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中我们通常定义以下函数来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值: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a : b;
}
为这么一个小的操作定义一个函数的好处有:
虽然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写成函数有一个潜在的缺点:调用函数比求解等价表达式要慢得多。在大多数的机器上,调用函数都要做很多工作:调用前要先保存寄存器,并在返回时恢复,复制实参,程序还必须转向一个新位置执行
C++中支持内联函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函数的执行效率,用关键字 inline 放在函数定义(注意是定义而非声明,下文继续讲到)的前面即可将函数指定为内联函数,内联函数通常就是将它在程序中的每个调用点上“内联地”展开,假设我们将 max 定义为内联函数:
inline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a : b;
}
则 cout<
cout<<(a > b ? a : b)<
关键字 inline 必须与函数定义体放在一起才能使函数成为内联,仅将 inline 放在函数声明前面不起任何作用。
如下风格的函数 Foo 不能成为内联函数:
inline void Foo(int x, int y); // inline 仅与函数声明放在一起
void Foo(int x, int y)
{
...
}
而如下风格的函数 Foo 则成为内联函数:
void Foo(int x, int y);
inline void Foo(int x, int y) // inline 与函数定义体放在一起
{
...
}
所以说,C++ inline函数是一种用于实现的关键字,而不是一种用于声明的关键字。
定义在类声明之中的成员函数将自动地成为内联函数,例如:
class A
{
public:
void Foo(int x, int y) { ... } // 自动地成为内联函数
}
但是编译器是否将它真正内联则要看 Foo函数如何定义。
内联函数应该在头文件中定义,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函数。编译器在调用点内联展开函数的代码时,必须能够找到 inline 函数的定义才能将调用函数替换为函数代码,而对于在头文件中仅有函数声明是不够的。
当然内联函数定义也可以放在源文件中,但此时只有定义的那个源文件可以用它,而且必须为每个源文件拷贝一份定义(即每个源文件里的定义必须是完全相同的),当然即使是放在头文件中,也是对每个定义做一份拷贝,只不过是编译器替你完成这种拷贝罢了。但相比于放在源文件中,放在头文件中既能够确保调用函数是定义是相同的,又能够保证在调用点能够找到函数定义从而完成内联(替换)。
但是你会很奇怪,重复定义那么多次,不会产生链接错误?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A.h
class A
{
public:
A(int a, int b) : a(a),b(b){}
int max();
private:
int a;
int b;
};
A.cpp
#include "A.h"
inline int A::max()
{
return a > b ? a : b;
}
Main.cpp
#include
#include "A.h"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int A::max()
{
return a > b ? a : b;
}
int main()
{
A a(3, 5);
cout<<a.max()<<endl;
return 0;
}
一切正常编译,输出结果:5
倘若你在Main.cpp中没有定义max内联函数,那么会出现链接错误:找不到函数的定义。所以内联函数可以在程序中定义不止一次,只要 inline 函数的定义在某个源文件中只出现一次,而且在所有源文件中,其定义必须是完全相同的就可以。
在头文件中加入或修改 inline 函数时,使用了该头文件的所有源文件都必须重新编译。
复杂的内联函数的定义, 应放在后缀名为 -inl.h 的头文件中。
如果内联函数的定义比较短小, 逻辑比较简单, 实现代码放在 .h 文件里没有任何问题。 出于编写者和调用者的方便, 复杂的内联函数的定义, 应放在后缀名为 -inl.h 的头文件中。这样把实现和类定义分离开来, 当需要时包含对应的 -inl.h 即可。
滥用内联将导致程序变慢.。内联可能使目标代码量或增或减,这取决于内联函数的大小。内联非常短小的存取函数通常会减少代码大小,但内联一个相当大的函数将戏剧性的增加代码大小。
递归函数不应该声明成内联函数,递归调用堆栈的展开并不像循环那么简单, 内联函数需要在编译器展开,但是递归层数在编译时可能是未知的。
虚函数可以是内联函数,但是当虚函数表现多态性的时候不能正常内联。这是因为内联是在编译期,而虚函数的多态性在运行期,编译器无法知道运行期调用哪个代码,因此虚函数表现为多态性时(运行期)不可以内联。
inline virtual 唯一可以内联的时候是:编译器知道所调用的对象是哪个类(如 Base::who()),这只有在编译器具有实际对象而不是对象的指针或引用时才会发生。
代码示例如下: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基类
class Base{
public:
inline virtual void who(){
cout << "I am Base\n";
}
virtual ~Base(){}
};
// 派生类
class Derived:public Base{
public:
inline void who(){ // 不写inline时隐式内联
cout << "I am Derived\n";
}
};
int main(){
// 此处的虚函数 who(),是通过类(Base)的具体对象(b)来调用的,编译期间就能确定了,所以它可以是内联的,但最终是否内联取决于编译器。
Base b;
b.who();
// 此处的虚函数是通过指针调用的,呈现多态性,需要在运行时期间才能确定,所以不能为内联。
Base *bptr = new Derived();
bptr->who();
// 因为Base有虚析构函数(virtual ~Base() {}),所以 delete 时,会先调用派生类(Derived)析构函数,再调用基类(Base)析构函数,防止内存泄漏。
delete bptr;
bptr = nullptr;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