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建构系统在生涯咨询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涯建构系统在生涯咨询上的应用

      由以上的叙述可知,生涯决定的历程就是不断地实验,琢磨个人建构系统中与职业有关的区域,最后去芜存菁,让“建构”清晰起来。我们形容一个做决定果断的人是“义无反顾”,或“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这就表示他的建构系统已经琢磨得棱角分明。这种人通常能精准地预测一个选择可能的利弊得失(Kelly,1955)。

      了解个人建构状态的最佳方法,就是上一节谈到的方格技术。在方格技术中,我们运用元素来产生个人建构的认知地图。方格中的元素性质并无限制,只要与生涯决定有关者均可。一般多用于让被试列出将要选择的职业,其实方格技术的潜在功能尚不只如此。有的学者为了要让被试知道其对于工作世界的知觉建构,在元素中列入有收入的活动(工作)与无收入的活动(休闲)(Brook& Brook,1989)。另外,有的学者以工作伙伴、督导、下属等为元素,分析被试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Stewart& stewart,1981)。所采取的元素可以不同,原则却是一样的。本节所举的案例中,例一与例二(Cochran,1987)均以职业活动为元素。

一、案例一

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小真梦想上大学,而且希望将来一辈子从事助人的行业。她曾经想过社工人员、咨询心理学家、人事经理以及好多好多的工作,但是都必须再受教育。可是一想到要再上大学,小真的旧创隐隐作痛。她曾经上过大学,因兴趣不合而休学,目前在一个小镇上当秘书。几年后,她当年的同学纷纷从大学毕业,找到能发挥兴趣的工作,个个看起来乐观而自信,不像她那么委顿郁闷。这一阵子内心深处又蠢蠢欲动。她觉得自己必须再做一个决定:我是否必须在这个秘书工作上,天天处理文书,就此终老一生?我是否应该辞职再上大学,或者只要请假出去散散心?

      为了帮助她形成一个决定,咨询师为她实施了“生涯方格”。小真做的是自陈式的。从结果看,她的生涯建构集中在两个类别上:一个是社会意识与人际关系,另一个是工作的内在脂赏。两者稍有关联。在第一个类别上,她真正喜欢的是和人有非正式的、真实的接触,讨厌作秀式的社会接触;她期待能真正帮助别人启发内在的潜能。在第二个类别上,她喜欢创造力、独立性、负责任与工作挑战。在她做决定的“框架”上,此时最大的冲突隐然浮现。凡是与正面架构(创造力、真正的接触、独立性、负责任等)有关联的职业,同时也与她痛苦的经验(没有信心)相联结。在过去,为了逃避缺乏自信心的煎熬,她所选择的避风港都是“机械性的”、“枯燥的”、“受挫的”、“像演戏似的”(缺乏真正的接触)工作。她进入成人工作世界的第一个选择,是“逃避所忌”而非“选择所爱”,过得简直就像行尸走肉。她原本期待“所忌者”能有所改善,多年来却依然故我。时至今日,虽然想进大学的念头死灰复燃,心中仍存有强烈的趋避冲突。

      生涯建构之间的冲突在个案身上是常见的现象,也曾出现在研究调查上(Cochran,1983b; Cochran&Giza,1986)。有许多方法可以克服冲突。例如,寻找替代方案;专注于主要价值,忽视次要价值;用建立价值优先级的方法,改变、修饰或松绑顽固的建构意义;仔细默想各个价值在生命中的角色等等。在目前的状况下,如果小真能够变得更有自信,或学习如何消除不安,冲突自然会烟消雾散。

