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开始读书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算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小小售货摊,里面的贝壳和珍珠以及海螺都是作者从浩渺的知识海洋中精心捡回来出售给大家的。喜欢自己去挖掘珍珠的小伙伴可能会觉得过于枯燥了些。
简单来说这本书类似于成功学吧,作者确实读了不少“工具书”,提升思维、认知、逻辑、克服懒惰等等,然后总结整理归纳成自己的东西,以自己的认知觉醒为模板输出出来。不能说不好,只是略感觉功利性以及表面化一点。读书感悟一般是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及处世哲学,融入到个人三观以内为好。不过这本书算是干货的集大成,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照理一些有意思的摘录如下:
◆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我们人类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已经迥然不同,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 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 (1)“最”字法。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让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遭遇的痛苦,等等。学会捕捉它们,并深入分析挖掘,往往会有丰厚的收获。
>> (2)“总”字法。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都是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绪波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关注自己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第一次走进某个房间、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个念头。心理医生在了解患者时往往也会说:不要思考,告诉我你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因为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不过,产生第一个念头的过程很短,如果不刻意练习可能感知不到,因为理性思考很快就会接替潜意识发挥作用。
(4)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
(5)身体。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 (6)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就像丘吉尔一样。
>>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
>>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 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 因沉浸能力的不同,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次。从大范围看,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如果我们希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炼这种品质,或许这正是改变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 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说明界线分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 “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 阅读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 学到了一个道理,时刻反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 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只会本能地告诉自己要更刻苦、更努力,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 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它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于1992年,其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工作法有点类似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 因为它符合学霸模式的所有特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 聪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在“想清楚”这件事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花时间,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欢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不费力。
>>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 正常吃早餐的人,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午饭后的效率峰值在14点到16点间出现)
>>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这是一件一开始我不可见,冥想并不只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心灵修炼活动。当我们用知识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看似虚无的技能正是我们的制胜之道。
>>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新概念。
>> 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