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追《人民的名义》背后,是95后大学生的高度自信与深度思考

     (本文于2017年5月4日首发于公众号“仁侠青春”)

《人民的名义》剧照

       如果将95后大学生,政治,主旋律,反腐正剧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你会认为它们会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吗?似乎在某些人的印象里,现在的95后大学生,似乎对于政治,存在或多或少的疏离感乃至反感,尤其是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们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泛娱乐化的方式和逃避的态度,来面对政治。而带有政治意图的反腐正剧,主旋律大片,也逃不脱被大学生们选择性忽视的命运,毕竟,在自我性更强的95后面前,反腐、主旋律,正剧离他们太遥远,都是些高屋建瓴,不接地气的东西。还不如IP大剧、综艺节目、游戏直播等有趣、接地气的东西来的实在,娱乐自己,开心就好。似乎,在他们的眼中:95后大学生是一群不爱读书,不爱思考,不问政治,不关心国家社会的精致利己者。

       然而,作为一个95后大学生,我想说,倘若带着这些偏见来看待95后大学生,那么95后在你们眼里,永远是垮掉的一代。威·赫兹里特曾说过,偏见是无知的产物。你们这么看待95后,那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95后。那么,95后群体真正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我们可以尝试用开头的那几个关键词所碰撞产生的的火花——人民的名义追剧热潮来窥见95后大学生群体的真面目。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

       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下《人民的名义》。该剧是由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的同名原创小说改编,并且周梅森先生也是该剧的编剧,著名导演李路执导,40多位老戏骨实力出演的2017第一反腐大剧,被广大网友和媒体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

       如果给这部剧加上几个关键词标签,毫无疑问,必然是:政治、主旋律、反腐正剧。那么,当95后遇上《人民的名义》时,究竟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火!火的一塌糊涂!!!

       收视率接连破5,破7乃至破8,创十年国产剧史收视纪录,当之无愧是新世纪以来的剧王。而在95后的大本营——网络平台上,更是呈现碾压式的局面,全网点击量突破200亿。而在追剧的人群中,90后95后群体占据了4成,成为追剧的主体人群,而据笔者在身边的观察,身边的同学也大多在追这部剧,朋友圈里也被剧中网红“达康书记”刷屏。由此可见,《人民的名义》,这部主旋律,带着政治意图的反腐正剧,圈粉了95后大学生,并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响。

《人民的名义》主演

       透过95后热追此剧的现象象,我们来从中窥见95后大学生群体的本质。

       95后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自信!

       第一点,95后自信的根本原因。

       自从1998年我国进入到商品相对过剩的时代,95后的童年生活在商品相对丰富的经济年代。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95后与之前的几代相比,他们处于最好的经济基础时代,他们是中国高速发展的见证人,他们在一个可以平视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成长,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圆,他们,对于中国的未来和自身的命运,充满了自信。

       第二点,95后体现了高度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在《人民的名义》这部主旋律反腐正剧圈粉95后的背后,正是95后大学生们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们,敢于以更接地气,更有趣,更生动的形式来解读主旋律,解读政治意图。在《人民的名义》的二次创作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刷屏的表情包和衍生的流行语了。有人认为,这些只是95后这些年轻人的自娱自乐,好玩罢了。可是,扪心自问,你们真的懂95后吗?

       这些以泛娱乐化方式创作出来的戏谑,甚至搞笑的二次产物,只是我们作为互联网原著居民的一种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好玩的,能博人一笑的创作,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为我们明白,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好剧不应被埋没。你们说,我们不讲政治,不关心时政,这个锅我们不背。我们不仅在关注,而且,我们更是以我们95后的方式来传播,来阐述。我们希望,政治,可以以更好玩的方式解读。不是只有你们眼中的讲政治是讲政治,我们,会以我们这代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切的一切,是基于我们对于我们95后青年的亚文化自信。

       我们这代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在较好的物质基础上成长,在更开放的环境生活的基础上。我们这代人,既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在互联网这一工具的助力下,正在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95后大学生群体,也会深度思考!

       没有穿越、没有超级IP、没有小鲜肉的反腐正剧,《人民的名义》理应离年轻人很远,根本无法成为“爆款”,更别说掀起全民观影热潮。然而,现实却与之截然相反,为什么呢?据《南方日报》针对追剧的90后年轻人的调查显示,六成人认为此剧“大尺度反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可以照见现实,引发人们深思”。


剧中经典场面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追捧《人们的名义》,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反腐剧,更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大剧。当侯勇饰演的一个外表极其朴素,低调的贪官被查出贪污了2亿多人们币时,我们除了感叹老戏骨的精湛演技外,更多的是对这一非典型贪官形象的感叹。这部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真实,没有之前饱受诟病的脸谱化倾向,而是十分饱满、客观的刻画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这样的写实,正是我们想要的。这一切行为上的反馈,都是基于我们自身思考后的选择。

       我们在剧中,不仅仅看到了鲜活的演技,更看到了主创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在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我们惊讶的发现,阶级固化这个现象在剧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也发现,原来官商勾结可以到这种地步,权力寻租可以如此这般放肆。而剧中人物祁同伟的那句“改变我命运的不是权力而是知识”更是让人陷入到深刻反思当中,结合祁同伟本人的穷苦出生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到落到吞枪自杀前的绝望怒吼,这些和目前主流价值观不合甚至冲突的观点,深深的冲击着我们。

      《人民的名义》这部靠内在取胜的反腐大剧,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这也正是我们95后的追剧动力,我们,更是不局限于追剧,我们会关注对这部剧的深刻解读,我们,会以这部剧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在大学课堂上,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展示了自己对于这部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在各大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网络论坛,有众多关于这部剧的解读,讨论。因此,《人民的名义》受到广大95后大学生群体追捧的背后,正是95后对于目前中国的现实社会,对于中国反腐败斗争,对于自身命运的深度思考的具象化的表现,是我们对目前所思所想的最真实的呼应和反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总书记对于我们95后的寄语,既证明了我们95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不是不爱读书,不爱思考,不问政治,不关心国家社会的一代,我们是具有高度自信,我们会深度思考,我们,也关心着政治大事,关心着国家社会,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以我们95后大学生所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会以95后的名义来证明,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最后,请宽容有耐心地看待我们,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未来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追《人民的名义》背后,是95后大学生的高度自信与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