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边界2

承接上一条,简单拓展一下。从《春秋》出发。

前段时间读《水浒》,小说里有一个不那么突出的人物——关胜,塑造得面目模糊,可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矛盾吗?非也。

关胜这个人物可以这么说,他差不多是关羽的复制,青龙偃月刀,红脸,最重要的是夜读《春秋》。

“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

“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一副对联串起了多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演关羽夜读《春秋》背后丰富的含义了呢?塑造出完美的忠义形象?为什么读《春秋》就可以塑造出忠义形象呢?《春秋》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能用这部书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时代呢?孔子的微言大义到底怎么解呢?

一连串的追问,其实也就是我想说的关于无知的边界。本质上来说,求知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宽边界的过程。恕我直言,《春秋》“无聊至极”!哈哈,如何解?明天再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知的边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