      为什么不干脆放弃做决定的问题,直接处理她的自信心?在别的案例中也许可行,这个案例却值得再斟酌。模模糊糊、笼笼统统的自信心,和在特殊项目上的自信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时候决定这样的讨论是短视的做法,有害无益。事实上,她一直希望安排一次旅行,可以建立信心,也可以逃避做决定的事。无论临床证据(Greenwald,1973)还是调查研究(Jannis& Mann,1977)都指出,改变的决心加上绵密思虑、谋定而后动的决定,即使遇到细琐的挫折,也不易动摇。现在的问题不只是自信心的问题,何况她也从没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心。从马斯洛(Maslow,1968)的观点来看,做决定的问题是一种“匮乏动机”(deficit motivation)面对“成长动机”(growth motivation)的问题;按凯利(Kelly,1955)的观点,做决定的问题是一种“安全感”面对“冒险性”的问题:究竟是要逃避消极的人生,还是(带点风险的)追求积极的人生。这种决定是一种生命计划的基本转折。她所面临的是基本生命情态的决断,这种生命情态会凌驾心中一般情事的选择。

      考虑至此,咨询的目标得转移到帮小真做一个这样的决定。一种方式是采用平衡单(Ja-nis& Mann,1977)(见第八章),列出上大学或不上大学的优缺点。这个方法可以强迫一个人去注意目前状况的优势。不过也有学者指出(Tschudi,1977),一般人对目前状况的优势会视而不见。小真也会如此,秘书的工作不是她的梦,里面看不出有什么吸引她的地方。看来平衡单对她也不管用。第二种方式是采用阶梯法,检查高一层次的内在价值。阶梯法(laddering)(Hinkle,1965)是一种抽取较深层价值,进入中枢建构的咨询方法;治疗师运用口语技术,在当事人的两极建构中抽取出高位阶的意义(superordinate implications)(Neimeyer& Neimeyer.1987,p.309)。我们看看以下的例子。

治疗师:对你而言,最基本的选择似乎是“上大学”与“保留现状”,而你比较倾向上大。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上大学而不愿意保留现状?
小真:我宁愿觉得自己往前迈进。
治疗师:而不是?
小真:原地踏步。
治疗师:为什么你宁愿觉得自己往前迈进而不是原地踏步?
小真:如果我一直在前进,我会觉得我的潜能可以发挥出来。

      不管会抽取出何种建构内涵,始终以同样的句型“为什么……”追问下去。“阶梯法”可以一直进行到使最后的建构水落石出,让当事人无法自圆其说为止。如果治疗师不想让整个过程变成僵硬的一问一答,也可以引导成像意义的探询、意见的交流一样。小真的结果整理出来是这样的:


      “阶梯法”不仅仅是让一连串有意义的底蕴“真相大白”,最重要的是引发出“一个改变的个人理论”(a personal theory of change),让一个人从层层认知的栓桔中松绑。整个逻辑是这样的,第一,从停滞不前变成生龙活虎。第二,在新的环境中体验到往前迈进以及发展潜能的喜悦。第三,这种改变会使她兴致盎然,也更讨人喜欢。第四,如果在新环境中得到的肯定越多,成长与改变越快速,她对自己就越有信心。这些都会让生命中累积更多的快乐。有关阶梯法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见下节。

      以个人改变的理论看,她的改变阶梯是相当合理的。只是在改变的过程中,仍需旁人扶她一把,以免受到不切实际的期待的影响。她的“理论”包含了一组可行的改变计划,有时需要加以修饰,尽量避免大幅度的变动。只要她按照计划进行探索,即使原有的梦想到最后未能实现,也会有许多适合的职业供其选择。整个咨询方案的精髓是,她的计划允许她进行生活的实验;借着对这个实验的评估,她渐渐形成自己的生涯理论与做决定的框架。

      简单说来,从头到尾,咨询的目标就在寻找执行生活实验最恰当的框架。而方格技术与阶梯法最大的作用在于提高当事人的觉察,促进其探索行为,将隐含的建构明朗化;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出一个可行的、真实的模式,指导生命中的探险之旅。人若是被禁铜在生命的建构中,就会进退维谷;人要做自己生命蓝图的设计师(Ryle,1975)。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发现或创造当事人建构中的新形式,使当事人摆脱认知的藩篱。有关阶梯法的实施,将在第四节详加说明。

明天分享案例二,22岁大学生的生涯计划一团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涯建构系统在生涯咨询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