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 第八章 泰伯第八【484】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2021-11-21

尽量孔子、司马迁两大伟人全力加持,知道吴国故事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一例。

原文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华杉详解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至德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而并不为人民知道,大家都找不到具体事迹来赞颂他。

泰伯让国的故事,前面提到过,这里再具体讲一下。

泰伯,是周太王古亶(dan)父的长子。古公亶父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最小,却比两个哥哥都先结婚生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祥瑞,古公亶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自己感叹:“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很希望姬昌能继承他的事业。

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是按照周礼,长子继位,父亲去世后,他会继位。他不在,是老二虞仲继位,季历是第三顺位继承人,怎么也轮不到他。为了不让父亲破坏规矩,引起政治风波,埋下政治炸弹,他就和二弟商量出走,让国给三弟。

两人乘父亲生病的时候,谎称进山为父亲采药,就一去不复返,而且远远地走到家人找不到的地方。走了多远呢,从今天陕西岐山县,一直走到江苏无锡,今天公路里程是1419公里。可见兄弟俩是一直走一直走,要走到天涯海角的态度,也确实走到了东海之滨。

两个哥哥都是肿了,季历顺理顺利继位,之后再传给姬昌,这就是周文王,果然开创了周朝的事业。

泰伯和虞仲到了无锡,与当地土人生活在一起,还断发文身,以示加入蛮夷部落,绝不西返。当地一千多家土人推举泰伯为王,泰伯这就创立了吴国。

泰伯去世后无子,虞仲继位,之后的吴国君主,都是虞仲的子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泰伯因为二弟听他的,被他带出来,跟他离家受苦,所以故意不婚不育,让二弟和他的子孙得以享国。这个,就纯粹是猜测了。

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有人能让国,因为好美名。泰伯则不仅有让国之德,却能隐名隐德,他跑得远远的失踪了,国人连他的生死都不知道,只知道说是去采药就没见人了。所以他也没有要名。周国知道吴国是自己一家人,是后来的事了,周武王追封泰伯为伯,封了伯爵。

和泰伯的地位和事迹,他的名誉应该不逊于伯夷叔齐兄弟。但伯夷叔齐的故事,妇孺皆知,而泰伯、虞仲的事迹,基本没什么知道。所以孔子说“民无德而称焉”,要替他们正名。

司马迁写《史记》,把吴太伯世家为列为世家第一,第二是姜太公,第三才到周公的后代鲁世界,一般认为吴国是蛮夷,都不是中原国家,司马迁将吴国放在第一,因为吴国创立者,本该是继承周天子的,他才是最“正宗”的。

但怎么样呢?尽管孔子、司马迁两个伟人全力加持,知道吴国故事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一例。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刘澔觉

做人必须要有德行,这是最低标准,至德对普通人要求有点高,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要求,不是没有要求,我们都是普通人,时代不一样,时代给予了那么多成长的机会,你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平庸的位置呢?

德是最本质的核心,没有了这份德,你再聪明也都是小聪明。疫情前运转的法则是钱,是资源,是快速的拿投资杠杆撬动更大的机会。

疫情后是文化,是要让我们活的更真实,更冷静,找到自己内心的位置,静下来,好好的慢慢的做事。

最近在帮助创始人提炼核心的文化,最终发现,我提炼的,并不是我去创新的,而是我找到的,他身上本来就有的,他也本来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他这个宇宙运行的内核。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 第八章 泰伯第八【484】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202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