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幽默,妥妥的处世哲学智慧

中国人的幽默功夫,古来都叫做滑稽、诙谐,自有一套处世哲学和智慧,与西方的幽默手段大有不同。

先来看两个西方的段子:

犯人正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犯人埋怨道:“怎么TMD这么远啊!”警察安慰道:“哥们,你已经很幸运啦,我们还得再回来呢!”

一个妙龄女郎进了性用品店,要买一根振动棒,老板说:“都在上面,自己选!”女郎认真选了半天说:“我就要那根红色的。”老板看了一眼,说:“小姐,那是灭火器!”


有没有会心一笑?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欢笑,所以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荤段子、红段子、黑段子、冷段子、灰段子。但这只是笑话,还算不上幽默。

笑话绝不等于幽默,这是大家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笑话最多就是一种拙劣的幽默,多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而真正的幽默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中国人的幽默并不好笑,听起来还有那么一点辛酸和泪水。

我所要讲的东西,就是解释中国人的笑和泪水从不分家的事实。一半讲理论,一半讲中国文人的幽默故事。

理论结合实际,才站得住脚。

想听一听中国人为什么幽默(即理论)的同学大可一饱耳福;想听听咱们的先辈们,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幽默(即故事)的同志也能满意而归。


在讲中国文人的幽默之前,请允许我先提一下我国近代的两位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和鲁迅先生。

林语堂先生是极力倡导幽默人生的大师级人物,就连“幽默”一词的翻译专利权也是属于他老人家的。

大家知道,“幽默”是英文humour一词的音译。它在西文的本义是“体液”,古代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性情或脾气都是由五脏中的液汁决定的。因此,humour一般指脾气、心情或癖性。

在近代的用法里humour则转化为诙谐、滑稽、暗讽、言语或举动生动有趣而含义深刻等。Humour常用俏皮、滑稽、讽刺等词联在一起。

当然,林先生当初把刚进口的humour译为“幽默”,在翻译界是颇有争议的。鲁迅先生就认为它容易被人误解为“静默”、“幽静”,十分反对。

但是,诚如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最终还是接受了林语堂先生“幽默”这一译法。

真正使林先生成为公认的幽默大师,并不是因为他的翻译,而是在于他积极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他在《论幽默》一文中解释说: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处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出疑惑,处处发现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跟着出现。


这就涉及到了幽默产生的本源。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式的幽默,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里给中华民族性定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是:

现四,梦一,幽二,敏三

“现”是现实性(或现实主义);“梦”代表梦想(或理想主义);“幽”是幽默感;“敏”是敏感性。

“四”代表最高,“三”代表高, “二”代表中,“一”代表低。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最具现实主义而较少理想主义,至于中国人的幽默感与敏感性也是比较丰富的。

不知诸位如何看待,我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中国人的现实主义来源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除了皇帝以外,官爵不能世袭,选拔官吏必须通过举贤或科举考试,所以中国没有世代相传的贵族。及时少数人能袭爵,也逐代递减,直至没落。

贫、富、贵、贱永远处于循环变化之中,谁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任你是诗书或将军之家,也难逃“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命运。

俗语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一种世事变化,使大多数中国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现实主义态度,“手中的麻雀胜过天上的凤凰”,抓住今天胜过幻想明天。

这种现实主义态度从积极方面看,能使人适应环境,知足常乐;从消极角度看,则趋于保住既得利益,胆小守成,不敢抗争。

伴随现实主义的是幽默的产生。

西方人说:“幽默就是将荒谬可笑按照它本来的情况加以描写。”可见幽默本身有种杀伤力,它是用来发现人类自身的愚笨、矛盾、偏执和自大等等劣质的。

中国的幽默尤其如此。


鲁迅先生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

在表象上(注意,是表象),鲁迅先生是公认的没有幽默感的文人,这主要来自于他的一些言论。

他在回应林语堂的“幽默人生说”时表示,他反对“幽默”,并说:

“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我们只有这样的东西,和‘幽默’是并无瓜葛的。”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公然宣称不爱幽默呢?

关键是黑暗的现实,使他幽默不起来。他说:

“‘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他当时的实际心态。

试问,这样的环境里,是不是有比幽默更重要的事要做?于是,鲁迅先生拿起了笔,也拿起了匕首和投枪。

实际上,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幽默方式,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个黑色幽默的高手,“阿Q胜利法”百年不衰,直指人性。

他除了“怒目金刚”式地战斗外,也常常冷嘲热讽,使论敌进退两难、苦笑不得。

鲁迅的幽默出自于他对自己民族固有缺点(即民族劣根性)的敏锐和洞察,结合他本身高水准的批判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基于此,才有了他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其中的黑色幽默味让你又笑又怕,它太深刻了!

幽默的功能如果仅止于“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的话,那自然是不足取的。

但事实是,幽默的功能绝不仅仅在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并非只有这样一种幽默。


中国人的“幽默”有几个“兄弟”:讽刺、俏皮、滑稽,性情稍有不同但极为相似。

我要说的是,中国的幽默是黑色的幽默。

虽然它不能代表中国的一切幽默,或一切幽默的中国人,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幽默没有不是被逼出来的,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类型,或讽或谏,都是“有意为之”,不是出于本能的反应。

东方朔是相声界的祖师爷,他有许多幽默的故事流传下来,最经典的便是这个“诙谐割肉归”(杜甫诗):

一年夏天,汉武帝决定赏赐给随从郎官一些肉。但等到天黑也没有传诏分肉。东方朔等不及了拔剑自己割了一份,并对同僚说:“三伏天,肉不宜久放,我就先接受赏赐了。”

第二天,汉武帝质问东方朔:“昨天你为什么不等赏赐诏到,便割肉而去?”

东方朔闻言立马脱帽谢罪,还自责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受赐不待诏,何等无礼!拔剑割肉何等雄壮!割肉不多何等廉洁!归家给妻子又何等仁爱!”

汉武帝开怀大笑说:“叫你自我检讨,你反而称赞起自己来了。”

于是又赏给东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去送给妻子。

一个回答不好,便是罢官免职甚至杀头的罪名。东方朔以他的机智,逼出了这么一段自夸自擂的回答,博君一笑,很幽默,也很黑色。

割肉这个故事,演变成《列仙传》中的东方朔偷桃。

可以说,黑色幽默是中国幽默文化的主流。


有了幽默就会有笑。

笑有许多种,苦笑、讪笑、淡笑、傻笑、讥笑、哄堂大笑、坦荡欢笑,自然也有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会心的微笑。

不可否认,那种属于最上乘的幽默,即把幽默当成生活的真相,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

但不管怎么样,幽默作为生活的润滑剂,总有它独特的魅力。

笑总哭要好,长歌可以当哭,长笑则可以益寿。

——能够幽默总是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幽默,妥妥的处世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