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明代第一清官,捍卫底层人民正义!
明朝年间,人才辈出,有神童出身的唐寅,有心学大师的王守仁,有英勇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在另一个地方,一个平平无奇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超赶着同时代的神童天才,用时间弥补天赋的差异,用努力建立起信心,用生活的磨砺练就坚强个性,最终与他们并列齐驱,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海瑞,1514年出生于海南,叔叔伯伯都是进士出身,偏偏父亲只是个秀才,更可惜的是英年早逝,那时海瑞才四岁。无奈,四岁的海瑞只能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俗话说得好,为母则刚,面对丧夫之痛,海瑞的母亲更关注的是海瑞的成长。一时间家里没了顶梁柱,他成了半边天,生活十分拮据。
海瑞的母亲没办法,得不到海瑞叔叔伯伯的帮助,只能靠针线活贴补家用。艰苦的生活没有使海瑞母亲失去信心,她相信:虽穷,但不能穷教育;虽苦,但不能苦了孩子。
于是海瑞的母亲不管家里多穷,依然保证海瑞能够吃饱穿暖,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严厉督促其用功读书。除了学堂,就是母亲。这,就是少年海瑞的童年生活。
缺少父亲陪伴的海瑞,每天在母亲的监督下用功学习,在母亲严厉的教导下没有时间和其他伙伴玩耍,因此逐渐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慢慢地甚至走向了偏激,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以后他的为官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生活的影子,在海瑞的世界里只有黑白二字,不是黑,就是白。凡事有好有坏,童年的艰苦生活虽然让母子二人经历非凡,却也造就了海瑞的顽强个性以及不妥协的精神,在他以后的为官生涯中,从未改变过。
海瑞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是一个努力的人。放在今天来看这句话,是对一个人付出的怜悯,即所谓付出远远大于回报。海瑞的努力,超出了如今这个时代的认知。二十八岁,海瑞才考入县学;到了三十六岁,才光荣的考中举人,比起同时代的神童,海瑞并没有才华上的天赋。
在明代,考取举人就可以做官,不过有条件限制,得等到现任的官员退休得差不多了,空缺的名额出来了,才能有机会轮到你。因此,等到七老八十岁仍然等不到的大有人在。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全凭个人运气。而且,举人做的官,还是一些小官,终其一生最多就是八九品官员。入职流程更是复杂冗长,面试肯定少不了,就像今天的公务员面试,候选人有很多,但只选一个,要是运气不好没成功,又回去等吧。
海瑞无疑属于运气好的那一拨,等了五年就有了一个职位空缺,并成功面试通过,职位是福建某个县教育局的官员。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古代的教育局官员,职位连级别都没有,因此断定是一个苦差事没错,但这点苦对海瑞来说,从来都不算什么。
这一年,海瑞四十一岁,带着他的老母亲去了福建上任。
虽说已到不惑之年,但工作热情十足,好不容易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海瑞开始了其轰轰烈烈的职业生涯。既然是教育局的官员,工作就是使劲抓教育,为朝廷输送人才。于是,以往散漫的学堂规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海大人亲自严格执行并制定惩罚措施。对学生而言,似乎是换了一个人间,散漫惯了的学生们一时间觉得无比煎熬。还是那句话,凡事总有好的一面,这位新到任的海大人虽然严肃,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但却从不收取礼金,且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对无数学生家长来说,无疑省了一笔巨款。
海瑞对于追逐名利没什么欲望,其做官的动机就是有工作,既然领了朝廷的俸禄,就得尽心尽力做事。在明代的官僚体系中,海瑞虽不是一枝独秀,却也是少有的不屑于世故圆滑的高洁人士,在大多数人看来,此人也就只能在这小小地方了却下半生。不料奇迹出现了,还是出现在海瑞身上。朝廷任命海瑞为浙江某县知县,官至七品。对许多同僚来说,实属惊天骇闻,自己溜须拍马半生,也不见得能从这偏隅之地走出去,何况这海瑞如此不懂人情世故,又固执古板的人怎么就升到七品了。
俗话说,天道酬勤,海瑞的政绩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上头看到了,自然需要提拔你,充分发挥你的价值。溜须拍马固然存在,但毕竟只是官场的消遣,大家心里知道就行。朝廷还是需要真正能做事的人,无疑,海瑞是真正能做事的人之一。从历史长河来看,历朝历代不乏贪官污吏奸佞小人,贤良正直之士也层出不穷。正义与奸邪从来都是相互存在。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海瑞的这把火,足有燎原之势。海瑞一到浙江,就下令宣布废除以往的陈规陋习,即不准增加赋税妄图贪污。为何作此规定?因为明朝的官员,俸禄很低,只够自己生活开支,更别说雇佣仆人轿夫了,于是,地方官员动起了歪脑筋,想尽办法增加额外收入,赋税、徭役等都是敛财的手段。手下的官员刚开始不以为然,以为海大人只是做做样子,过几天就恢复理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令所有人乍舌的是,海大人一如既往的素衣,青菜豆腐,且自得其乐。
