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利用技巧

初中语文教材利用技巧

(一)学习、借鉴课文中的句式

句子写得好,句式结构优美,也是作文质量高的表现之一。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好的句式不少,可以见机进行借鉴。如课文《从宜宾到重庆》中使用了一种假设式对比、比喻的句式,给文章增色不少——“如果说长江是人体的主动脉的话,这南广河充其量也只是一根小小的毛细血管”,“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这种句式点缀在《巴黎的桥》中,也给人以美感。

为了提高中考作文的语言质量,可以学习、借鉴课文中的一些句式。

1.情感丰富的句式如: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这是“第二人称”抒情句式的一个组合。这类句子由作者直接面对人或物,先“呼告”,接着用“你”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颂扬之情、哀痛之情……

在这样的句子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陈述、反问、感叹等句式,可以将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揉和在一起使用,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反复、排比、设问等辞格。

2.精炼畅达的句式如:

·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细细品味一下上面打浪纹号的内容,,它们之中的“每一个”都表示一个画面,都起着一个句子的作用,好像在叙说一种情景。就拿第一个句子来说吧,它的意思就是:她穿着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她穿着咖啡色的西裤。这种句式简洁,含蓄,干净,爽朗,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3.辞格连用的句式如: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打浪纹线的句子,是一组连续用喻的句子,句中用了8组比喻来描绘云的姿态,这样的句子全面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描绘事物,给读者一种淋漓尽致的、美不胜收的感觉。

4.表达生动的句式如: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上面有两个由“看吧”引领的句子,表达生动,我们姑且把它们叫作“‘看’字句”。这种句式妙在一个“看”字,“看吧”充满了感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它表现着作者的的喜悦、赞美、惊叹、敬佩……之情;“看吧”充满了友情。作者轻轻的呼告,撩拨着读者的心扉,牵引着读者的视线,让读者带着亲近的感情,去欣赏所面对的事物。

5.突出重点的句式如: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这个句子重点突出了“称呼”,打浪纹号的部分就是其代表。作者在文段中对先生一口气使用了六个称谓。可以说,这是作者抒发感情的的特殊方式,是热爱之意尽情喷发的生动表现。六个称谓各有角度而又“一气呵成”,真可叫做激情澎湃。

6.结构巧妙的句式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是一个美妙的句式,结构十分巧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牵动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景物。“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盎然。

7.组合精密的句式如:

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

这是一个组合十分精致的长句。从句子的类别看,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议论句;从修辞方法看,这是一个排比、反复句;从论据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事实论证句;从在段中所起的作用看,这是一个支撑句。

这个长句最为优美之处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各个分句结构的整齐,每个分句的主语中都写了三个人,每个分句中都使用了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一是内容上高度的概括性。四个分句反复咏叹,从不同的角度鲜明地支撑着: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8.显现力度的句式如:

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这是一个“连续假设”的长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也是一组排比句,这样的句子,形式美观,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是造福子孙的势力战胜呢,还是贻害后人的势力战胜?是目光远大、福国利民的势力战胜呢,还是鼠目寸光、祸国殃民的势力战胜?这就要看“下回分解”了。

这个句子,从语法看,是选择关系复句;从修辞看,是设问。作者反复设问,是要用这种表达点示出两种势力斗争的尖锐性,是要用这种表达来抒发内心的焦虑之情,是要用这种表达来震撼读者的。

这些无愧于党员称号的老革命家的耿耿丹心,可与日月齐辉。而那些饱食终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所用心,却汲汲于各种不正之风,甚至贪赃枉法,出卖人格,丧尽国格,干出种种令人不齿的勾当的人,在这些襟怀坦荡、鞠躬尽瘁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面前,能不愧死?

