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枫的偏执

重温旧剧《中国式离婚》,感谢蒋雯丽和陈道明老师的联袂精彩演出,包括咏梅,那个后来的国际影后,那么不动声色的优雅着,精彩着。

十四年前的电视还那么经看,也许是当时我们毕竟还年轻,看不懂五十岁以前的中年婚姻,也许,他们当时已经足够有能力有理解去出演。

虽然当年就有说法,不是中国式离婚而是中产式离婚,确实反映的不是中国大众的离婚苦恼,而是中产家庭的苦恼,也不仅仅说离婚的事,而是聚焦婚姻的存在和离散反映对中产阶级的反思。

中产阶级的问题在于得陇望蜀,生活质量对标的恨不能是李嘉诚和赌王家族,再不也得是欧美发达国家,最低就是京沪广深一线城市的上流。但生活的安稳和平静,精力的透支和消耗,对标的是最不愿意付出的同事。

这种焦虑的本质矛盾和无法破解是因为,在深深为体制和身份优越的时候不合时宜的焦虑着。

焦虑的林小枫为什么焦虑?因为,她看起来理性的规划生活:孩子的教育,未来家庭的风险防范能力,实际上只是追求比别人活得好的感觉,而且这个别人不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而是可能遇到的人,医院的,学校的,同学的,小区的。对于她而言,什么叫比下有余,那就是不求上进,要容光焕发,鹤立鸡群般才是品质生活。

问题在于,她并不想通过自己,或者通过夫妻双方去实现,而是一厢情愿的希望通过爱人去实现,夫贵妻荣才是既省力又最享受的高性价比渠道。

“林三条”中的两条,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问题上因为任何原因骗我,还有一条,不能任何原因和女性单独外出或者出差,五十以上的例外,真是荒谬。

她不觉得荒谬,因为她觉得她应该可以得到一切最好的。

生活给出的悖论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男人没有出息不行,安全但窝囊,也不见得安全。有了出息也不行,不窝囊了,但容易失控。辞职前后没有变化的是,林小枫注定在不断的焦虑中寻找一切假想敌。

因为这种患得患失,林小枫终于失衡了,从焦虑走向强焦虑,因为不能自我修复,所以线性偏执,开始不可理喻的超强监控。

剧中的林小枫,能力不算差,但可能只是中上而已,而且在这个层面中偏下端,但是偏偏自负甚高,认为可以配得上所有好的生活,这是她不遗余力去鼓励,当然她说是激将宋建平的原因。

林小枫是个目光如炬的人,也是个麻利的人,在宋建平的温和退却中,小枫的支配型人格得到完全发挥。冲动,一件女上衣就是铁证如山;鲁莽,一点不如意,就辞去教职;任性,没想清楚结果就大闹天宫,说是死也要死个明白;情商极低,动辄拂袖而去,动辄回娘家,动辄让宋建平没有面子,尽管是家里。固执,明明是偏执的一种分析,偏偏她认为理全在他这一边;自以为是,一个蛛丝马迹可以演变成一个所谓夫妻间的感觉,然后肯定正确,不容置疑,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她都是应该的。她理所应当做一切破坏性的工作。

随时准备战斗,随时准备拔剑而起,随时准备破釜沉舟。

所以蒋老师的设计真是好,永远是大步流星地行进,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的质疑,大刀阔斧的pk,气场全开的战斗。当歇斯底里的女神经附体,宋建平被逼的恨不得远离人间,只能假装ED,无奈的喝中药。

当然她最终会精疲力尽,因为她的战斗精神是有限的、体力是有限的、智力是有限的,但一切可疑的蛛丝马迹是无穷无尽的,可能的假想敌也是曾出不穷的。

于是,偏执的林小枫就会更尖锐的反击,更任性的出击,让自己张牙舞爪到满天空九阴白骨爪的程度。任何一次对话都要把语言变成一把倚天剑,洞穿对方永远无法企及的内心世界。越是抓不住,越是远,越是尖锐和控制,越是恶性循环。

林小枫最终能不能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度悲哀的问题,我看到的现象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生活会不会教育好林小枫,影片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结局,似乎是有可能的,放在生活里,这种可能性大吗?不大,现实里的林小枫们大概率不可能反思自己,而是归置于生活的不公平,自己的一腔热血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自己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付之东流,上天太不开眼了,或者男人太不是东西了,或者自己太善良了,还应该更有预见和控制力。

相对看起来和谐一点的结局就是“所谓人一样对待,鬼一样的防范”的妥协性政策。这个时候就纯粹是利益的取舍,而自己既怀着控制和笼络的胜利感,又怀着不得不屈辱的阴暗慢慢斗争。

生活怎么会教育人?学会教育自己的终究只能是自己,但这个切入点能顺利进入,寥若星辰般稀有,既需要渺茫的运气,还需要老天垂爱的智慧。

正确评估自己需要很强的理性精神、很高的认知范畴。而这是我们这个世界非常欠缺的,尤其是现在,充满着自以为是聪明人的今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小枫的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