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四

明朝的大儒吕坤,对于人的资质做了筋骨皮的划分。

一等资质深沉厚重

二等资质磊落豪雄

三等资质聪明才辩

他说聪明才辩出麒麟,磊落豪雄听天下,深沉厚重定乾坤。

这话该怎么理解呢?听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在他的儿子诸葛瞻八岁的时候,他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儿子聪明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就是孔融说的,小时聪明,大时了了。后果如其言,诸葛瞻阵前败亡,被邓艾一击而破。据《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在殉国前说自己有三宗罪,不能除黄皓、制伯约、守国土,死不足惜。

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呢,诸葛瑾的评价就更雷人。他说“恪不大兴吾家,将赤吾族也”。后果如其言,诸葛恪被杀,夷灭三族。当时很多人觉得诸葛恪就如同曹操手下的主簿杨修一样,是聪明尽显于外。但诸葛恪与杨修不同,他当时不会犯人主之忌,相反他得到了吴主孙权的器重与青睐。孙权曾对他赞不绝口,说是“蓝田生玉,有其父必有其子。”只是孙权在用他托孤之时也曾犹豫,因为诸葛恪刚而自用。但是实在那会儿朝中再无他人,不得已而用之。当时朝中唯一硕果仅存的老臣吕岱,就对他讲,让他遇事十思而后行。诸葛恪当场回怼,“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斯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是明恪之劣也。

吕岱无以答,为之语塞。

东吴陆逊,是擎天之柱,也曾对他说,“对于地位在我之上的人,不论在礼节上还是在内心中,我都十分尊奉。对于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则扶持接引,希望对他们有所助益。而你却不是这样,你对于地位比你高的人,总是气势凌之。对于地位比你低的人,总是内心鄙夷。这可不是什么安定根基的保全之道啊。”诸葛恪不以为然。

诸葛亮对他侄子的毛病也有察觉,曾亲自给陆逊写信,说诸葛恪性子粗疏,不适合当节度官,就是给军队运送粮草的官员,后来孙权改让他领兵。可惜的是,孙权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已死,如之奈何。

诸葛恪也曾北伐,大败亏输,但他与诸葛亮的开诚心布公道自贬三级不同,他用威严控制别人,找别人的错,借机打压别人,这谁能受得了!他成功的激起了政变,在吴主孙亮的默许下,一家三族都做了刀下之鬼。此前魏国的光禄大夫张缉就对司马师说,“诸葛恪不久死矣,威震其主,何能久乎?”后果如其言。

世人皆知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却不知道他的深沉厚重!

他16岁时自比管仲、乐毅,除了有限的几个人,时人莫之许也。意思就是除了几个人挺他,其他人根本不信。但他也不着急。身为布衣,躬耕南阳。

三国之时,很多有才华的人择主而事。有主动投奔的,有相互介绍的,有人主礼聘的,有强行征召的,比如诸葛亮一生之敌手司马懿。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晚上就派出了刺客,试验真假。曹操第二次征召,司马懿一看,再不出来全家都得死。只能捏着鼻子出来干活。但像诸葛亮这样,需要三顾茅庐的,绝无仅有。

三国后期,魏蜀吴各有一个顶梁柱。东吴陆逊是被逼自杀的。司马懿的深沉厚重是把不满暗暗隐藏在心里,终有一天爆发了出来。而诸葛亮呢,既能如鱼得水服侍明君,又能心甘情愿服侍暗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世人只知他的智慧才华,却不知道他的深沉厚重。孔明未出山时,那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六出祁山时,夙兴夜寐,军中罚二十军棍以上都亲自处理,每天的饮食,不过三四升。也就是一斤左右。司马懿评论“食少而事烦,岂能久乎?”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那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有一个叫杨颙的人,就曾经劝过他,“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诸葛亮听完,也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妥当,向杨颙表示感谢。但他为什么不去改变,直至累死呢?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为什么他非要坚持呢?如果说司马懿的深沉厚重是为了反叛,而诸葛亮的深沉厚重是为了竭股肱之劳,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