这是一个对比句,是一个反问句。作者力图运用对比使光辉的形象更加光辉,使可恶的形象愈加可恶,从而表达出心中强烈的爱憎。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么?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么?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么?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高楼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

上面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是:1.排比和反问连用,2.用每一个句子谓语的变化造成句法的变化,3.句子的意思层层深入。因此,这一组句子连贯有力,气势奔放,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练习]

1.仿照下面的句式,各写一个句子。

①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会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住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

②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③这一切都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④人们争相传诵这成绩,而在我眼中,不,在心中,却是那随着

悦耳的枪声彻底破碎的、代表耻辱的“零”。⑤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⑥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⑦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⑧如果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是珠光宝气的盛装王后,则连接城岛和左岸拉丁区的小桥就是朴实无华的小家碧玉。

2.读下面的短文《夏》,看哪些地方学习、借鉴了课文的句式。

夏,有明媚灿烂的阳光,有绿草如茵的大地,有美丽圣洁的荷花,有轻盈可爱的蜻蜒,更有无限的热情与活力。

夏,明媚多彩的夏;夏,活泼迷人的夏;夏,富有诗意的夏……

我爱夏的热情奔放;爱夏的轰轰烈烈;爱夏的力量与魅力;爱夏的天真与烂漫。

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就仿佛感受到夏日明媚灿烂的阳光。

每当看到母亲日夜操劳的背影,我就似乎看到夏日古木献出的一片绿荫。

每当听到耳边响起银铃般的笑声,我就依稀想到夏日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

夏季像天真烂漫的孩子,欢笑着,奔跑着。

夏季像活力四射的少年,散发出无限的光与热。

夏季像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少女,以嘹亮的歌声迎接多姿多彩的每一天!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1年5期作者:是雪非)


(二)学习课文中精妙的表现方法


课文中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我们要深入其中,找到带规律性的知识,以指导我们平时的作文和提高中考作文的质量。下面以描写为例进行说明。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场景、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课文用丰富的例证告诉我们如下知识。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地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描写、刻画。如《夜走灵官峡》中对小成渝的外貌、语言神情的描写,《小麻雀》中对小麻雀眼睛的描写,就是正面的描写;又如《看戏》中对舞台的描写,《海滨仲夏夜》对霞光、星光、灯光、月光的描写,也都是正面描写。

(2)侧面描写是一种通过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言谈、别人的衬托或景物的烘托——即通过“他”或“它”来表现被描写的对象的方法。以“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表现人和景”为例,在《第二考试中》就出现过几次。如侧面描写景物——“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断枝残叶狼籍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又如侧面描写人物——“他端详着表上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另外,像《这不是一颗流星》用回忆的方式写小浩波和阿婆、《荔枝蜜》用老梁的言谈来赞美小蜜蜂,都是侧面的描写。

有时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夜走灵官峡》对成渝的正面描写,一方面揭示着成渝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又表现着成渝爸爸的优秀品质,具有一击两响的作用,可谓表达精妙。以成渝的语言为例,他说过“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岗)位。”每一句话都从正面表现出成渝把自己幼小的心灵献给了伟大的建设事业,也从侧面表现出成渝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表率作用和教育影响。作品正是由于运用了这种手法,主题思想才表现出更深一层的含义。

2.简笔勾勒与细笔描画

(1)简笔勾勒就是用少许的笔墨、简洁的语言对人物、景物进行描写。如《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伊玲的肖像描写:“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三个短语组成一个句子,整体地勾勒出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女青年的美好形象。又如《驿路梨花》的开头,是对环境的简笔画:“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仅此一笔,就带出了千山万岭。

(2)细笔描画这种描写方法也叫做工笔描画。就是用细腻的手法精细地描绘人物和景物,使描写的对象毫发毕现,逼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如以后我们将学习的《故乡》,其中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就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方法:“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一个穷苦的农民形象,在作者的精细描画之下,栩栩如生地立在我们的面前。

3.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直接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其笔法多种多样。《济南的冬天》的写景中就有不少的地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例如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三个比较而突出济南冬天的无风、响晴、温和的特点,然后进行“议论式的抒情”,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又如文中写小雪的一段,作者先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句总提全段,然后描绘了雪中之山的绚丽多姿,接着以“描述式抒情” 结束全段:“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再例如文中勾勒了古老济南城内城外的全貌之后,紧接着进行了“联想式抒情”,说古老的济南,“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在这样短的篇幅之中,作者用了不同的方式借景抒情,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了不寻常的语言功夫。

