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遗产活化,助力中华文明传承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生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成立相关鼓励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于支持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制定评定机制,涵盖品牌塑造、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市场推广、文化内涵等维度,对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资金补助,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全面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采用打造文旅胜地、文创产品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发展,让文化遗产在大众的生活里“活”起来。

        二是要加大宣传发扬力度,做实做细大众推广。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建立区域内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出版了大量的研究科普著作,但相关资料受众面不广,群众了解不多、兴趣不足。所以,应当进一步梳理补充完善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借鉴先进研究理论,编制科普类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图谱,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出版一批精品传统读物和电子读物,收录进学校和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各地区因地制宜,在社会上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对当地文化遗产展开宣传,营造浓厚的了解学习文化遗产氛围。

        三是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培育高质人才梯队。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在“人”,唯有高质人才梯队不断层,才能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技艺类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取得了新发展,但存在市场需求考虑不足、就业难度大、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情况,导致专业梯队的建设发展并不理想。一方面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构建政府、学校、文化遗产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整合各方力量。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由教育部门主导、文旅部门和人社部门协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的评估,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关专业,重点加强两类专业的设置:一类是有较好市场潜力的,另一类是有较高文化价值但传承面临较大困难的。最后,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兼顾技艺培训与理论教育,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搭建实训平台,让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到职业学校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耕文化遗产活化,助力中华文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