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问题是总结的我没回答上来或者回答的不好的小结,回答上来的被我省去了。
一个面试官面试了一个半小时,感觉这个面试官很nice,知识面比我广和深。踩了那么多雷,估计是没戏了!
各位看官,工作不好找,且好好珍惜当下的工作,记住: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关于C++为什么不支持虚拟构造函数,Bjarne很早以前就在C++Style and Technique FAQ里面做过回答
Avirtual call is a mechanism to get work done given partialinformation. In particular, "virtual" allows us to call afunction knowing only an interfaces and not the exact type of theobject. To create an object you need complete information. Inparticular, you need to know the exact type of what you want tocreate. Consequently, a "call to a constructor" cannot bevirtual.
出处:Stroustrup: C++ Style and Technique FAQ
含义大概是这样的:虚函数调用是在部分信息下完成工作的机制,允许我们只知道接口而不知道对象的确切类型。 要创建一个对象,你需要知道对象的完整信息。 特别是,你需要知道你想要创建的确切类型。 因此,构造函数不应该被定义为虚函数。
从C++之父Bjarne的回答我们应该知道C++为什么不支持构造函数是虚函数了,简单讲就是没有意义。虚函数的作用在于通过子类的指针或引用来调用父类的那个成员函数。而构造函数是在创建对象时自己主动调用的,不可能通过子类的指针或者引用去调用。
网络上还有一个很普遍的解释是这样的:虚函数相应一个指向vtable虚函数表的指针,但是这个指向vtable的指针事实上是存储在对象的内存空间的。假设构造函数是虚的,就须要通过 vtable来调用,但是对象还没有实例化,也就是内存空间还没有,怎么找vtable呢?所以构造函数不能是虚函数。
本人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这主要是因为用什么方式实现虚函数是编译器的事情,使用Vtable只是大多数编译器采用的一种手段,并不代表编译器实现不了虚构造函数,编译器之所以不支持虚构造函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必要,所以正好这种实现方式也不支持,巧合而已。
原文:https://blog.csdn.net/shilikun841122/article/details/79012779
2、c++11了解多少?哪些东西不用了,哪些新东西有用过?
3、智能指针了解多少?
https://www.cnblogs.com/TenosDoIt/p/3456704.html
https://www.cnblogs.com/SZxiaochun/p/8017475.html
1、左值和右值的概念
左值是可以放在赋值号左边可以被赋值的值;左值必须要在内存中有实体;
右值当在赋值号右边取出值赋给其他变量的值;右值可以在内存也可以在CPU寄存器。
一个对象被用作右值时,使用的是它的内容(值),被当作左值时,使用的是它的地址。
2、引用
引用是C++语法做的优化,引用的本质还是靠指针来实现的。引用相当于变量的别名。
引用可以改变指针的指向,还可以改变指针所指向的值。
引用的基本规则:
3、左值引用和右值引用
3.1 左值引用
左值引用的基本语法:type &引用名 = 左值表达式;
3.2 右值引用
右值引用的基本语法type &&引用名 = 右值表达式;
右值引用在企业开发人员在代码优化方面会经常用到。
右值引用的“&&”中间不可以有空格。
1、为什么在实例化子类的对象的时候会调用先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答:因为子类继承父类之后,获取到了父类的内容(属性/字段),而这些内容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初始化,所以必须先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进行内容的初始化.
2、在什么地方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
答:在子类的构造函数中的第一行会隐士的调用 super();子句,即调用了父类的构造函数
如果父类里面没有定义参数为空的构造函数,那么必须在子类的构造函数的第一行显示的调用super(参数);语句调用父类当中其它的构造函数.
如果子类当中的构造函数的第一行写了this();那么就隐士的那个super();语句就会消失..因为super()和this()都只能定义在构造函数的第一行.
原文:https://blog.csdn.net/qq_34787830/article/details/52194200
https://blog.csdn.net/iMatt/article/details/83834794
写了一个程序,比较简单,但是我把所有能踩的坑都踩了
/*把一个字符串转换为数字
-123nns---->-123
234bsvd--->234
edfoe-->0
*/
int change(char *str)
{
int a=0;
bool flag=0;
char *p= str;
if(str == NULL)
return 0;
if(str[0]=='-')
{
flag=1;
p++;
}
while(*p != '\0')
{
if(*p >= '0' && *p <= '9')
{
a = a*10 + (*p-'0');//我在这边少了一个-'0'
}
else
{
break;
}
}
if(flag)
{
return -a;
}
return a;
}
上面的程序有什么问题?测试用例如何写?
1、关于值的表示范围,如果数字超出int的表示范围了呢?
int的表示范围(32位)
https://www.cnblogs.com/cing/p/8038055.html
-2^31 ~2^31-1 我回答的是-2^31+1 ~2^31-1 所以又踩雷了
整型:
byte:-2^7 ~ 2^7-1,即-128 ~ 127。1字节。Byte。末尾加B
short:-2^15 ~ 2^15-1,即-32768 ~ 32767。2字节。Short。末尾加S
有符号int:-2^31 ~ 2^31-1,即-2147483648 ~ 2147483647。4字节。Integer。
无符号int:0~2^32-1。
long:-2^63 ~ 2^63-1,即-9223372036854774808 ~ 9223372036854774807。8字节。Long。末尾加L。(也可以不加L)
浮点型:
float:4字节。Float。末尾加F。(也可以不加F)
double:8字节。Double。
字符型:
char:2字节。Character。
布尔型:
boolean:Boolean。
类型转换:
boolean类型与其他基本类型不能进行类型的转换(既不能进行自动类型的提升,也不能强制类型转换), 否则,将编译出错。
byte型不能自动类型提升到char,char和short直接也不会发生自动类型提升(因为负数的问题),同时,byte当然可以直接提升到short型。
当对小于int的数据类型(byte, char, short)进行运算时,首先会把这些类型的变量值强制转为int类型进行计算,最后会得到int类型的值。因此,如果把2个short类型的值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是int类型,如果需要得到short类型的结果,就必须显示地运算结果转为short类型。
一、OSI七层模型
OSI七层协议模型主要是:应用层(Application)、表示层(Presentation)、会话层(Sess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物理层(Physical)。
二、TCP/IP四层模型
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从实质上讲,只有上边三层,网络接口层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
三、五层体系结构
五层体系结构包括: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五层协议只是OSI和TCP/IP的综合,实际应用还是TCP/IP的四层结构。为了方便可以把下两层称为网络接口层。
三种模型结构:
四、各层的作用
1、物理层:
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网络层:
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Internet的发展使得从世界各站点访问信息的用户数大大增加,而网络层正是管理这种连接的层。
4、运输层:
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QQ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会话层:
通过运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机名)
6、表示层:
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例如,PC程序与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其中一台计算机使用扩展二一十进制交换码(EBCDIC),而另一台则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来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层会通过使用一种通格式来实现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7、应用层:
是最靠近用户的OSI层。这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