我们的谈吐、见识、格局、与价值观等。
斜杠与跨界看似是一种让人渴望的美好人生,但是每个人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适不适合也只有自己知道,不能盲目羡慕别人的斜杠,也许我们做10件事没有成果的事还不如踏踏实实坚持一件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选择更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不浪费自己的天赋就好。
就像窦文涛说:“人不用太过理想,也不用太过现实,逐渐在必须干的事和喜欢干的事之间拿捏到了一个平衡点,就会进入一个比较心安的状态”
原文链接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的公众号“壹零说事儿”,每周更新小故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