(2)情景交融

也就是以情衬景,景中含情,浑为一体。如《春》,作者描绘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意在歌颂春天的活力,抒发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所以在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的过程中时时有着情感的渗透,文章因此而色彩明丽,传神感人。如文章的开头,通过“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作者直陈了他那“盼春”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又如文中用博喻的手法描绘春花、表现春雨,透露出作者的一片热爱、欣喜之情。再如文章的结尾,在颂扬春天的一组比喻之中,更是表现出作者的憧憬、向往之情。全文的画意诗情醇浓,让人领受不尽。

4.课文还告诉我们记叙中人物描写方面的知识


人物描写的内容很多,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记叙中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大而言之,就是要服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小而言之,则要注意下面一些具体的操作要领。


(1)对人物进行描写,要简洁明了


描写不等于摄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物的相貌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一丝不漏地表现出来。


我们要学会于三言两语之中准确地把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特点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如《我的老师》中对蔡芸芝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作者描写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的形象,就仅仅用了这么一两笔,惜墨如金又恰到好处。

(2)对人物进行描写,要突出特征

要着力于最能表现人物外貌和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如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通过对小浩波眼睛的三次描写,表现了小浩波心灵的美好。课文《分马》,用老孙头在老王太太挑小儿马时说的几句话,鲜明地表现了老孙头的自私而又有点儿狡猾的性格特点。

(3)对人物进行描写,要符合身分

在描写中,要准确、恰当地表现人物的年龄、身分、地位、所处环境、学识修养等等,不可千人一面,不可随便套用现成的话。比如都是语言描写,都是写很懂事的孩子,《小橘灯》中的小姑娘和《夜走灵官峡》中的成渝,由于性别、年龄、时代、所处环境的不同,其语言的表达就带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4)对人物进行描写,要写出变化

不要平面地、静止地描写人物,让人物在同一篇文章中总是那些动作、神情,而要随着文章的记叙写出人物的变化。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进行了多次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心慌、诧异、难过、后悔,写出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同情和敬爱,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对人物进行描写,要调动手法

不可*堆砌形容词来对人物进行描写。有时候,可以用简笔勾勒的方法,如《小橘灯》中对小姑娘的外貌描写;有时候要细细地进行描画,如《傻二哥》中对傻二哥上街卖糖药时外貌的描写。有时候可集中笔墨,有时候可分层表现;有时候可用形容,有时候可用比喻;有时候可进行“单项”的描写,有时候则要进行综合的表现;有时候可轻轻带过,有时候要突现细节;有时候要进行正面描写,有时候则应侧面烘托。

[练习]

1.以课文为例,说说怎样描绘人物的手。

2.以《一面》为例,说说它的抒情特点。

(提示:1.可静态描绘。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我的叔叔于勒》对于勒的手的描绘。可动态描绘。如《七根火柴》中对无名战士、《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手的描绘。描绘人物的手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写好手的特定的形态,一是写好手的特有的动作,用以反映人物的经历,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

2.文中之情,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表现出来:①饱含深情的描述。如从三次肖像描写。②充满激情的议论,如结尾的一大段议论。③深切动人的称谓。如描述中对先生一口气使用的六个称呼。④达意传情的标点。如在对先生的六次称呼中,使用了四个感情号。)

(三)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写作技法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就是从课文材料中提取出有关写作的专题指导性的知识。如果对各种写作技法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那么在写作构思上就会知道如何取舍,如何调整。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要突出“特别”二字。其含义有,第一,这种技法极为常用;第二,这种技法对于提高中考作文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我们必须掌握记叙中穿插议论这种写作技法。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是记叙文最为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其难点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先应了解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时候议论用得好,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如《一面》,作者在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时候,有“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大段的议论,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突现了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的感染力。

如何在记叙之中穿插议论

(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目的,大体上表现在上面的所说的六个方面。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

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

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

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

4.要着重在点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

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如《一面》,专门安排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尽情的议论,

