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悲的给予得以发生

17年接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初读时就非常有好感,因为觉得《非暴力沟通》作为一门技术,很好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简单,易上手操作。作为一名有10多年服务行业管理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深深了解对于一家产品服务公司的员工来讲,如果能够真实的和顾客互动,既不因为有销售动作而陷入讨好顾客的尴尬中,也不因为害怕销售而陷入未真实帮到顾客的内疚中,可以说是非常有贡献了。总结起来,《非暴力沟通》主要讲了3件事情,就是:如何同理的倾听,如何真实的表达,如何和自己链接更爱自己。而这三样东西,可以说我们任何人,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甲乙方关系中,都是非常需要优化的。

怀着这样的期待,先是参加了微课学习。在微课学习中,感受到了董国臣老师的文化底蕴,他对于儒释道及中医文化的理解和熟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贯穿了10堂微课的始终,给这样一门外国人创始的技术,加上了中国大道的血肉和精神,突然就超出了技术的层面,感受到了道的能量,只是,不可言。

所以,接着就参加了3天的“同理心教练+讲师”双证培训工作坊课程,和董老师亲密接触,感受活生生的真人能量。因为我的安利,我有3个同事对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和这个技术产生了好奇,在阅读完全书后深觉技术的可操作性,因此加入了地面工坊的共同学习。之所以提这3位同事,是因为她们之前对董老师和课程几无了解,对心理学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真的只是受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影响。然而第一天课程结束时,我就收到了满满的正向反馈,3位同事一致反馈这门课程太棒了,amazing,简直是超出预期的满满收获,除了知识和技术,重要的是发现了和自己内心的连接,解决了一些隐隐存在、模糊感知但无法言明的问题。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贡献的需求被满足的喜悦。

3天的课程自然是干货满满,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点可能所有看过《非暴力沟通》书籍的人都会遇到的困惑。


为什么你运用非暴力沟通却没有效?


说到《非暴力沟通》,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本书面世也有蛮长时间了,这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所著的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是在2008年前,现在市面上最多的是华夏出版社的版本。这本书薄薄的190页,相信很多人可能都已经阅读过。是的,仅阅读这本书就已经让我非常兴奋,然而事实上,上课后才真正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内容要远远比这本书更丰富。用马歇尔的话说,无论人们是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这才是非暴力沟通真正的含义。

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下——在冰山的底层下,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需求,而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去注意那些自身看不到的需求。如同小王子说的,“这个世界真正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所以,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和“觉察的需要”——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位美国妈妈家里来了客人,住在楼下的客房里。那天清早6点,5岁的小儿子一起床就拿着一个长柄的雨伞使劲的敲地板。

于是学过非暴力沟通的妈妈就对儿子说:“儿子,我知道敲地板很好玩,但是妈妈有客人住在楼下,妈妈希望自己的客人能够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所以你愿不愿意帮妈妈一个忙,改敲沙发呢?”

小儿子回答说:“可是我这样敲地板又不会把我自己吵醒。”

但是,紧接着小儿子又说了第二句话:“但是我现在既不想敲地板也不敲沙发了。”

妈妈问:“那是为什么呢?”

儿子回答说:“因为我想满足你的需要。”

于是,很多妈妈就会感叹:

为什么我们家熊孩子只会说第一句话,却不会说第二句呢?

有些妈妈要说,因为这个美国妈妈学过非暴力沟通,用的是同理心的语言来说话的,所以孩子行为就会发生改变。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只要改了语言结构就会出现不一样的行为结果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家还要学心理学,学非暴力沟通干什么呢?直接整理一些基本话术,就像公司里的400客服员工培训一样,客户问什么问题,就有相应的话术回答,保证规范不出错,但是,真的有效吗?

这就要用温度理论来解释了。如上图,当我们和他人有很好的连接时,如果以温度来计算我们的连接关系,我们是在零上,甚至50度之上的地方,那么,“慈悲的给予”是可以得以发生的;如果这个妈妈和孩子的连接在零度以下,甚至零下50度,那么大家想一下,这个孩子会考虑到妈妈的需要吗?显然,我们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温度可能都是在零度之下,所以,即使学会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非暴力沟通的技术,仍然没有办法扭转孩子的行为,自然,孩子是不会体会你的需要并反馈给你所期待的“慈悲的给予”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慈悲的给予”得以发生,改变我们和他人连接的品质,提升连接的温度,以至于改变我们整个生命的质量?


非暴力沟通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看到彼此的美好

在看到美好的别人之前,更应该看到美好的自己。心理学有一句至理名言:你所没有的东西,是无法给予别人的。我们往往希望别人接纳自己,关爱自己,首先我们自己要接纳自己,关爱自己,当我们心中有了爱的种子之后,才能看到别人的美好。所以,初级阶段就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藉由自己作为通道,更同理的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让彼此在心的层面进行连接。

中级阶段:建立勇气、培育爱和慈悲。

勇气就是能不能对自己的每个感受说“是”;对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充分接纳;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跟每一个当下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待在一起。我们遇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不能通过技巧来解决,而是要通过修炼内心的慈悲来解决。慈悲使我们在每一次冲突时,不仅看到我有痛苦,也看到对方正处在痛苦之中。不做任何习惯性反应。建立勇气之后,就能培育出对自己和别人的爱,就能产生慈悲。

除了慈悲,还有宽恕。大多数癌症患者都积有长久的怨恨,这跟不宽恕有关。现实中有不少案例,如果倾听处于癌症晚期的人,当做完宽恕后,他们的病情有明显改善。因此,学会宽恕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勇气、力量、慈悲、宽恕、接纳、贡献、尊重等等,都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需要,我们只有了解和理解到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才能真正的同理到他人,真正的活出慈悲,这就是马歇尔博士说的:“无论人们是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高级阶段:和平和传播之路,包括冲突调解和疗愈内在小孩。

只有在前两个阶段都熟悉的基础上,在冲突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使用同理心技术做冲突调节;在因缘和合的基础上,在同伴的帮助和陪伴下,疗愈内在的小孩。

但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分离了那么久,我们最擅长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脑,所有的反应好像都听从于意识控制,而意识则建立在长久以来的习惯之上,所以,我们常常重复在痛苦中找出路,却常常发现得到的是同一样的结果。究其根本,一切的根源在我,我先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活出自己生命的力量,才能真正获得世界的礼物,也即——慈悲的给予。

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要,活出慈悲,改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来获得翻转的人生吗?

欢迎加入我们同理心的大家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慈悲的给予得以发生)