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站看《后浪》 ——不要对青年耍流氓!

      听说,如果你的朋友圈没有被后浪刷屏,代表你已不再年轻。看一眼朋友圈,庆幸自己还在年轻人的范畴。可看完后浪,突然对自己的青年身份有了一丝质疑,吓得我赶紧打开百度,原来世卫组织早就把青年的年龄提升到了44岁,捂着胸口庆幸,还能用青年的身份来看看这份宣言。

    本来也被何冰老师的朗诵感动的热血沸腾,但听到“世界是你们的”这一句,突然天灵盖一凉,因为最近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好像还是在币圈割走了一大波韭菜的孙宇晨老师,区别在于,他说的好像是“世界是我们的”。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过的青年,一旦有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我总会本能先怀疑一番,细细看了《后浪》文案,才发现,这是“前浪们”站在高点评价“后浪”的文章,你看,献礼青年的宣言,评价权还是在“前浪们”的手上。

    《后浪》里那些真挚的赞美,中国青年的生活真的如此简单和美好吗?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年轻人真的就如此包容多元吗?不见得。微博上越来越多人,手握键盘,因为不同一点不同爱好就能和千万人抬杠,“饭圈”“原耽圈”“古风圈”……,越来越来多的圈代表的应该也不是包容与多元。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在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后真的拥有了“前浪们”梦寐以求的选择权了吗?事实上,很多年轻人,连拒绝加班的权利都没有。不能离经叛道,不能不合时宜,不能不合群,选择众多,但生活依然没有远方。因为当我曾提刀跨马,想去干翻生活的时候,却被生活的无奈狠狠干翻在地。选择的自由从来不同于个体精神的自由,生活的每一粒微尘,砸在人身上,都是碣石。

      “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事实上,越多越多的碎片化阅读让我们的思考也越来越碎片,年轻人不再思考“我热爱什么?”,而被无孔不入的社交网络定义“热爱”,在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包装下的“精致”与“热爱”装成礼物的样子放在我们手上,平庸而普通的人不能再享受普通。结果我们只能在社交媒体里假装不凡,用互联网挡住背后的一地鸡毛,最后只能深夜在一篇又一篇贩卖焦虑的推文下点一个虚弱的赞。

        近些年,青年这个词的前缀越来越多,“丧系”“佛系”青年们过着996,熬夜,秃头,不婚、不育、不恋、无车、无房、无性的低欲望生活。现在,娱乐至死却披着“热爱”的外衣,告诉我:“萌萌,站起来!”不要用“热爱”否定我们的劳动价值,要知道,真正让我们发光的,是那些末班的公交,无人的街道,和啃了一半的肉夹馍。是真正为了心中所爱,而不得不对抗痛苦,无奈的,不能起舞的日子。真正的青年,一直都是在最富足的时代面对最惨烈的生活。

      不要简单的把人分为“前浪”“后浪”,见海知浪,浪的形态本就千变万化,更不要说,世界上更多的是那些与“浪”无关的平凡水花。不要只说,青年有无限可能,记得告诉我们,无限的可能也包含变得更差;不要说世界是青年的,记得告诉我们要拥有世界的代价。选择不是自由,娱乐至死也不是热爱。

      青年是眼里有光,是因为我们要在黑暗里独行;青年的心中有火,是因为我们身处陋室也愿意向着阳光。不要让励志鸡汤告诉你,你生而不凡。而是,诚实面对平凡的自己,选择照亮世界小小的角落。鲁迅说过:希望中国青年能够摆脱冷气,只向上走,哪怕只是一粒萤火,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每天工作超10小时连续两周的无病呻吟!无意引战,偶然看的朋友,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破站看《后浪》 ——不要对青年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