手下的官员惊了,再也坐不住了,为了争取一下自己的额外收入,于是纷纷罢工,向海大人示威。导致诺大的一个县衙就海大人一个人上班。当大家等着看好戏,等着海大人妥协,上门求他们的时候,海大人再次让大家震惊。海大人以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以一人之力,统揽县衙所有事,兼任师爷,狱卒,干得有模有样。罢工的官员们害怕了,再这么下去,自己的饭碗就丢了,工资少比起丢工作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回去干活。
慢慢地,大家习惯了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海大人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严于律己,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在明代,京城官员巡视地方,地方官员都会设宴招待,好好谄媚一番,到了海瑞这儿,所有巡视官员都要绕着走,所有人都知道海瑞的秉性,眼里容不得沙子,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可偏有不信邪的,非要挑战一下海大人。当时总督的儿子,仗着父亲的权势,到处游玩,地方不得不设宴款待,用的是公款,不用白不用,还能巴结巴结这位公子哥。到了浙江海大人这儿,不管用了。海大人不管是谁的儿子,只要你不是公务在身的官员,我不用接待你。这位总督儿子听说了以后,来到海大人辖区驿馆,见没人招待自己,便令随从大打出手,打伤了不少人。
海大人一听顿时怒了,对待流氓就得用流氓的方法,何况还是总督的儿子。于是命令下属带人把这位公子哥打了一顿,还将其随身携带的几千两银子没收了。下属们胆战心惊,害怕总督的报复。海大人临危不惧,写了一封信,化解了这场危机。信中写道“听闻总督为人正直,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下官实为敬佩,仰慕总督为人。不料近日,有狂妄小人冒充总督您的儿子,四处游玩,收取官员行贿的银两。下官为了维护总督大人的名声,于是将其逮捕,没收了银两,并将其羁押送予你处,交由总督处置”。总督大人看到这封信,又好气又好笑,没有再追究此事,只能说胡总督是个好官,却不是个好父亲。
在海大人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可官员的生活水平却直线下降,但又敢怒不敢言。临近年尾的时候,官员们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倒不是因为海大人奖励他们了,而是因为海大人要高升了,终于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于是大家欢欣鼓舞,庆祝海大人高升。天公不作美,总有事与愿违的时候,由于海大人政绩考核太过优异,于是提拔为浙江嘉兴通判,就地上任。这下大家全懵了,原来是浙江某个县的县令,现在上升到嘉兴地区的通判,人不但没走,反而管辖范围变广了。底下的人终于坐不住了,怂恿了七大姑八大姨,只要是认识的人,全部动员去弹劾海大人。
于是,在奸臣的谋划下,海大人失去了升迁的机会,改任江西某县知县,保住了官位。在海大人看来,江西和浙江没什么两样,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于是,在海大人的励精图治下,江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官员的生活可想而知,同样是直线下降,敢怒不敢言。
天道酬勤,海大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勤勤恳恳工作,总是会有人看见的。在京城,当时的户部副部长朱衡,就是伯乐,而海瑞就是千里马。在朱衡的推荐下,海大人再次升迁,前往京城任户部主事。工作地方变了,人没变。初到京城的海大人看见真正的贪污腐化和政治黑幕以后,忍无可忍,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奏折痛骂罪魁祸首——皇帝。在旁人看来,此举无非是自取灭亡,为人臣子胆敢挑战皇权。但海大人不这样以为,为人臣子,拿着朝廷的俸禄,理当为国家分忧,为民做主。于是,呈上这封痛骂皇帝的奏折后,海大人给自己提前买了一口棺材。后人语: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畏。
一切都在海大人的意料之中,皇帝震怒,按理说海大人即将舍身取义,但令人奇怪的是,悬在海大人头上的那把刀迟迟未落下来。为什么呢? 其实不难知道,因为皇帝不想杀他,在愤怒的同时,此时的嘉靖皇帝在奏折中还看到了另外一些闪光的东西----正直,忠诚,这些品质,虽然不讨人喜,却是朝廷需要的。当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冒犯皇帝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即使是忠臣也不例外。
于是,海大人只是被关押了起来,不杀你,也不放你。一直到嘉靖皇帝驾崩,海大人仍然待在监狱里。据史书记载,当狱卒听闻嘉靖皇帝驾崩的消息,于是几个狱卒商量着,又买菜又买肉的,给海大人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海大人见如此情景,以为皇帝的指令下来了,要取他项上人头,这顿饭想必是最后一顿了。于是开始大快朵颐,当吃完以后看见狱卒没什么动静,问狱卒为何还不动手。狱卒惶恐,向海大人禀明了嘉靖皇帝驾崩的音讯,并说,海大人不久应该就能放出来了,前途无量,别忘了照顾我们几个狱卒。
听罢,海大人的反应被无数人写进史书,再次震惊了所有人。海大人听到嘉靖皇帝驾崩的消息,顿时嚎啕大哭。嘉靖皇帝驾崩,海大人是真的悲伤,此乃真正的忠君爱国。可怜嘉靖皇帝一生偏爱严嵩等奸臣,想不到最后闻讯痛哭的,而是那个骂自己的海瑞。
《明史·海瑞列传》:“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果不其然,不久,海大人就被放了出来,官复原职,随后升迁至大理寺丞,官至正五品,大理寺是审判机关,海大人专管审案,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久,任命再次下达,任命海大人为都察院御史,官至正四品。都察院是监察机构,正好符合海大人的工作性质,惩处贪官,整顿吏治。
