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与“丁”的传递

初二拂晓,天幕透着幽幽微光,58岁的村长穿上长袍、双脚套上锃亮的黑皮鞋,一身盛装打扮出门到镇上买灯。今年惠州博罗长宁镇埔筏村的朱氏姓族新添5个男娃,朱善同作为村氏族长者,要为这5个新生儿组织流传百年的传统年俗活动“点灯”。      

 “点灯”是典型的岭南民间习俗。去年出生的男孩,要在今年春节举行“点灯”仪式,由氏族内辈分高的长老、族长选良时开灯,并将花灯悬挂宗祠内,一年内添多少男丁,就挂多少彩灯,寓意着家族人丁兴旺,家庭前途光明。“点灯”民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岭南乡镇普遍流传此风俗。但因为宗族的差异,每个地方的点灯时间不尽相同,打个比方,隔壁东博村的刘氏宗族仅与我们埔筏村一路之隔,买灯时间就相差5天。       

“点灯”仪式繁琐、颇为讲究,请灯、接灯(即买灯)、护灯、升灯、送灯或偷灯、酬灯等,是惠州多个乡镇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活动。其中,“点灯”颇具规模的乡镇当数博罗龙华镇和长宁镇。                          

接灯

十三年见证村落氏族两百新丁     

在长宁镇埔筏村,今年已是朱善同做朱氏姓族族长的第13个年头。早在去年12月底,他已开始着手准备“点灯”事宜,统计村里朱姓家庭里生了多少个男孩,再到镇上扎花灯的店铺里预订相应数量的彩灯,接着就是掰着指头数“点灯”的日子。     

初二清晨4时许,村里的男丁们便起了大早。大家很在意今天这个日子。为自家点好炮仗后,便来到祠堂聚集,分发好锣鼓、炮仗等迎接彩灯的用具,一路敲打着锣鼓放着炮仗准备接灯。惠州民俗学家徐穗辉介绍,“灯”谐音“丁”,点灯仪式中,“请灯”也称“订灯”,即村族长到镇街订购彩灯;“买灯”雅称“接灯”,买灯当日,村族长带领长老队伍打头阵,率先到达镇街查看花灯数量是否齐整、扎花工艺是否合格,随后灯头公和灯头婆(生男孩家庭的父母)队伍到达,两队汇合便敲锣打鼓护灯回村。过去十三年里,朱善同村长已迎接了两百多盏花灯回村。                          

买灯

锣鼓震天 炮仗声鸣     

迎接花灯回村无疑是“点灯”仪式里最具人气的环节,除了接灯队伍的敲鼓燃炮和舞狮醒锣,还有沿路各户家庭与之斗炮,互掷炮仗以相庆。每每到了这时,奶奶便命我和妈妈在门口点炮仗响应接灯的队伍,应为按照规定,我们女辈是不能参加接灯队伍的,只能在家等灯头回到村口时放炮仗迎接接灯队伍。     

仪式上,买灯、接灯的两支队伍汇合,灯祖公长高举着粘贴或刺绣着族群姓氏的灯笼领头,灯头公跟随其后,在镇街中心人流众多处,围绕着由青壮年肩扛的氏族旗帜转圈。随后回村路上敲锣打鼓、燃放炮仗传递添丁之喜。长宁围村接灯的热闹氛围尤甚。早在年初二,长宁围村就开始买灯,两名灯祖公抬着朱氏花灯,灯头婆挑着装泥公仔的箩筐,锣鼓、舞狮紧随收尾,398米的炮仗在土地上燃放,“噼里啪啦”响声震耳,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护灯返村。    

护灯的队伍最终抵达氏族祠堂后,泥公仔和花灯被送入祠堂并码放整齐,为了避忌落地触霉运,灯头婆一直将装有泥公仔、蒜、葱、芹菜的箩筐挑在肩上近达5小时。在箩筐之物中泥公仔通常有福禄寿、状元公等,蒜、葱、芹菜分别寓意新生孩子长大会算、聪明、勤快。                          

升灯宗祠点灯

生生不息   

 “升灯”也称“上灯”,是“点灯”仪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升灯”要挑选老朱历的好日子,通常在“买灯”结束后的两天内举行。祠堂的条案上摆放一排盛煤油的瓷碟,每个碟内放入一根石棉灯芯,然后灯头公逐一上前点亮,添一盏灯寓意添一男丁,灯火点亮生生不息。

 此时灯头公需烧香祭祖,寓意祖先保佑家庭人丁兴旺。随后族长托着灯笼,宣布“上灯开始”,便通过一根细红绳的牵引,将花灯悬挂在祠堂的屋梁。   

 祠堂“升灯”结束后,进入到“送灯”阶段,由氏族长者带领,将花灯送到去年新生男孩的家中。花灯到家,灯头公往花灯中添点灯油,再将花灯悬挂在自家门梁上。长宁围一朱姓屋堂门梁挂着3盏花灯,表示这户人家十二年添了3个男丁。据奶奶称,有些围接灯之后要摆灯酒,即正月十三至十五是“开灯”日,在这期间摆酒宴席,庆贺一番。摆灯酒之日,外婆要送厚礼给外孙,礼品有衣服、背带、酒肉、三鸟(鸡、鸭、鹅)等。但因为我们这边年初二又是回娘家的日子,即要回女方的家庭,故我们村没有摆灯酒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里的买灯习俗已渐渐淡化,而我们村仍接灯日子里仍是锣鼓喧天一如往昔,这大概也是在农村生活的我们满满的福气吧。

                                                                                                 ——后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灯与“丁”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