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激情。又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用了结尾的一个段落进行议论,以抒发作者的感激、赞美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②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如《挺进报》的结尾是:“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的组织”。又如《狼》的结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前者表现出一种评价和赞美,后者表现了一种嘲讽,显示了一种哲理。

③呼应法

主要地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就使用了呼应法收束全文。文章的结尾写道:“……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洁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这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段议论与文题遥相呼应,既点了题,又表现出一种结构之美。

④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例如以后我们将要学习到的《白杨礼赞》和《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白杨树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地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便以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议论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的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避免滥发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不知道文中的议论,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之上有感而发,于是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大发议论而又空洞无物,那么这就是滥发议论。我们要避免滥发议论,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议论。

2.从教材中学习可供借鉴的内容

(1)体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要求

表达要求之一,是议论要适当。

如《我的老师》中,“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一句议论,既点示了事情的意义,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表示一个内容层次的结束,真可谓恰到好处。

表达要求之二,是议论要简洁。

如《我的老师》中穿插有这样一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其中的三个“多么”内含丰富,角度巧妙,寥寥几个字表达出厚实深刻的思想内容

表达要求之三,是议论要精美。

如《荔枝蜜》中“我不禁一颤”这一段,语言精美,结构也精美,“对人无所求”与“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不是为自己”与“而是为人类”、“是渺小的”与“却又多么高尚”三处对比,层层深入,有情有理,对蜜蜂的奉献精神作了高度的赞美。

表达要求之四,是议论要动情。

如《挖荠菜》末段的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心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段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既是点示文章的主题,又抒发了一位妈妈对孩子们“珍爱生活”“懂得幸福”的期望。

(2)体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角度

记叙文中的议论,不是能够随意地、凭空地进行的,它必须切合全文的主题,服务于作者的表达意图,因而有不同的表达手法和不同的表达角度。下面我们列举“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一些例子,以说明这些基本的表达角度。我们可以由此举一反三,进行体味、借鉴、学习,使自己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角度。

角度之一,点示主旨。

如《同志的信任》的结尾是:“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的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段话与文题相呼应,既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以充满感情的语言点明了全文的题旨。

角度之二,进行评价。

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议论收束全文:“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啊!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伟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对人物的思想境界进行评价、颂扬。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对事件的结果进行评议。如《挺进报》的结尾那样。

角度之三,突出意义。

如《看戏》的结尾是这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这段议论将全文的主题作了升华,从对艺术家的赞颂升华到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热爱艺术的赞颂,突现了事物的本质意义。

角度之四,抒发情感。

如《小橘灯》中有这样精彩的抒情式的议论:“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作者的激情不仅凝聚在对“小橘灯”的赞颂上,而且由对小姑娘的敬佩升华为对“小橘灯”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具有动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角度之五,渲染气氛如《最后一课》,作者写到“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时,有这样成段的议论:“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这一段议论,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悲剧气氛,深情地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老师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心情的理解和同情,有力地强化了小说的感染力量。

角度之六,蕴含哲理。

如《枣核》的结尾是:“改了国籍,就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一个议论段,既点示了全文的主旨,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改了国籍,就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一句,闪现着理性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我们要善于联系,善于积累,在未来的学习中使我们对这方面的写作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练习]

1.试说说课文的“点题”技法。

2.试说说课文中“引用”技法。

(提示:1.“点题”是写记叙文时常用的笔法,这种笔法如果用得好,也有它的奥妙之处。

如《荔枝蜜》用了一种“抒写梦境”的方法来点题——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再如《驿路梨花》用了一种“引用诗句”的方法来点题——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如《记一辆纺车》、《这不是一颗流星》等课文的“点题”也有独到之处

2.课文中的引用,有的用在开头以引出下文,如《回声》、《怀疑与学问》。有的用在文尾,以点示主题,如《驿路梨花》。有的用于段首,以展开段落,如《春》,有的用在段中,以助说明、议论、抒情,如《理想的阶梯》。从引用的方法看,有明引,也有暗引。)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中语文教材利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