1569年,海大人任应天巡抚,所谓应天,指的是今天上海,江苏,江西一带的辖区。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肥差,如此庞大的辖区范围,光是赋税,就是一笔巨款,让人格外眼红。在官僚体系中,所谓官官相护,肥水不流外人田,海大人之所以能得到应天巡抚的职位,靠的是另一个爱惜人才的伯乐----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但令徐阶意外的是,海大人非黑即白的秉性,到哪儿都是一样。海大人到了应天以后,继续励精图治为民做主,大力打击地主恶霸,但令海大人吃惊的是,当层层迷雾揭开以后,发现应天地区最大的地主竟然是提拔过自己的伯乐----徐阶。
徐阶本人不算是大贪官,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仗着父亲的权势,大肆敛财,征收土地。说明徐阶大人的官做得不错,可是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是很认真了,不是一个好父亲。海大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很简单。我只知道你的儿子征收了百姓的土地,国法所不容,教育问题是你徐大人的家事,我不管,你把征收的土地退回来就行。于是一封封书信在海大人和徐大人之间你来我往。徐大人希望海大人能念及旧情,高抬贵手,自己愿意退出一部分地,留一部分自己退休养老。之前说过,海大人的世界只有黑白,旧情是旧情,工作是工作,丝毫不留情面。于是双方僵持不下,给了小人可乘之机。最后,在政治竞争对手的攻击下,群臣奋起直追,攻击徐大人管教不严,事情一发不可收拾,皇帝下令其儿子被判处充军,家产也被充了公。海大人只知道事情完美解决了,并不在意自己是否被人利用。
徐大人倒台以后,海大人自然不能独善其身,没有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持,很快,当了半年的巡抚就被罢官送回了家。此时的海大人内心愤怒,本想着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点什么,最后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于是,写了第二封骂人的奏折,这次不是骂某一个人,而是骂朝廷所有的大臣。骂曰“举朝之臣,皆妇人也”。而朝廷上下,无一人对此做出回应。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十二岁的海大人再次接到任命,南京吏部侍郎。到南京就职,海大人府邸门口门庭若市,前来一睹海大人尊容的人不计其数。海大人以为这些都是来伸冤的,于是逐一接见。不久,由于工作认真,海大人再次被提拔为都察院御史,海大人继续发扬考勤制度的优势,即使上班没事做,也得在岗位上待着。在此期间有不少人弹劾海大人,但皇帝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帝内心明白,海瑞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虽然皇帝不会真的重用他。于是,海大人在都察院御史的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到生命的尽头。直到1587年的冬天,死亡向他招手。发妻与女儿已经先海大人去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在海大人身边。海大人拼尽力气说出了最后的遗言“明日,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此话的来由是因为,每逢冬天,兵部会给予高级官员取暖的柴火钱,在海大人死亡那天,海大人收到了取暖的柴火钱,但经计算,发现兵部多给了六钱银子。于是有了这世所罕见的遗言。
海大人去世后,其好友前来为其料理后事,到了海大人住处,发现只有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以及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为官三十余载,几件破衣服和几个破箱子就是海大人的全部遗产。海大人出殡当天,为海大人送行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一人离去。只有老百姓,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而海大人,无疑是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如何评价海大人一生,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是为正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是为忠诚。简单的一句明代第一清官,不足以评价海大人的一生。其身上自带一种精神象征,是理想化的官员形象。其敢于直言皇帝的精神为后世传颂,宁死不屈的品格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独树一帜。我们无法洞悉其内心世界,但我肯定,其所代表的是底层民众所向往和追求的正义。比起同时代的张居正、徐阶等人物,海大人所代表的,是无畏的抗争,是力量。而张居正、徐阶所代表的,是解决问题,追求结果正义,他们所采取的手段是海大人所不屑的。而海大人追求的是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光环背后,由于童年遭遇,使得其养成了孤僻、激进的性格,但这些性格正好是他的武器,在那个时代,捍卫着人民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